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甜美果实,总在深思过后熟成。
气度非凡之人,总在一忍与一静之间怀抱成功!
气度决定宽度,也掌控了你人生的高度,与其埋怨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如反求诸己,训练自己在逆境中的忍耐之心与宽阔胸襟。当你更加放开胸怀并勇敢的接受挑战时,会发现通往胜利的康庄大道,方向很明确,而离成功其实也不远。
人生修炼、心灵自我提升之智慧,就在此刻此地——
人活着必须忍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有无数的成功人士都将气度奉为人生圭臬,并且他们也是气度的大赢家,他们本身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关于气度的教科书。
气度让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私欲,无所畏惧的表现。气度让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是智者的胸怀,气度让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气度并非人人都会,它是一种学问,一种修养。
孔子宣导“温良恭俭让”,不是要人们放弃竞争与淡薄爱憎观。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建立在“柔弱胜刚强”的策略上的。被强者蔑视的时候,弱者正好有了生存发展空问;被人忽略,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因为力量过早暴露,无异于埋下了危险的种子。佛家有“事气度”、“理气度”、“无生法气度”,尤其是“无生法气度”,是一种修炼境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说到底,就是一种人生难能可贵的品质与素质:气度!
“气度”其内在实质是智谋、进取,是智者的游戏。
气度在方法论上则表现了“气度”!
百气度成金,气度者无敌,就是气度在人生疆场上的大身手!
西方人也十分讲究气度,也重视“气度”。
乔治·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他却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一些人对他的容气度上。巴顿个性刚强、脾气暴躁,行为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在战争中,他屡次与土司的意见相左,甚至发生拍桌子的事;他的土司从战争利益出发.不得不原谅他、容气度他,因为只要巴顿能打胜仗,被他顶撞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1962年月10月-美国总统甘乃迪收到了证明前苏联在古巴设有导弹基地的照片。如果装上中程导弹,赫鲁雪夫就可以把美国的48个州和加拿大的一部分置于射程之中。甘乃迪总统采取了谨慎克制的处理办法,紧张局势持续了一个星期;甘乃迪亲自指挥检查舰队,目的是禁止到海上去拦截前苏联运输导弹的船只,以便对方有更多的时间让船只停泊返航。美国民众当时对甘乃迪的做法表示不满,骂他向敌人示弱。而甘乃迪考虑到冲突一旦产生,尤其是核战争一旦打起来,对于人类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他气度耐着。
赫鲁雪夫对甘乃迪有如此宽大的胸怀和气度耐谦逊的精神,表示真诚的敬佩。他知道如果美国舰队直接去拦截苏联的船队,双方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核战争。通过几天的考虑,赫鲁雪夫做出了拆除核导弹的决定。消息传到美国,人们松了一口气,并钦佩甘乃迪冷静与善于气度耐。
古代哲人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不管东方西方,不管文化背景有什么不同,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把善“气度”中的忍术当作处世的最高谋略。
气度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修养。同时,气度在人与人之间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有了气度耐,走向纷繁的人与大自然之间,复杂的事情就觉得静化了。因此,不管社会发展潮流趋势如何,人活在世间中,气度耐还是要继续发扬。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些矛盾,更注重于气度。正如常人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就是气度的结果。
气度是一种智者的选择,只有气度住了暂时的种种不利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巅峰。
忍是超越坎坷的力量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一切都离不开自然。依附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也要接受自然洗礼,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一切都要顷从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气度让和顺从是发展自身,繁荣社会的明智之举、必经之路。’气度的真实背景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人类要和顺地生存和规律地生活,就得气度耐住自己的种种遐想,遵天命,顺天理,合民意。如果有谁不尊重大自然非要与之作对,破坏生态平衡,就只能遭到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正是自然界这种不可抗拒的规律,迫使人们对自然界采取气度让宽容的态度,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也正是对自然的忤逆,人类不得不气度受狂风暴雨的肆虐和颗粒无收的饥荒。
中国人与日本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不同之点,即日本人最擅长集团和组织活动,三个人共事比一个人独干强;反之,中国人却不善于与人集体共事,三个人合作倒不及一人单干。其区别就在于日本人缺乏毅力,韧性不够。而中国人却韧性极强,身处逆境不仅不感到气馁,反而会冷静下来等待时机。
中国人这种坚韧的特色,正是老子学说的基本内容。《老于》一书中有句话最能表现中国人坚强的韧性,乃“上善若水”。老子认为理想的(上善)生活方式应该像水。《孙子》主张战法应取自水象,不得拘于形式。在《老于》书中,则主张与水形有关的处世哲学。
水形为何被称为“上善”之形?老子提出三条理由:
其一,水不知拂逆,能任意变化其形,柔软而富弹性;
其二,水往低处流,象征人之谦恭,亦代表一种趋势;
其三,水,弱之极也。在极弱的情况下,反而能蕴酿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老子具体论述的大意为c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应像水一般.为万物带来恩惠。遇阻力不加对抗,且经常往低处汇流。水具有身居低处.却怀着仁慈之心的德性。给予时不分彼此,所言无谎。治国不生破绽,事物能适当处置,行动能掌握时机。有过水的生活方式,方能免于失败。
这就是老子的思想,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智慧。
老于还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也同样没有比水更坚强的东西.理由在于水是极端彻底的弱。
可以具体地解释为;善于指挥者,不会滥用武力。善战者,不以感情行事。善胜者,不以力气决胜。善役人者,态度谦逊。
老子对此种态度称为“不争之德”——对人不相违逆,更不相争,却能在不知不觉间德性已超出对方。
老子所谓“上善若水”、“不争之德”的处世态度,并非是被动的,而是内蕴积极性的被动态度。惟其如此,老子所主张的处世哲学才愈加显得倔强。
据《史记》记载,孔于年轻时曾不远千里拜老子为师。老子曾经教诲他说:“有人聪明而富洞察力,却仍面临死亡的危险,此乃过度批评他人之故。有人博见多闻并善辩,却令自身陷入困境,此乃揭发他人缺点之故。故你最好能够节制自我主张。
意思是对自己的行为应予节制,少出风头。
老子同时还说:“君子有盛德,容貌若愚。”
盛德,即为高尚的品德。指君子内藏丰富的才华,然而外表看来,却像愚者一般。告诫有才华的人,更应谦逊自持。
另外,《庄子》中提到,有学者杨子前来请教,老子告诫他说:你不妨放轻松,当个傻瓜。总是一副自傲的神气,叫人如何与你朝夕相处。我讨厌这种狂妄自大的态度。
老于反复地强调谦逊和节制,也许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实则不然,老子认为:谦虚将获得赞美,节制将受到尊重。
“自己不尊重,反受别人尊重。自己忽视之,别人反加重视。”
“不以自己为是,是以受人认同。不拿自己夸耀,是以受人肯定。不以功绩傲人,是以受人称赞。不以才能自恃,是以受人尊重。”
“伸腰而立,是必不稳.白以为是,必遭忽视。夸赞自己,必受排斥,炫耀己功,必遭非雉。以自己的才能为傲,必遭人背后构陷,”
老子从水形法则中获得了如此“上善”的认知,总结出一条谦虚、节制、礼让、坚韧的处世哲学,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在人类社会中,要使整个社会按照正常轨道有秩序地发展,人们就得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法制,遵守社会公德;就得学会气度,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气度耐,把个人的欲望和要求限制极不妨碍他人、不危及社会利益的合理范围内。如果冲突发生了,要善于克制、气度让,狭路相逢,自觉后退,请君则。
在为人处事方面,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考虑别人。有时候情况不明,该气度还是要气度,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冲动。因此,遇事能气度才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不忍之祸与能忍之福
不可以不知道的忍耐,“忍者无敌”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不忍之祸与能忍之福,是有其深刻内涵的。
忍是高级的生存的艺术,更让人走向成功的路径,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的对待“忍”这个字。所谓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忍小谋大,要怎么回事呢?大事不能糊涂,讲到刘邦因忍而得天下,这一点也被大家不断的传扬,所以“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所以能忍是英雄,能忍是英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活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它是充满了坎坷的。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大多数人开始时不是一筹莫展,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就是硬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但往往会适得其反,事情会扯不清理更乱。而毫无价值的牺牲,最终受害的是自己。我们每逢遇到类似的难题时,完全应该讲讲气度。
中国人是最讲究“忍”的民族之一。综观历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镜子,许多伟人都有超人的忍与忍耐力。如周文王曾忍食子之痛、孙膑曾忍断足之苦、韩信曾忍胯下之屈、勾践曾忍尝粪之辱……正因为他们能忍耐,日后才能雪耻复仇,成不朽的伟业,可知忍这个字有多么重要。
所以说,受辱时唯一的办法是忽视它;不能忽视它就忍受它;如果忍受它也不可能,那么我们就只能忍受辱了。
不能忍的情形常常是不得不更加忍。因为你不忍,结果祸事发生,于是自己也就不得不再雪上加霜,情况更糟不得不更去忍。这是非常可悲的情形,人生常常因此更加悲惨,命运因之更加坎坷。
在人生路上,不忍之祸常常有这么几种情况,我们应小心应付。
1.从长计议
世间有许多事都不能如人愿,就像一个有才能的人不可能总是得志,但也不会一生都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墨子·尚贤士》也曾说:“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纵观历史上许多著名卧物,因能忍、善忍而终得以成大事者为数实在不少,像辅佐周武王灭商,人称姜太公的姜仁即是典型的一例。
说起姜太公,大家都比较熟悉,是商末周初人。原为贵族的家道已中落,年轻时的姜尚只是一介贫民了,而且为了维持生计的他还不得不去做一些小生意。经商的姜尚可谓霉运当头,无论是卖肉,还是贩酒,都破了产,连老婆也离他而去。不过,年轻的姜尚并未因此而颓废沮丧,甘于平庸,相反,每日得为衣食奔波的他胸怀大志,坚持不懈地阅览群书,研究、探寻治国兴邦之法,以期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姜尚已是黑发变白发,却仍报国无门,此时的商朝在纣王的统治下,已经日暮西山,逐渐呈现出了灭亡的景象。姜尚不愿以自己的才能去帮助荒淫无道的商纣王继续残害百姓,他要等待,等待一位仁义、圣明之君,于是这一等便是几十年。
商朝的暴虐腐败令民众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时的周国却因以仁义治国,国泰民安,国家日益强大起来,已是人心所向,四方诸侯纷纷相投而来。
已至垂暮之年的姜尚仍壮心不已,得知周王在广招贤士仁人,便离开商都朝歌来到了西周境内的潘溪,每日垂钓,以待时机。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早就听说过姜尚的声名,得知其在潘溪,便赶来与之相见。这一见就谈得很是投机,均有相见恨晚之意。周文王于是亲自将姜尚扶上车,并立即拜为了太师。
至此,姜尚方如鱼得水般地找到了用武之地,悉心尽力的辅佐着周文王,终于使“天下三分,其三归周”。不久后,残暴的商纣王迎来了自己的末日,也是商朝的末日,代替他的则是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姜尚功不可没,而姜尚之所以能够辅佐周文王,靠的全是他的那股坚定的意志,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忍受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以长远的目光看待自己目前的处境,以平常之心待之;忍受几十年怀才不遇,无处施展抱负的痛苦和磨难,不坠青云之志,不随波逐流,不助纣为虐,方能成就此番大业,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忍受清寂、贫困的生活,忍受富贵荣华的诱惑,用一生的时间来等待良禽栖息的高枝,良臣所仕的明主,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唯如此,方显出贤士君子的真本色。许多人在逆境中总是能不折不挠地奋争,在顺境中却因贪一时之欢畅或蝇头小利迷失了自己。特别是几个人共同创业,逆境中相扶相携,使之渐成基业,但当基业在迅速膨胀之时,忍不住自己的贪欲,或贪名、或贪利、或贪独自发展,而演出分家的悲剧。
要创建事业,须胸怀全域,不可因小事损大事,因局部误整体,这又要求追求者应能忍受意见分歧。
20世纪50年代,丰田集团的销售一直由“销售之神”神谷正太郎独立经营,集团是完全分离的两个公司,虽然这样,神谷也使丰田进入了国际市场,但在国际性竞争中,这种分散财力、物力、人力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发展,丰田英二提出了合并的建议,但遭拒绝。
1967年,丰田英二就任丰田工业公司社长时再度建议,仍被神谷拒绝,因为他将销售公司看作是自己的领地,不容别人插手,如果强行合并则会引起内讧,于是丰田英二放弃了这一计画,也忍下了不平之气,努力工作,把本职工作干好,这一等又是13年,直至神谷去世,方才将此项计画付诸现实。如此正确、有利企业发展的计画被神谷拒绝,丰田英二未施高压政策,与其长远目光是分不开的,如果强行实施,势必引起神谷的全力反对,从而影响全球的销量,导致管道不畅,还会失去神谷的支持与合作。因此,忍让是正途,这是丰田英二从长计议的有力体现。
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人生都要有高远的目标,时时事事都围绕其服务,这样,便不会为细枝末节所干扰,不会走上“旁门左道”,也就能忍让许多能忍让、不能忍让的事,达到既定目标。
有了从长计议的思想,忍让便能“更上一层楼”。
2.光明磊落
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若能不存私心,不挟私念,正直、诚恳地待人,公正、严明的处事,则自会福星高照,当灾祸降临时。化险为夷。但作为一名决策者时,更重要的是应该忍住猜忌之心,不偏听偏信,行事待人皆需光明磊落,冷静的思考、分析明辨是非曲直,方可灭小人的威风和邪恶之气。
汉昭帝继位时还是一位只会撒娇、贪玩的孩童,于是汉武帝在去世时将昭帝托付给了朝中大臣霍光、上宫桀和桑弘羊等人。又因霍光官至大将军、大司马,是几人之中地位最高的,故而朝廷大权均在霍光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