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霍光招来了上官桀、桑弘羊以及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的嫉妒,再加上霍光因为一心为国,忠心下二的辅佐着小皇帝,将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声誉不断的提高,更使得那些嫉妒他的人恨得牙痒痒,勾结了昭帝的哥哥(想当皇帝却没有当上的燕王刘旦),密谋设计除掉霍光。
一晃时间就过了好几年,汉昭帝已经14岁了,桑弘羊等人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趁霍光休假之时,派人充燕王刘旦的使者拿着一封伪造的书信去见昭帝。信中说:“身为大将军的霍光在检阅御林军时摆的是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的是皇上才能享用的饭菜,而且未经皇上的批准,便擅自增调武官封大将军府,其耀武扬威,独断专行实乃目无法度,根本未将皇上您放在眼里!臣担心霍光图谋不轨,犯上作乱,对皇上、对社会不利。因此臣愿辞去王位,到宫中来保卫皇上的安全。”
此时如果昭帝有一丝丝的猜忌之心,霍光则将大难临头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昭帝有一点动静,就会逮捕霍光。
可是,一直等到霍光休完假来上朝了昭帝也没有什么动作。但霍光却在上朝前听说了这件事,就没有上殿只等昭帝的发落。昭帝在殿前没有见着霍光便叫人去请。霍光只得摘掉自己的帽子向皇上请罪。谁知昭帝却让他戴好帽子并说:“大将军没有罪,我知道那封信是别人诬陷的。”众大臣均十分的纳闷,皇上没做任何调查,没问任何人,又怎知那封信是假的呢?昭帝见众人疑惑的神情,便开口解释道:“大将军检阅御林军以及增调校尉都是最近的事,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远在北方的燕王怎么可能知道?再说了,将军要耍阴谋也用不着校尉。故而这件事是有人在捣鬼,如果你们不信,只需去问问送信人还在不在就行了。”果然,当左右去找那位送信之人时,送信人早巳不见了踪影。
桑弘羊等人怕事情暴露,连忙劝住要下令捉拿送信人的汉昭帝,不必追究这件事情了。从此,年轻的汉昭帝对霍光更加信赖。
不久后,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又设计准备刺杀霍光,但阴谋尚未实施,就被已发觉他们图谋不轨的汉昭帝和霍光治了罪,杀了头,刘旦与盖长公主见大势已去也跟着自杀了。
霍光身正不怕影子斜,以坦荡、光明的胸襟和言行获得了昭帝的尊敬和百姓的爱戴;年轻的汉昭帝也没有凭一封捏造的信件就无端猜忌、怀疑忠心耿耿的大将军,反而凭借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分析判别是非,发现真正图谋不轨,有私欲的一帮人,并在必要时刻果断做出决定,消除了一场内乱,稳定了社稷。
相反,上官桀、桑弘羊一帮人因不能忍受别人的权势高于自己,阴谋策划的结果却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为求更多的荣华富贵反倒亲手葬送了已有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真是得不偿失,只落得让人耻笑、唾弃的下场。
人一生中总有遭遇挫折,被人误解的时候,但只要能心底无私、不争一时一事之短长,则自然可以处之泰然,心境如春天般温暖,忍受无端的怀疑与打击,待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时,自可消除自己的不平之境。
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派手下一位著名的将领石苞带兵镇守与吴国比邻的淮南,不久石苞便因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在淮南地区的百姓中享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威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淮北担任监军的王琛早就看不起出身寒门的石苞,又见石苞的政绩不错,心生嫉妒的他便以一首童谣中有“宝宫的大马将变驴,被大石头压着不抬送”的话怀疑石苞就是童谣中的“石头”,于是密奏晋武帝司马炎:“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恐有危害朝廷之举。”事也凑巧,在王琛密奏之前,有位风水先生也对晋武帝说过: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两件事合到了一起,晋武帝便真的相信了王琛的话,开始怀疑石苞了。
此时的石苞丝毫不知朝廷已对他有了戒心。当他得知邻近的吴国又想举兵进犯晋国时,为防御敌人,保卫国土、百姓,便亲自指挥士兵们封锁水路,加筑工事。不料晋武帝却以为是石苞要背叛自己而采取的行动,更加深了对石苞的怀疑。
于是,晋武帝一边发布文告说:号石苞修筑工事,封锁水路,是干扰和劳累民众的行为,应将他的职务罢免。”一边又派太尉司马望带着大部队前去讨伐石苞。
石苞此时仍然不知王琛对他的诬告,也不知武帝对他的怀疑。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消除朝廷对自己的误会,石苞得知太尉大军前来,便独自一人赤手空拳地徒步来到城外等候处置。
石苞的行为引起了晋武帝的警醒:若石苞真有反叛之心,又怎肯亲自出城来接受处置呢?何况并未见有吴国的一兵一卒来帮助他,且城内百姓仍然安居乐业,对石苞的敬重也未减分毫,没有只言词组的愤懑之辞。说不定是自己错怪石苞了。
就这样,石苞凭着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胸,冷静地处理突然降临的灾祸,不但打消了武帝的猜疑,并且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脚正不怕鞋歪。对待无妄之灾不但要勇于忍受,更要善于忍受,而且还应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冷静、妥善地处理,方能化险为夷,转祸为福。
如果人们每日沉溺于流言蜚语之中,那么你的情绪会坏到影响你的正常学习和工作。要不听这些流言蜚语,就不要去做伤天害理之事,正己身求功名,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唯有如此才不易跌倒。别人不猜疑你,你也不猜疑别人,便省出大量时光治学、奋斗,精力不被无端耗散,自可有所成;你不非难人,别人也少非难你,又省却许多麻烦;光明磊落要人忍却猜忌、贪欲之念,如此方能成大事,胸襟坦荡,光明磊落谈吐间白浩旷不已,所行之事自是大手笔。为何?心态使然。
3.与人为善
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十条基本原则就是要与人为善。只有习惯与人为善之人,方能不为小节而气愤填胸,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孟子曾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它是一种德性的陶冶,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是君子之道德。
过于看重利益之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之人是不可能有长久的良好人缘的,也是不会有长久的稳固的成就的。
为人处世,须懂得《诗经·大雅,抑》中所讲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对人以善为之,人也会以善对我,这可从《红楼梦》中素以贪婪、毒辣闻名的王熙风因偶然一次“无心插柳”之善行,才为自己的女儿巧姐寻得一条避祸兔灾劫后余生之路中得到印证。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小奸小恶也好,大奸大恶也罢,只要有了向善之心,从善之行,就能够“苦海虽无边,回头便是岸”、终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善恶只在一念间,进一步为恶,退一步则善。
与人为善者需随和但不可违背,更不能同流合污。人性不能太盛,太盛者则只是可敬而不可亲,敬亦是无可奈何之举,更遑论与之亲善、与之交往。
与人为善者能与他人相处融洽,得饶人处且饶人。
齐国有位宰相孟尝君;其声望不止在国内很高,就是其他国家的人也很钦佩他、敬仰他。
作为一名有声望的宰相,孟尝君门下自然有许多的食客,他也十分乐意与这些食客们交往,大家相处得很好,孟尝君亦能在与食客们的交往中学到许多的东西,得到许多的教益。
可是,在这些食客中,有一位却与孟尝君的妾有私情。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并对他说:“身为人家的食客,与主人的侍妾私通本就不该,更何况您是一国之宰相,若传将出去,定会有损您的声名与威望,您应该将他处死。”谁料孟尝君听完后却未发怒,而是很淡然地说道:“喜爱美人乃是人之常情,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此事就这样在孟尝君的冷处理中过去了。
一年后,那位食客仍在孟尝君的门下未曾离去,一天,孟尝君便召来了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到如今还没有一个适当的职位给你,我觉得心中非常的不安,目前,我与卫国国君的交情不错,或许那里有适合的职位给你,我给你准备了车马银两,你现在就到卫国去做官吧。”
卫王对孟尝君推荐来的这位食客非常赏识,予以了重用。
不久后,齐、卫两国的关系紧张起来了,卫王有意与各国联合攻打齐国。那位食客于是对卫王说:“大王,臣有幸能来到卫国,为卫国效力,全是因为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宽容,不计较臣的过错,向大王您推荐臣之故。:臣听说卫、齐两国的先王曾有盟约,后世子孙们不得彼此攻伐,要世代友好下去。如今大王您却有联合其他国家去攻打齐国的念头,臣认为这不仅有违两国先王的盟约,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臣以为,应该取消这项攻打齐国的计画,若大王您执意要去,臣愿死在大王的面前。”
一场杀戮,一次灾祸就因孟尝君以善待人的君子行径而得以善终,卫王佩服孟尝君的雅量修养与这位食客的仁义,终于打消了与齐国宣战的念头。
不以小恶为意,不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锱铢必较,心存善念,以宽容的胸怀体谅他人,终会“善有善报”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与人为善之要意,与俗语中的“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同理,反过来,当我们与人为善之时,以宽宏大度之心对待他人,或许会在不经意中“无心插柳柳成荫”,受惠之人将心比心自会“投桃报李”,回报于你。
战国时,卫国汉阳的一个珠宝商家出生了一位男婴,取名吕不韦。吕不韦长大成人后继承父业,往来于各国之间经营珠宝,后来到了韩国成为阳翟的一名巨富。
秦昭王四十二年时,吕不韦在经商途中与秦国公子异人相识于赵国都城邯郸。异人是秦国国君昭王的孙子,而其父是已被确立为太子的安国君,其母夏姬为侧室·,已不得安国君的宠爱。异人在20多个兄弟中排行中间,极不引人注目,此时是作为人质待在赵国的。
颇有生意头脑的吕不韦依据生意经上“人弃我取”的原则”,认为异人将是有用之人,可以成为一个进行政治投机的物件,只要能重塑异人形象,巩固他的地位,则奇货可居也。
吕不韦与父亲商量此事,他问父亲:“耕田可以得到几倍的利?”“十倍。”“经营珠宝玉器呢?”“百倍。”吕不韦再问道:“若帮助立一国之主,能获多少利?”“无数的利。”
犹如服了一枚定心丸的吕不韦这才以坚定的口吻对父亲说:“既然努力耕作还不能保证衣食丰足,而帮助立一位国君得到的却是无穷的好处,且能荫及子孙,何乐而不为?父亲,现在我已决定帮助秦国公于异人了。”
说做就做,吕不韦开始了他的计画。
首先,他来到了异人住处,以相互间的利益说服了异人,使异人同意与自己配合完成这项计画。吕不韦拿出五百黄金,让异人广结朋友,自己又带了五百黄金和一些奇珍异宝到咸阳讨好安国君宠幸的华阳夫人,让这位没有儿子的夫子收异人为儿子。
一套说辞,几番鼓励,吕不韦又以切身利益说动了华阳夫人。
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不久,异人就被安国君立为继承人,并依华阳夫人之意改名子楚。
吕不韦又将自己养的一位已有身孕的歌舞姬送给子楚,子楚将之立为正夫人,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产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后来的秦始皇,实为吕不韦之子。
秦昭王五十六年,秦王驾崩,安国君继位,称秦孝文王;子楚成为太子。
孝文王登基刚三天便死了,于是秦庄襄王子楚继位他履行了当初与吕不韦的契约,任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拥有河南十万户食邑。
蠃政在三年后因父皇驾崩而即位为王,吕不韦则被奉为相国,号称仲父。
吕不韦由此已是位极人臣,纵横政坛,实现了当初的“获无数利”的愿望。
从一名普通的商人,一跃而成为秦国两朝丞相,跻身权力顶峰,完成其“三级跳”,不能不谓之为奇迹。细究其因,关键就在于他能“与人为善”,抓住时机“投之以桃”,终得“报之以李”的结局。虽然,吕不韦“与人为善”是有其私欲,但其方法达到的客观效果却是不容否定的。
为官者,若能与人为善,自可以少却许多仕途之荆棘,飞来之横祸。
为商者,若能与人为善,自可少些灾祸隐患,八面玲珑中财源滚滚来。
为学者,若能与人为善,自可广交天下宾朋,遍识世间饱学之士,虚心转圆中得些教益。
为民者,若能与人为善,自可邻里和睦,修身齐家,云心鹤意中俗世亦仙境。
与人为善,不可“利”字当头,亲钱权,疏贫寒3亦不能虎头蛇尾,善始不善终。否则以前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均会付诸东流。
与人为善者须有其原则,不能是“农夫与蛇”之善念、善行,亦不可有巧诈之举,否则,“蛇”不念其善终伤人,巧诈不掩终自毁。
到头来,只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赔了夫人又折兵,知得不偿失时,已悔之晚矣。
能忍之人的成功5法
忍的法则不可不察,人生路上风雨多,忍是必然的。忍让也要有一定的法则。有些事能忍,有些事不能忍。忍是种高级的生存艺术,更是让人生走向成功的路径。我们一定要慎重地对待忍。
1. 忍小谋大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数十年,谁不想在这世上千出一番事业,留下一世英名?可是这世界上的人能做事的不少,能成大业者却微乎其微。为何会如此,因为能成事者除了要有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外,还必须具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忍让便是其中之一。
孔子曾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忍受二时一事的干扰,不能忍住一星一点的小小的欲望需求,则会因此而影响全域,以至于扰乱即成的大事。
忍小谋大,就是要用远大的眼光来看待目前的小是小非,不计一时一事的得失,排除各种干扰,忍住各种小功利的诱惑,为实现大目标,成就大事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忍小谋大,就是要“一忍制百勇,一静制百动”;不因小失大,也不因大而无谓丧失信心与勇气,由此便放弃努力,慑于市井之言,使自己的目标实现遥遥无期,终不可及。
刘邦何以能成大事,创大业呢?原因就在于他能忍,也懂得忍,忍得住个人的享乐,忍得了一时的失败,忍得下奴仆下属之言,也忍得个人意气与自己身体的伤痛。
刘邦举事之后,曾有一位长者——高阳人郦食其来为刘邦献计献策,可当他进来看见刘邦还在洗脚时便大声呵斥刘邦:“如果你真心想消灭无道暴君的话,是不应该坐着接见谋士的。”换了常人,听见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如此无礼的同自己讲话、训斥自己,一定会勃然大怒,轻者赶出府邸,重者或许就会拿下治罪了。可刘邦非常人可比,他白有其英雄的胸襟与气量,也有着成就大事者的良好心理素质,此时的他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立即起身整装,请郦食其上座并致歉,然后虚心向郦食其求教,同时也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出兵攻打陈留,将秦国屯集的粮草劫来扩充了自己的储备,为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军需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有赖于刘邦有忍耐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