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2007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2007年第四季度要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信贷投放过多,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开工项目必须从严控制;密切监测贷款投放进度和投向,引导商业银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对资本金不到位的新开T项目暂缓发放贷款。可以预见,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三是消费需求增长提高了投资者信心。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几年以来,甘肃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带动汽车、住房、旅游的需求,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高增长会对提高投资者信心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是农业和制造业投资将会加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全省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方面将加大投入力度,这为全省投资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国家及省上仍将针对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工业技术改造和制造业领域,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药、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行业的重大项目投入,使其成为甘肃省新的优势产业。
五是全省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国内外合作的步伐继续加快。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各级政府对吸引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对投资软环境进行了治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投资环境的改善。
2008年也存在着潜在的不利因素。除了甘肃省总体上存在的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没有消除、优势产业发展缓慢、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阶段性问题外,2008#:甘肃仍将在国家继续实施适度的宏观政策调控下推进投资的发展,还要面对能源、原材料、运输等价格上涨,土地购置费、项目前期投资费用的增加,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这些都会加大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影响投资项目的引进和实施。
2008年,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投资将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15%~17%之间,投资率在47%~48%之间,投资额在1372.25亿元~1 396.11亿元之间,继续保持2007年投资平稳增长的态势,三次产业投资额全面加快,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继续带动全省经济增长,投资软环境日益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多元投资主体的结构将会形成,投资消费的比例会有一定的调整,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资产业结构和产业内行业投资增长格局不合理。从第三产业的行业投资看,2007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缓慢,有近半数的行业投资下降,主要是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投资增长下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教育行业是第三产业中投资规模较大的行业。从第二产业的行业投资看,建筑业投资增长较快,工业投资仍然是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增长最快,采矿业第二,制造业第三。农村投资在从结构还是从产业构成上来看,都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总量偏低的问题。部分环境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立项多、资金占用多、投入周期长,但多数达不到初始设计能力,社会效益不显著。
二是项目储备不足,对投资有较大的影响。对甘肃省投资额占有较大份额主要来自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一些大项目基本完工或者因国家宏观调控而缓建停建,对部分地市的投资增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缺乏跨省、跨地区的重大项目投资。国家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和核准更加严格,以及各类因素造成投资成本的相应增加,进一步影响到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由此影响到项目的签订和实施。
三是宏观经济走势不支持投资的快速增长。从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各类价格的持续上涨,全国范围内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国家采取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手段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势头的同时,首先影响的是银行信贷规模,但最终必然影响到投资增长。
四是投资软环境相对滞后。在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方面相对滞后,切实影响到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公平竞争、法律公正、人才引进、融资等软环境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差很多,这将成为甘肃省在招商引资上亟待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世界银行调查的城市对内资和外资企业投资吸引力的报告上,根据内资公司对投资环境评估列出的城市,兰州排名第101位,天水排名第119位;根据外资公司对投资环境评估列出的城市排名,兰州位居第103位,天水位居第116位。
五是甘肃省投资总量小,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合理。根据研究结论和经验,当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约达到9%~10%或更高时,则总投资率约为35%~40%。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保持投资稳定合理增长的对策建议
1.积极推进投资方式转变。转变投资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追求”有效投资”、 “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即发展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力求避免规模大而效益低,质量差,建成项目生产能力闲置的投资;发展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投资,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
2.优化投资结构,重视投资效益。甘肃省仍然要重视基础类、环境类投资,加大对国有投资项目的监控力度。要引导市场理性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增长。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争取国家支持,确保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兰渝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要把握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节能减排、关注民生问题和改善薄弱环节等方面,超前谋划一批项目,为项目的争取和接续做好准备。注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针对甘肃投资产业结构存在的偏差,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投资产业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3.加大农村投资力度。一是应以国有投资为主导,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投入,特别是针对农村道路、电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二是引导外来资金、城市个人和企业资金按市场机制向农村的自主投资,加快城乡投资的协调发展;三是引导农民自有资金投向除建房以外的农业经济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
4.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均衡发展。目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项目投资集中投入后的间歇期,随着一些大型的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和水利建设等的相继竣工,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必然减缓。但随着工业投资和生产的快速发展,必然在下一个阶段提出对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社会服务领域的新的要求,促进第三产业的重新较快增长。在重大投资项目增长间歇,当务之急是引导社会过剩流动资金流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快速均衡发展。
5.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功能回归到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政府本身的功能上来。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维护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竞争的进行。改变干部的政绩考核方式,建立起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要求的、全面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6.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适时调整招商引资的方法、领域,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引进一批重点项目。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穿针引线、牵线搭桥,搭建东、中、西部合作平台,加强省际合作,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甘肃。继续加快投资软环境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市场体系,规范行政行为,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在政策、市场、信息咨询、融资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国内外以及省内商家投资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7.保持合理的投资消费比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以及中共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使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保持投资的稳定较快增长,在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投资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抓好各项政策和既定任务的落实,抓好在建项目进度和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实现甘肃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执笔人:张永刚
甘肃省消费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7年,与全省整体经济形势大体相一致,消费形势也比较好。
一、消费形势分析
(一)前三个季度的消费形势
1.总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2007年1—9月份,全省生产总值1 791.08亿元,增长速度为11.2%。城镇居民总收入8 087.67元,增长16.16%;人均可支配收入7 275.81元,增长14.0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 608.61元,增长9.68%。
2.消费增速逐季提高,实际增长创近年新高。一季度,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增速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2%之上,且增幅不断扩大,2007年1—3月分别增长2.0%、2.2%和3.9%。一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7%,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粮食上涨7.9%,食用油上涨16.2%、肉禽制品上涨10.1%、干鲜瓜果上涨6.2%、鲜蛋价格上涨36.3%;非食品价格上涨1.2%。一季度,甘肃省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88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4.78%,增幅提高近2个百分点。节假日消费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元月、2月和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9%、17.98%和16.61%。
第二季度末,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9%。2007年6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7亿元,增长15.80%。主要热点商品销售保持稳定增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87.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03%。由于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及消费升级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省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0%、31.5%和15.3%。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5%,继续呈现上涨的态势。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4%,涨幅创近年来新高。食品类价格涨幅最高。全省食品类价格比2006~F同期上涨6.7%,其中: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蛋类价格分别上涨7.5%、17.5%、15.9%和39.2%,是拉动食品类价格走高的主要因素。2007年以来猪肉价格总水平涨势迅猛,上半年累计涨幅达19.3%,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牛羊肉、禽蛋等其他食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同时,上半年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涨幅也较大。
第三季度末,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99亿元(见表1),比2006年同期增长15.18%,增幅维持在2007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上。住宿餐饮快速增长,全省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7.74亿元,比2006~F同期增长16.38%。而且,从4月份开始超过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增幅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个百分点。零售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8月,限额以上431家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实现营业务收入769.80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8.78%。其中,限额以上215家零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73亿元,增长19.49%,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增长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