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坚教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30余年,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
译作辉煌,桃李满天。马坚教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但是他也有着终生的遗憾,那就是因为极左路线的干扰,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受到影响,《古兰经》全部译稿虽然完成并做了最后一次修润,但其经文注释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这也是无法弥补的损失。1978年8月16日凌晨,72岁的马坚教授与世长辞了。就在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那些书稿还在书桌上翻开着,放大镜还在稿子上平放着……(黄成俊董凤鼎)
纳忠——中阿使者,世界名人
纳忠(1909~2008年),原名纳寿恩,字子嘉,经名阿布杜·拉合曼,留学埃及时改名纳忠。出生于云南通海县纳家营的一个回族家庭,6岁时先后在昆明的永宁清真寺、省立师范附小、法文学校、南城清真寺高等中阿学校、昆明明德中学等学校读书和学习阿拉伯语。
1931年1月,云南回教俱进会组织选考留埃学生,就读于明德中学的纳忠以优异成绩考取唯一的公费名额。11月9日,纳忠告别父老乡亲,与马坚、林仲明、张子仁等4人一起,在沙国珍老师率领下,历经43天的旅行,于12月22日抵达埃及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纳忠一行是20世纪首批正式的中国留埃学生。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爱资哈尔大学,是世界伊斯兰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最高学府。纳忠夙兴夜寐,孜孜苦读,于1936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爱资哈尔大学的最高文凭——“学者证书”。纳忠是爱资哈尔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学者证书”的中国学生,也是最后一名获此证书的东亚学生。
1940年7月7日,纳忠结束了9年的异国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怀抱。回国后,纳忠主持恢复了昆明母校——明德中学,并出任该校教务主任、代校长。
1942年底,年仅33岁的纳忠应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聘请前往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教授。1943年3月,他首次在中央大学教授阿拉伯语,是为中国高等学校开设阿拉伯语之始,并编写出中国高校使用的第一本阿拉伯语教材。1945年,纳忠也首次在中央大学为本科生开设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课程,填补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空白。
1947年7月,应熊庆来校长盛请到云南大学任教,同时也兼任省教育厅督学。不久,他又被聘为省政府文教顾问。还先后任历史系教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副馆长、历史系代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常委兼文科组组长。教授世界通史、世界中古史、伊斯兰文化史、阿拉伯史、埃及史等课程。
1956年5月,埃及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当时外交部急需阿拉伯语言和历史文化的人才。1958年,纳忠奉国务院调令,到北京外交学院创办阿拉伯语专业,并任“德、日、西、阿语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纳忠亲自编写了《阿拉伯语课本》、《阿拉伯语语法》等教材,坚持用阿语讲课,为新中国外交战线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阿拉伯语人才。
1962年,北京外交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93年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仍担任阿拉伯语教授、“亚非语系”系主任,还兼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系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务委员会委员。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组织编写出了新中国第一套较系统和完整的阿拉伯语教材,包括《阿拉伯语》(共10册)、《基础阿拉伯语语法》(共4册)、《阿拉伯语基础口语》,该系列教材被全国各类阿拉伯语院校广泛采用,影响深远。
1981年,纳忠成为我国第一位阿拉伯历史、文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阿拉伯历史专业的博士。
纳忠从教60多年以来,他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而今他的弟子已遍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世界各国的使领馆和国内高校院所。
纳忠青少年时代就在国内许多著名报刊上发表文章数10篇。1932年,纳忠翻译了埃及学者哈桑·曼苏尔的《伊斯兰教》,1934年由北平成达师范出版。之后,又翻译了叙利亚学者库迪·阿里的《伊斯兰与阿拉伯文明》、埃及学者艾哈麦德·爱敏的《黎明时期的阿拉伯文明》、《近午时期回教学术思想史》、哈克里的《穆罕默德传》、哈桑的《回教政治史》等。
回国后,在教学之余,纳忠撰写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古兰经与圣训》、《穆圣的故事》、《五功与伦理》等4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并撰写了约40万字的专著——《回教诸国文化史》,1947年在昆明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文化的专著。
1950年至1975年期间,纳忠陆续出版了《埃及近现代史》、《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等20余部著作,约200多万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纳忠教授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阿拉伯简史》(中文本和阿文本)、《埃及简史》(中文本和阿文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共6册,主译)、并主编阿拉伯语系列教材15册、主编《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等;发表了《近东局势》、《历史上的中国与近东》、《埃及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斗争》、《清代云南穆斯林对伊斯兰学问的教学与研究》、《中世纪中国与阿拉伯关系》等200多篇论文。
1997年12月和1999年1月出版了90多万字的《阿拉伯通史》(上下卷)。该专著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七五”科研规划项目,出版后获1999年中国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200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国家教育部一等奖。这部巨著系统阐述了阿拉伯两千多年的历史,受到海内外学界的一致好评。
1932年6月13日,香港运动员潘德明,骑单车壮游世界时在开罗遇到留学生,纳忠撰写“为病夫雪耻辱,替民族增光荣”的题词。1937年7月,国际网球明星印尼华侨许承基到埃及参赛,被报刊称为是日本人,纳忠在得知后,与同学一道发起由各界人士参加的欢迎会,纳忠宣读完阿拉伯文欢迎辞后,许承基讲话:“我是中国人,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改变我的国籍”。纳忠在埃及利用各种场合树立中国人的光辉形象。
为了宣传祖国抗日,纳忠和同学们办起了小报,每天摘译《金字塔日报》、《埃及人报》、《埃及邮报》、《妇女周刊》等报刊上的中日战讯,刻印散发到华侨手中。另外还组织战区灾民救济会,印发传单、宣言,劝告回教世界群起抵制日货等。1938年,陶行知先生抵达开罗时,纳忠率中国留学生热烈欢迎!陶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到了埃及……回教同学在开罗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歌唱《义勇军进行曲》欢迎我。”
1939年,纳忠参加了由中国留埃学生组成的“中国回教朝觐团”与日伪满“华北回民朝觐团”的斗争,成为中国抗战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纳忠将《回教与阿拉伯文明序目》寄回北平顾颉刚主办的权威学术刊物《禹贡》半月刊,在第七卷第十期(1937年7月16日出版)上发表,提醒国人注意日本对回教的拉拢利用。
回国后,纳忠仍为抗战奔走呼吁,在1943年春一次应邀出席的战时宣传座谈会上,他即兴发言,语惊四座,博得了与会的冯玉祥、白崇禧两位将军的交口称赞。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纳忠被授予“抗日老战士”荣誉称号。
1938年10月7日,纳忠应邀出席在埃及国会大厦召开的“世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保卫巴勒斯坦国会高级代表大会开幕式”,纳忠用流利的阿拉伯语代表中国留学生发表了演说:“我以中国穆斯林的名义强烈谴责殖民主义者执行殖民政策,妄图消灭阿拉伯伊斯兰的巴勒斯坦。我以中国穆斯林的名义郑重地宣布:中国穆斯林准备竭尽全力,不惜付出任何牺牲来保卫巴勒斯坦……”演说完毕,全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声。次日纳忠应邀到王宫接受埃及国王法鲁克的接见和宴请。此次演说被收入1938年10月28日在开罗出版的《国会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纳忠及时撰写了《埃及现状》,这是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阿拉伯国家问题的专著。
1981年3月,纳忠应邀参加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召开的国际伊斯兰学者大会,宣读了论文《伊斯兰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会议期间3次受到齐亚·哈克总统的接见。
1981年9月,纳忠应邀出席了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伊斯兰思想交流会”,并宣读了题为《〈古兰经〉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的学术论文。
1983年6月,应马来西亚总理的邀请,参加世界伊斯兰联盟在吉隆坡召开的学术会议。
1985年10月,受世界伊斯兰联盟秘书长的邀请,以副团长身份同司马义·艾买提团长一起,率中国穆斯林代表团赴沙特副朝及访问。法赫德国王专门设宴招待中国代表团,并赠送纳忠教授一小块麦加天房的黑罩,回国后纳忠教授又转赠给家乡纳家营清真寺。
1992年7月,纳忠教授应邀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郑和下西洋”587周年纪念活动和“首届昆明郑和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纳忠教授为增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被国内外誉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生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纳忠教授,被誉为“中国阿拉伯文化泰斗。”
1960年,纳忠负责的外交学院“德日西阿语系”被评为首都高教战线群英会先进单位,他个人也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对高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9月8日,获“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杰出贡献奖”,受到外交部、中联部等的表彰。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学者,纳忠担任着中国非洲史学会会长,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编委会常委兼亚洲史副主编,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西亚非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等。自1981年以来,是巴基斯坦“希吉莱学者奖金”海外委员和第一位中国常任提名委员,1985年6月11日起,当选为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言学会东亚地区两名通讯理事之一和该学会的终身荣誉通讯委员。
1991年,纳忠被“剑桥国际名人中心”分别选入《国际名人录大辞典》和《国际知识界名人词典》;1996年,又被录入《中外名人词典》。
2001年10月25日,中外著名的纳忠教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国际奖”,成为非阿拉伯国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王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