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叛乱,第二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拥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并接连攻陷兰州、临洮、巩昌等地,与吴三桂在军事上南北呼应,从西北方面形成对朝廷的严重威胁。康熙十四年(1675年),陕甘总督哈占飞命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率部讨伐王辅臣,马进良随军东渡黄河作战,参加了收复河东地区的很多战役。孙思克率部屡战屡胜,势如破竹,马进良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勇敢,受到孙思克赏识,提升为守备。不久,清军会师平凉城外,开始了对王辅臣的最后一战。在一次战斗中,孙思克右臂被砍伤,无法继续督战。这时马进良怒喊道:“斫我总兵手者,我必杀之!”他冲入敌军阵营之中,追击并杀死砍伤孙思克手臂的敌方将领,最终,敌军被彻底击败,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马进良也多处受伤。康熙十五年(1676年),叛将王辅臣兵败投降,西北被平定。马进良因功升任山丹营游击,驻防河西凉州。
马进良为人智勇双全,作战时身先士卒,平时统兵有方,爱惜士卒,受到了属下拥戴,更是被当时的甘肃提督孙思克器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孙思克向康熙帝上疏推荐说:“进良随臣征剿有年,深知其谋勇兼全,谙练军务。自调补臣标游击以来,每遣发防御,果敢争趋,且爱士卒、得人心,请就近题补臣标中军参将。”不久,康熙帝特批马进良为中军参将。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马进良离开了孙思克部,升任直隶石匣副将。第二年(1695)又升任总兵,以古北口总兵官之职扼守京畿东北门户,担当军事重任。石匣、古北口都是京城北部军事重镇,康熙帝曾说:“石匣副将之缺,要职也!”而古北口则是康熙帝几次征讨噶尔丹,北巡东北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马进良作为一名回族将领,在短短两年内,相继被提拔为镇守京北的副将、总兵,并且一直在此统军到退休归乡,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他的信任和重视程度。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大军兵分三路,康熙帝亲率中路,马进良奉命率一千五百名古北口绿营兵随征,并特意拨给了“内造鸟枪二百杆,火药铅子一并付与”。“当时内造鸟枪算是最为先进的武器,康熙用来装备给马进良等少数几个人的部队,说明是很倚重的”。在征途中,康熙帝还命令说:“行军法令最为紧要,奋勇前进者赏功,怯敌退后者治罪,此系定例。马进良与总兵岳升龙、白斌均才力壮健,素有谋略,经朕简用倚任之人。此次,随征,遇敌临阵时,副将以下,兵丁以上有违令者,著该总兵等先行正法,再为奏闻。”可见康熙帝给予了马进良特别信任。这次征讨噶尔丹十分顺利,噶尔丹叛军还没有与清军接触,就望风而逃,溃不成军,在昭莫多与清军西路大军一战,全军覆没,噶尔丹只带几十名骑兵仓皇逃走,清军取得了征讨噶尔丹的重大胜利。可以看出,这次征讨噶尔丹,并没有大规模的血战,可是《西宁府新志》等史书上称马进良在这次战争中“多著奇迹”,只是肯定他尽职尽责的一句褒奖之语。
其后,马进良在北古口继续担任总兵官。这期间,他积极修筑城壕,整饬训练,在军务诸多方面多有作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赐马进良为“骁勇将军”,第二年,又赏戴孔雀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晋加马进良为提督,全称‘提督直隶总兵官’,仍驻古北口,因此也称为北古口提督,有时还称直隶提督(按:此职与顺治时期和雍正以后的直隶提督不同)。直隶提督初设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七年(1668年)撤消,雍正元年(1723年)才恢复。马进良任提督直隶总兵官时无直隶提督一职,其实际上为总兵官,但级别高于一般总兵,替管直隶军务”。马进良是作为提督充任直隶古北口总兵官,行使直隶提督之权,达到了自己戎马生涯的顶峰。
马进良从一名兵卒到后来成为一名高级将领,仕途是顺利的,这与他的个人奋斗是离不开的。同时,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幸运的,这主要得益于上级乃至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和恩宠。因此,当马进良被提升提督直隶总兵官后,更加努力工作,除了整饬营务,加强训练外,还参与地方政务,并做出了一些有益于地方的政绩。另外,马进良还重修了北古口清真寺,推动了当地伊斯兰教的发展。因为其军政严明,所率营伍,士气旺盛,康熙帝赞誉马进良为“军人楷模”,⑾并多次召见、施恩。如:马进良任北古口总兵官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康熙帝总要召见一次,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马进良前后被召见多达七八次,康熙帝每次慰好言,赐冠服,心爱之情溢于言表。马进良担任提督直隶总兵官期间,康熙帝又多次召见,传谕嘉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在激励将士时,回忆起马进良追杀砍伤孙思克的叛将的英勇举动,感慨地称赞马进良“奇勇”,说明在康熙帝的心目中马进良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良将。同年,马进良上疏要求朝廷派员调补中军参将职缺,康熙帝特令马进良之子马龙补授,以示格外恩奖。
⑾赵宗福.清代西宁回族名将马进良小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4):126.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马进良以老迈请求辞官还乡,康熙帝命以原官致仕,并加恩赏,赐御衣。之后,马进良归居西宁,修建了西宁北关清真寺,专心教门,深得乡民爱戴,《西宁府新志》上称赞他“居衷诚笃”。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五月底,马进良病卒于西宁家中,康熙帝得知后十分悲痛,传谕说:“马进良效力多年,勤劳懋著,予告未久,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恻,应得恤典,该部查例具奏。”⑿六月初,派大臣专程到西宁赐祭,按一品大臣例葬,并赐谥号为“襄毅”。(马志俊)
⑿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八O[M].
哈国兴——出身将门,中武进士
哈国兴(1732~1773年),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出身将门世家。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将领。乾隆十七年(1752年),哈国兴以武进士身份被授为三等侍卫,并被派往云南军中效力。此后,哈国兴常年在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统兵征战,先后参加反击缅甸军事袭扰,平定小金川叛乱等战争。由于哈国兴作战勇猛,善谋略,并且战功赫赫,深受乾隆皇帝宠信,因此他升迁较快,曾先后任贵州提督、云南提督,加太子少保、西安提督,参赞大臣等重要职务。哈兴国作为一员武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戍守国家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史书记载,回族中的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直隶河间哈氏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历史上,直隶河间哈氏家族是一个望族,各朝各代人才辈出,相继涌现了一批著名人物。及至清朝,有曾任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年任过总兵;哈攀龙(哈国兴之父)是乾隆时期的著名武将,先后出任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有功名;哈国泰(哈国兴之弟)曾任云南临元镇总兵,哈国兴之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才,且功绩显赫,因此乾隆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哈攀龙对哈国兴的成长和成功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此有必要对哈攀龙的事迹略述一二。
哈攀龙(1710~1760),乾隆二年(1737年)考中武状元,被授为乾清门一等侍卫,赐军机处行走。乾隆七年(1742),以副将身份赴福建军中效力。不久,升任总兵,相继在多地任职。乾隆十二年(1747年),哈攀龙因为母亲去世,回家乡守制。第二年,被派往金川军营效力,任松潘镇总兵,参加了平定金川战役,期间哈攀龙屡立战功。乾隆十四年(1749年),金川战役结束,升任署甘肃固原提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调署湖广提督。乾隆十八年(1753年),哈攀龙根据多年治军经验,制订了六项整饬弁兵的条例,上报朝廷后,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授哈攀龙为湖广提督。第二年,调任贵州提督,乾隆帝皇帝亲赐哈攀龙为一品武官,在任期间,颇有成绩。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进京受到乾隆皇帝接见,后因病留住北京。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病逝于北京。
哈攀龙为官清廉,勤俭持家。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后殿及前殿洞顶,并赠巨匾,亲题“独一无二”,以表示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之心。
哈国兴20岁时,即进入军营,开始了军旅生涯。他出身将门之家,并且自幼练习武功,熟读兵书,深谙行军打仗和带兵之法,因此他所带士兵纪律严格,作战英勇。哈国兴在对敌作战时,通常施行先礼后兵的策略,因此他的军队与敌人开战之前,先与其对话、劝降,然而不知情者以为他与敌人苟合,往往依此恶陷他。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哈国兴出任云南督标右营游击。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升任东川营参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缅军大规模侵入我国滇西腾越、永昌等地,哈国兴随总督朱仑出征铁壁关(今瑞丽西北)。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哈国兴仅率九百名士兵,同数万缅军苦战四个昼夜。他们利用高山优势,竖起木棚作隐蔽,待缅军靠近才下令开枪,这才能以少胜多,坚持不懈,直到提督李时升领兵来援,终于解围。从此,缅军都知道清军里边有个哈将军。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初,缅甸地方头目召散肆扰并占据孟艮。总督杨应琚命令哈国兴领兵在楞木、猛卯与缅军激战,哈国兴在战场上亲自督战,身先士卒,右臂被敌枪刺伤,门牙也被打落,调回军中调养。由于哈国兴战功卓著,赐戴孔雀翎,并升任为腾越营副将。此时,副将赵宏榜率军深入,与敌人战于新街,被敌人打败。四月,哈国兴率军到达蛮暮,乘新街敌军没有防备,领兵攻入,敌军望风而逃。十一月,哈国兴随从将军明瑞进军克木邦,取得重大胜利。哈国兴被擢升为楚姚镇总兵。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哈国兴奉诏进京陛见,受到乾隆帝嘉奖,特命在乾清门行走,并赏赉银币。同年九月,返回军营,调任普洱镇总兵,不久,迁升贵州提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朝廷决定组建水师,哈国兴被调往铜壁关外野人山督造战船。同年十二月,乾隆帝颁布上谕说:“哈国兴自进剿缅匪以来,甚属勇往出力。今在老官屯办理军营诸事,尤为妥协。且伊于边务夷情愫所熟悉,令其整理滇省营务,于地方更觉有益,一著调补云南提督,并加太子少保衔,以示奖励。”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四月,哈国兴又奉乾隆帝上谕进京陛见,可以看出乾隆帝对哈国兴十分赏识。水师建立后,哈国兴跟从傅恒将军进攻缅军,缅军头领遣使求和乞降。傅恒命令哈国兴出面谈判,哈国兴与缅军协议三事:其一,奉表贡,不再侵扰边界。其二,送还所掠内地人。其三,十年一贡。缅军头领答应了谈判条件,随后,清兵撤离老官屯。然而,缅甸的纳贡降表却久久没有送来,并且扣留了清军的谴使都司。缅军头领诺尔塔还诡辩说:“国兴曾许给还木邦、猛拱、蛮暮三土司。”同年六月,哈国兴奉诏进京,乾隆皇帝斥责他对缅交涉谈判时,存有迁就完事之意,哈国兴坚持从没有许诺将三土司给缅方。哈国兴一时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并以事情无可对质,是非无可判断,免去了哈国兴在乾清门上侍卫行走和太子少保衔,被降职为贵州古州镇总兵,以观后效。同年九月,阿桂将军上奏请求冬季派兵袭击缅甸。乾隆皇帝认为哈国兴多年在云南统兵,熟悉边情,于是哈国兴以贵州省的总兵身份又被调到云南军营办差,这对于哈国兴来说,处境相当尴尬。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六月,哈国兴被授为西安提督,负责陕甘军事。同年七月,哈国兴带兵参加小金川战役,首先在贡噶山左战败了数千敌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谕奖,称他“历练戎行”。不久,哈国兴又在贡噶山梁设伏,杀敌一百多人,并夺取敌军碉卡,逼降敌军,占领了鄂克什地(小金川东北)。哈国兴还饬令敌军,将南北两山、美美卡、木兰坝及玛尔迪克都献给朝廷,才答应敌军投降。第二天,敌军全部撤退,献出了这些地方。之后,哈国兴相继参与了多次战役,并在友军的配合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先后破卡五十余座,碉堡三百余,俘获敌军无数。乾隆皇帝认为哈国兴等人奋勉出力,剿敌有功,乾隆皇帝恢复哈国兴原在乾清门上侍卫行走,并升任哈国兴为参赞大臣。参赞大臣通常只有满洲人担任,而授予绿营人员是清廷给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赐。同年十二月,朝廷召开廷议,决定平定小金川后,分兵三路征讨金川。哈国兴随大军攻克明郭宗,不久,又整兵进取日果尔乌谷山麓,直逼敌军总营。乾隆皇帝为了嘉奖哈国兴,擢升哈国兴之子哈文虎为守备,到四川军营效力,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并在上谕中说:“可传谕哈国兴令其益加感奋。”不久,哈国兴随大军攻克布朗郭宗,敌军首领僧格桑逃往金川,僧格桑之父策旺投降朝廷,至此,小金川全部平定。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小金川平定不久,哈国兴由于病重医治无效,在军中病逝。乾隆皇帝得知哈国兴死讯后,非常痛惜。他说:“哈国兴自前岁征剿缅甸以来,颇属勇壮。上年调往四川西路军营,耀任提督。带兵攻剿,叠著劳绩。是以加思授为参赞大臣,并将伊子用为守备。现在小金川荡平,正值进剿金川需人之际、倚任方殷,速闻溘逝,深为轸惜。”赏银一千两,并加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如例,谥壮武,入祀昭忠祠,图形绘制在紫光阁。(马志俊)
郑国鸿——抵制鸦片,以身殉国
郑国鸿(1777~1841年),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凤凰县)人,幼年开始学习诗书,后来曾写诗著文,有《诗经疏义》等著作传世,其父郑廷松从军阵亡,被追赠云骑尉世职。青年时代的郑国鸿便承袭了云骑尉,成为清朝军队的一名下级军官,走上了一生从军的道路,担任过守备、中军参将、副将等职。1840年,已经60多岁的郑国鸿,升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就在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