(1)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要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坚定不移地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实施办法,扩大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的规模和范围,探索农民综合收益补贴和制度创新。 (2)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立足当地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带动发展商贸流通、仓储运输和家庭旅游业,壮大农村产业。推动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吸纳就业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 (3)减轻农民负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异。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4)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稳定收支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
(1)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加快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4)完善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 (5)完善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4.积极发展信贷消费。信贷消费在甘肃省发展的时间不长,在制度规范、市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利用信贷促进消费,就要先从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人手,普及信贷消费知识,同时提高信贷消费吸引力,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种类,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进行消费。
5.扩大和完善服务业消费。城乡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对于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消费与日俱增,特别是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不仅传统的餐饮、住宿、交通、住宅装修、物业管理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而且休闲、健身、旅游、家居服务、家庭医生及护理、家庭理财、法律顾问、养老等新兴服务需求也不断扩大,特别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培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电影、电视、图书、音乐、戏剧、美术等文化消费需求,都将大幅度增加。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服务消费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出现较快增长。
课题组成员:张广裕沈冯娟马亚萍
执笔人:张广裕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
一、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一)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及发展特点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机械、电子产品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五”以来,甘肃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能够为石油钻采、化工、轻工、机械加工、建材、交通运输、军工等多个领域提供装备,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6年,装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1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5.64%;资产总额226.14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33%;完成工业总产值142.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4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31%。
2007年1—9月,甘肃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64亿元,同比增长17.28%,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0.01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72亿元,同比增长17.08%。装备制造业情况见下表。
大中型企业在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中占到60%~70%。2006年,在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38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2.19%,占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14%;资产总额158.34亿元,占全省的5.12%,占装备制造业的70%;完成总产值87.59亿元,占全省的3.53%,占装备制造业的61.3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01亿元,占全省的3.36%,占装备制造业的63.34%。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资本构成中:国家资本43.51亿元,占61.91%;集体资本2.98亿元,占4.24%;法人资本16.07亿元,占22.87%;个人资本6.34亿元,占9.02%;港澳资本0.39亿元,占0.55%;外商资本0.99亿元,占1.42%,在装备制造业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他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港澳台及国外资本比例太小,不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充分竞争和良好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关系,也不利于有效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
兰州、天水两地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两市的装备制造业在全省14个市、州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兰州是全国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电机和发电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天水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两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11户,占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77.86%;资产总额达到207.91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91.94%;装备制造业产值129.14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90.5%。此外,平凉、白银、金昌、酒泉、嘉峪关等市也有一批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优势
在装备制造业的七大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实力相对较强,是众多行业中的优势产业,对装备制造业以至全省工业都有重大的影响。2006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为168户,占装备制造业的62%;资产总额139.15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61.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83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72.4.7%。
优势行业中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实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系列性、成套性的优势产品。装备制造业产品品种有3 000多个,涵盖了主机、辅机、成套设备、关键部件、维修配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
——石化通用设备行业的兰州石油化工设备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8 000米石油钻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石油钻机、成套石油化工和炼油设备、抽油机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亚太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石油机械及炼油、化工设备制造业以兰石集团为龙头,包括兰石研究所、兰通机器公司、兰州西牛化工机械公司等骨干企业,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石油机械和炼化设备制造网络,协作网络可以辐射本省、周边省区及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
——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电机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现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交流变频调速电机制造技术等,以及自主开发的YJS高效节能电机及20MW大电机的制造能力。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领域,正在形成以兰州电机公司为核心,包括酒泉钢铁公司机械制造公司、星火机床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等配套单位在内的企业群体。
——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产品涉及集成电路、DC/DC电源模块等五大类300多个品种。
——兰州真空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唯一集真空、低温、压力容器三种生产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化工厂,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在国内真空设备领域占有行业主导厂商的地位。
——天水星火机床公司是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近年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已成为国内生产大型数控车床和大型卧式车床的主导企业,几种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2006年,在进入全国机械工业500强的17家机床企业中,排名第13位,实现利润排名第4位。
——天水风动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国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主导产品”燎原牌”气腿式凿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1%,位居第一。
——电工电器行业有已经上市的兰州长城电工股份公司以及天水长城开关厂、天水长城电丁器材厂、长通电缆厂、兰州宇宏变压器厂等,天水长城开关厂的主导产品销量已连续4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以往在甘肃少有影响的矿山、冶金装备制造业,现在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酒泉钢铁公司机械制造公司、金川公司机械制造公司、天水风动工具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等为主的黑色和有色冶金设备及矿山设备制造研制单位,正在加强联合、协作,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可以形成数十亿元的产值,并能带动省内和国内的一批配套厂家获得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全省科技优势明显、技术密集度相对高的工业行业。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开展了科技开发活动的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企业的30.62%;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7 91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 076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2.57%和128.79%。200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3.3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17.99%;投入R&D经费支出0.85亿元,完成科技项目294项,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科技项目的28.77%,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完成160项,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45.6%,在全省新产品开发中居领先地位。共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7.85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35.46%。这些比例,显然大于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
(三)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甘肃装备制造业区位商只有0.23,处于全国第25位,其整体实力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装备制造业所包括的七个行业大类看,甘肃没有一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虽然在单一产品上如石油钻采设备、电机、真空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但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七个行业整体上处在全国区域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在省内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均列全省有色、石化、电力、冶金行业之后,排第五位;出口交货值占全省的比重列在有色、冶金行业之后,排第三位。甘肃装备制造业目前在省内的规模和效益处于中游水平。目前,虽然全省已经形成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但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度仍显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2.技术创新能力不高,总体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落后的状态。
(1)多数企业的设备还处在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运用数控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数量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远达不到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大量的装备产品属于传统的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性能低下,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适应用户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状况相当普遍。
(2)研究与开发投入偏低,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力量不足,核心技术主要靠引进,成套能力较差,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系统性、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很少,新产品开发缓慢,产品附加值不高。中小企业普遍没有研发机构,缺乏新项目、新产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不能有效集成,组合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整体上产品优势不明显。
(3)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科研骨干、高新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等十分短缺。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3.企业素质不能适应产业振兴的需要。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旧的体制、机制的影响和新的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对现代先进制造模式、先进制造系统等了解甚少,传统色彩浓厚,直接限制了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弱势企业、困难企业量大面宽。
4.行业内部结构问题多、配套能力低。各行业普遍缺乏规模和实力强大和能够承担技术开发职能的核心企业,大量的小企业不精不专,生产规模小、利润薄,协作能力差,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间、企业间的结构关系分散、孤立,重要行业的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不明显,难以与国内外知名大公司争夺市场。根据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不同的制造设备之间、产品设计水平与设备加工精度之间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问题较为突出,配套能力太差。以全省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兰石集团为例,尽管企业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设备能力不配套、部分炼化加工设备达不到产品设计要求,导致产品生产周期长、加工效率低。
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建立起高技术化和高度信息化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