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不存有离别之心的散花楼洒泪分别,不是一种巧合吧。纳兰此时要送的人正是挚友张见阳。张见阳字子敏,名纯修,本来是内务府包衣,进士及第后先授江华县令,官至庐州知府。张见阳和纳兰结为了异姓兄弟,二人相交甚好。这首词就是纳兰在张见阳即将出任湖南江华县令要离开京城时写下的。
秋花凋零时,最惹伤感。张见阳将要奔赴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时酒入愁肠,悲凄苦楚。散花楼上,远处传来了胡笳轻唱,城下的捣衣声一下下地回荡在这冷清的蒹葭浦,令离人的心里顿生恼怒。
“夕阳村社迎神鼓”,词人劝慰好友用豁达的心去迎接将来的漫漫长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好像他为自己定下的愿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只可惜,纳兰的一生早已是个注定的悲剧。
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①。
不恨天涯行役苦②,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③。
【注解】
①萧关:是古关名,故址于今宁夏固原东南,是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道,这里指边关。
②行役:旧时指服兵役、劳役或者因公务而出外跋涉,也泛指外出旅行。
③新寒:刚降温时。
【典评】
这首词作于塞上,与之前不一样的是,这次纳兰这次并未护驾出巡,而是身负皇命行役在外。这是他首次率队出征,可是纳兰的心里丝毫没有半点喜悦,却与从前一样充满了怅惘之情。
“又到绿杨曾折处”,此处的“绿杨”并非指杨树,而是柳树。古时有折杨柳枝话别的习俗,而一个“又”字,表明是重过故地。以前离家,伊人折柳相送,但现在又到了这里,却不见了伊人,只有一个孤苦的自己,这当然会令词人心中怅然若失,所以他只好骑马外出,思量着往事,只由马儿踏着清秋的道路渐行渐远。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这两句描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衰草连天”是眼睛看到的景色,衰败的秋草连接着天的尽头,这恰恰是纳兰心里“无意绪”的真实写照,而“雁声远向” 是听到的声音,天边传来了雁鸣声,可是雁群飞过边关后,又是死一般的寂静,纳兰这时早巳无力抵挡那悲凉秋意的侵蚀了,这使他的内心又多了几分愁苦和焦躁。
王国维曾经评价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个评价非常中肯。纳兰在这首词里用折柳开篇,以寒雨收尾,直视景观,直抒心意,写情时真挚贴切,写景时生动鲜明,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艺术创造力。
蝶恋花
萧瑟兰成看老去①,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②,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③。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注解】
①萧瑟:悲凄寂寥。兰成:北周庾信之小字。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唐陆龟蒙《小名录》:“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有天竺僧呼信为兰成,因以为小字。”此处词人借指自己。
②阁泪:含着泪水。宋无名氏《鹧鸪天·离别》:“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③秋莲:荷花,因为在秋季结莲,所以有此称。
【典评】
一颗心竟然比秋莲还更愁苦,这是纳兰词的格调,也是他的心声。
“心比秋莲苦”,只有纳兰才会品尝得到这种滋味,多么孤独。纳兰在这首《蝶恋花》里自比作兰成,兰成是北周诗人庾信的小字。庾信的早期作品雍容华贵之余,多艳情之词,可因为家国悲痛和几经人世磨砺,他的后期自抒心胸和怀念故国的诗作反倒多出几分厚重色彩,更值得推敲而揣摩。这般文风与性情,倒真的和纳兰有几分相似。
杜甫曾经写下《咏怀古迹》:“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东”。纳兰在此自以作多才的庾信,也许是想通过庾信年轻时的“萧瑟”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凄,也许是想借此来抒发眼睁睁看着百花凋零时的迟暮之感。
他睹花神伤,又怕作词更引起了感伤愁绪,所以决意“不作怜花句”,可他含着泪水倚于花侧时,看着落红飞逝却不知要魂飘何地,心中愁思反而更重了几分。
那曾经和爱人共同走过的小路,那时的月明风清,现在却“袖口香寒”,一颗心竟比秋莲还要愁苦。耳畔仿佛还回响着从前许下的声声誓言,惜花之人却早已与自己阴阳永隔,“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蝶恋花——这个宋词里司空见惯的词牌名,尽管起得旖旎缠绵,可宋朝词人却很少用它来表达夫妻感情,欧阳修、晏殊父子、苏东坡和柳永的作品里都有以《蝶恋花》作为词牌的佳作,可没有一首如纳兰那样把“悼亡”当作主题的,还把感情表现得这么委婉凄切、深沉动人。
全词在“不作怜花句”的悲凄基调中展开,在词人欲休还说、欲说还休的情绪感召下,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步入了悲凄的意境里。读罢整首词,我们就能把词里的“花”理解作纳兰惦念的爱人,花失惜花人,人失爱人,对着眼前零落的花朵,纳兰不禁地想起了逝去的人,人花相对无语,就算心中比秋莲还苦却也无处可供排解。
蝶恋花 夏夜
露下庭柯蝉响歇①。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②。
气笑卷轻衫鱼子缬③,试扑流萤④,惊起双栖蝶。瘦断玉腰沾粉叶⑤,人生那不相思绝。
【注解】
①庭柯:庭院里的树木。晋陶潜《停云》诗:“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②樱桃:比喻女子的嘴唇小如樱桃般红艳,这里代指恋人。丁香结:丁香的花苞。用来比喻愁绪的难以消解。唐尹鸦《拨棹子》词:“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
③鱼子缬:古时绢织物的名称。唐段成式《嘲飞卿》:“醉袂几侵鱼子缬,飘缨长凤皇钗。”
④流萤:行踪不定的萤。唐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玉腰:称美人的腰,此处指蝴蝶的身体。
【典评】
这首词描绘了夏夜和恋人共度时光的景象。
“露下庭柯蝉响歇。”夏日的夜晚,蝉虫的鸣叫声响彻四周,两个有情人在依偎在夜色中,看着远处庭院中的树木,四周的空气都洋溢着幸福,甜蜜极了。
朦胧的月色如同轻柔的纱帐,温柔地洒落在两个人的身上。纳兰把意境的浪漫氛围推高到了一个顶峰。“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二人在如此浪漫的气氛中,却相对无言,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无须说。
“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纳兰也想如此与恋人依偎在月色中。这句词中有两个典故,“樱桃”并不是指真的樱桃,而是比喻女子的嘴唇像樱桃般小巧可爱,这里代指恋人。还有—处是“丁香结”,用来以喻愁绪之难以排解。结束上片后,下片气氛称显欢快,因为这是一首思念恋人的词。
“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恋人的衣袖在风中飞舞着,想要捕捉无踪的蝴蝶,而这番美好如今只是不复还的记忆了,因为恋人已经离去,自己只好独自对着这月夜,回想从前美好,更觉得今日悲凉。
“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收尾一句非常动人,人生到处都是相思,令人相思成疾,令人为之气绝。情到深处,唯有如此。
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拒①。画角声中②,牧马频来去③。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④。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解】
①无定据:没有一定。宋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②画角:一种古时的管乐器,从西域传来。状如竹简,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誓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③牧马:指古代用于作战的马。
④青冢:指汉王昭君墓,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南。
【典评】
我们从词题得知这是一首出塞词。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不但是纳兰发出的感慨,同时也道出了千古以来,权力纷争不休、江山无端变化这个不变的客观现实。
接着纳兰运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的塞外秋景图,“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因为战事连年不绝,战马在画角声中来回穿往。
纷争与战火终年不歇的,因此行走在塞外路上的纳兰,看见的是西风吹落木叶这样的悲凄萧肃景象,那在空中翻飞的叶子,好像在对他倾诉着无限幽怨。
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调和与沟通下,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她死后便葬在了胡地,因为她的陵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昭君墓又被称作“青冢”。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而想到了王昭君,问她说:“从前的一往情深还能有多深?是不是也像这山里的夕阳和深秋的雨那么深呢?”
蝶恋花
尽日惊风吹木叶①。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②。去去丁零愁不绝③,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④,不共春销歇。一纸寄书和泪摺,红闺此夜团圆月。
【注解】
①惊风:狂风。
②天山:在新疆中部。这里用天山代指塞外的山。
③去去:一步步远行,渐行渐远。丁零:古代少数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
④朱颜:红润美好的面容。
【典评】
这首词表达了羁旅、落拓的悲痛情感:整日都狂风大作,极目远眺,天山脚下的树叶都已经凋落,积雪盈丈,皑皑一片白色。渐行渐远已经令人无限悲愁了,更何况还是在他乡分别。如果想停止行人的客愁,除非是那红润的面容常在,不会如春花般地凋谢。可如今朱颜不再,春华消逝,又该怎么办呢?写好书信,含眼折起,这时是否也有人孤对明月,想念着远在天山的我呢?
词的上片写广阔华丽的秋景,暗中隐含思乡浓情;转至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全词意境深远,不同于纳兰词的往日风格,可细细品读下,其中还有着清如流水似的情怀。
上片起首即点明了节令,“尽日惊风吹木叶”。从字面中判断这是秋景,风将树叶吹落在地,为人们呈现出了一幅衰飒零落、寥廓苍茫的景象。接着又描写了一处无尽苍茫的景色:“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从远近高低的不同层面,分别去描写所看到的景物。
下片则进一步抒发了心中的愁绪,苍劲有力。“若道客愁容易辍。”、“一纸寄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栾月。”写好书信,擦掉眼泪,想来这时远方也一定有一个人,坐在窗前痴等着那个远在天山脚下的旅人。寂寥的夜色中,哀愁全化成了思念的泪水。
这首词抒情真挚,造语新颖而自然。把词中所要抒发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极为贴切。在最后的一片哀思里,整首词戛然而止,所抒发的感情柔弱而刚,真挚而未流于世俗。
蝶恋花
准拟春来消寂寞①。愁雨愁风,翻把春担搁②。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尘③,抵死遮云壑④。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⑤。
【注解】
①准拟:准备、打算。
②担搁:耽搁、延迟、耽误。
③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三辅黄图·长安八街九陌》“《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市。
④抵死:时常,总是。宋晏殊《蝶恋花》:“百尺楼头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云壑:云气遮覆的山谷,此处借指僻静的隐居之所。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乃知轩冕徒,宁比云壑眠。”
⑤东君:神话中的太阳神或者司春之神。《史记·封禅书》:“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之属。”
【典评】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厌倦侍卫生涯、蹉跎岁月的感叹:原本准备在大好春光下排解寂寥,怎奈愁风苦雨辜负了春光。情绪消沉并非因为伤春,而是对镜顾影自怜,容貌已不再俊美。那繁华的闹市总是遮蔽着僻静的山谷,谁来感受这美好的春光?如何才算不辜负春光,如我心愿呢?难道总是令我辜负春神吗?纳兰不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难怪总是心情烦闷。他心中非常清楚,自己的烦闷并不怨天气,而是因为其它外在缘故。所以他才会忧郁地在上片收尾写道:“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解释自己抑郁的原因后,纳兰在下片里仍然自问:“毕竟春光谁领略。”听着外边的阵阵春雨,浸湿了这春的大地,他不由地想起,除去自己,还有谁会在此时去感受春光呢?“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这里说的“九陌”是指汉朝时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三辅旧事》有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而纳兰在此是指都城大道与繁华的闹市。
“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纳兰在这首词的最后无可奈何地写道,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大好春光,怎么做才算如了自己的心愿呢?看起来只是一首咏春词,实则是纳兰抒发内心愁思的一首词,词里的字字句句全是纳兰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唐多令 雨夜
丝雨织红茵①,苔阶压绣纹②。是年年肠断黄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③。
萧飒不堪闻④,残妆拥夜分⑤。为梨花深掩重门⑥。梦向金微山下去⑦,才识路,又移军⑧。
【注解】
①丝雨:如丝一般的细雨。红茵:红色的垫褥。唐元稹《梦游春七十韵》:“铺设绣红茵,施张钿妆具。”这里指红花遍地,犹如红色地毯。
②苔阶:长有苔藓的石阶。
③塞垣:本来指汉代为了抵御鲜卑而建的边塞,后也代指长城,边关城墙。
④萧飒:形容风雨吹打草木时发出的声响。
⑤残妆:也作“残装”,指女子残褪的妆容。夜分:夜半。
⑥重门:宫门,屋里的门。
⑦金微山:就是现在的阿尔泰山。后汉永元三年耿夔击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单于走死,山在漠北,去朔方五千余里,唐置金微都督府。
⑧移军:转移军队。
【典评】
《唐多令》的副标题是“雨夜”,看来是抒发雨夜的相思之情,描写闺人思我的景象。纳兰在夜半时分,看见窗外不停地下着小雨,心情不由地变得凄惶。
上片写雨夜情景,用词考究,文辞华美。而下片抒发情感,余兴未了,悲痛之极,纳兰在这首词中将心情的郁闷全部抒发出来。整体风格简约中见含蓄,清雅中不失灵动。
霏霏细雨催促庭院里的鲜花次第开放,每一年都在这让人悲愁万分的黄昏里度过。满目的芬芳都会没有理由地勾起春愁,更别说那关不住的春色了!不能听那风雨的萧肃声,只会徒增悲伤。夜半时分拥着被子却无法入眠,妆已残,为了不使梨花飞尽,所以将闺门紧紧地关上。梦中来到了你征战的沙场,可谁知才找到了去路,你就已经随军队转移,再次失去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