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偏偏在这时犯了一个错误。张松在西川是很有名的人,但长得丑,尖头,暴额,牙齿也露出来,身材短短的,但声如洪钟。曹操一看这个丑样子,立刻就把脸拉下来了,因为丑,他实在不喜欢,也就对张松很傲慢。
张松一生气,地图不献了,把曹操手下人羞辱一顿,又逼得曹操撕毁自己的兵书,扬长而回西川,投靠刘备去了。
曹操是一代雄主,求才若渴,任人唯贤,却阴沟里翻船,丢失了大片土地,英雄的愿望也得不到实现。他也称得上雄才大略、英明当世,为挽留住关羽这个蚕眉重目的美髯英雄,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实际上回过头来看,即使他留住了关羽,也可能又多了一个徐庶,一言不发,不肯为他效力。就算效力了,以关羽的骄傲,也不会十分听话,更难说以他一人之力能帮曹操打下西川,而张松却是拱手奉送。这一正一反之间的差别,可以掂出以貌取人的错误分量。
可惜曹操一世英雄、文武全才、雄心壮志,因以貌取人,一念之间铸成历史的错误。
以言谈取人,也是领导常犯的错误。有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讲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其人,夸夸其谈,本是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之辈。听了秦国反间计的赵成孝王,不听赵奢对赵括评价,向一个只会饶舌的“假人才”委以重任。结果,40万大军全部覆灭,赵括也中箭身亡。
诸葛亮也犯过以言取人的错误。诸葛亮出兵伐魏,料到街亭是关键地域,必须可靠的人把守。他认为马谡熟读兵书,善讲兵法,堪称大任,就委任了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陷入极度被动境地。
NO14识别可以做知己的人
害怕难亲近类型的人是毫无必要的。看起来神情不和悦的人,大多数的情况下,只因天生个性害羞。他们绝对不是充满恶意的人。我们不用说,比起轻易即能接近的类型,难以亲近的类别中反而好人更多。
他们本身虽然也希望自己平易近人,但是由于生性害羞,因此无法完美地表现出乎易近人的气质。而且,由于外观看起来冷漠平淡,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使他们总是怀抱着这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使他们陷入越来越难亲近的处境。这是恶性循环的结果。
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我们反而可以怀着大胆闯入的心情来接触。比方说,不妨鼓起勇气试着接触公司内看起来最令人敬畏的人,对方必定出乎你意料之外地张臂欢迎你,而且在稍后可以成为你信赖对象的。
因此,即使最初必须攀越的墙极高,一旦你和难以亲近的人展开交往,大都可以简单地成为知己。反之,在最初阶段墙越低的人,由于内心大都另有一道墙,即使可以简单建立起肤浅的交情,却不容易往下发展。
吵过架的对象可以变成知己。一般人和初次谋面的人,大概都会以温和的话题来打发时间。然而有时候,也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产生争论,或彼此发怒,陷入形同吵架的状态。虽然在分手之后有可能感到后悔,觉得和对方大概无法交往下去了。然而事实上,根本无须为此感到闷闷不乐。一开始就产生激烈争论的对象,反而更有可能成为知己。
年轻时虽然不能随随便便就向人发脾气,但是在遇上重要人物时,不妨抱着年轻人惯常爱找碴儿的心境。由于对方向来受到爱奉承的一群人包围,所以对能大胆说出内心想法顶撞自己的人,反而会出乎意料地产生好感。
比如说对方是一位独断专行的经理,围绕在其身边的人总是尽量配合他的心情作出反应,几乎没有人敢和经理唱反调。因此,一旦自己被询问到意见时,只要你另有不同的看法,就应该诚实说出来。即使持相同意见,也应该在修辞方面下工夫,以争论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在大胆争论顶撞之后,如果不预先考虑善后处理方法,则会有可能以单纯争吵告终。
虽然因为想法不同才顶撞对方,但是反过来说,可以导致争论的原因,是因为彼此共同拥有某项沟通基础的部分。倘若是不投缘的对象,恐怕连架也吵不起来。
NO15善交不如你的人
当你和同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员会面并交换名片时,一般都会较珍视管理人员的名片。由于想要拥有立即可以发挥效用的人际关系,因此目光完全投注于眼前地位最高的人。然而所谓建立人际关系,务必以更长期的观点进行思考。所谓同辈的普通职员,未来必定不断上升。轮到自己将来担当重任时,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正是他们。
因此,如果眼前因为对方职位低下而加以漠视,稍后便会形成阻碍。等到对方变成重要人物之后,即使如翻转手掌般地予以亲切接待,彼此也绝不可能结成莫逆之交。
所以,越是不久后可能发迹的普通职员,越需要慎重地对待。如果只看重眼前的职衔,人际关系的建立便会立即受到限制。
看准将来,在职衔低微时即先行付出,日后才能获得重大回馈。
救助落魄之人,在落魄时伸手援助自己的人,值得与之交往一生。
这种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明暗最容易凸显的例子,可以在选举时看到。在获胜的候选人办公室里,虽然连素昧平生的人也纷纷涌到,落选的候选人办公室却无人问津。仔细一瞧,有时甚至连选举期间原本支持失败候选人的人,也转而投靠到敌对的办公室。在选举失败后,人人离去的情景更令人感到凄凉。假如是前回获胜的现职候选人,必然会倍加感伤。因此,在此时如果有人造访办公室,此人必定大感欣慰。倘若得到来访者一番诚挚的勉励,落选者势必产生往前迈进的奋起之心。
在这种情形下建立的关系,不会因为少许挫折即告崩溃。更何况,当时失败的人,未必永远处于失败的处境。倘若希望在对方下回胜利时与其结成莫逆,就应该在其失败时伸出援手。
在商业市场上,荣枯盛衰是常伴之物。既有逐步攀升成功登顶的人,也有失足没落一无所有的人。得意的人身旁有大批人包围着,落魄的人身旁则无人靠拢。
然而,一度失败的人在某种机缘下再度翻身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如果等到对方再度成功才来攀附交情,则为时已晚矣。这就像股票如能在底价购入便可赚大钱一样,在他人落魄时伸出援手,帮忙解难,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十分重要。
不光与优秀人物结交,也要同其他各样的普通人物“套瓷”,因为关系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像股票如能在底价购人便可赚大钱一样,在他人落魄时伸出援手,帮忙解难,日后肯定可以获得重大回馈。
NO16伯乐相马的技巧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
管理企业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识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
一个管理者最大的隐患就在于不能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
正因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就产生了共识: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
何为人才?这是在选才用人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根本问题。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较多贡献的人。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才也可区分成不同的层次,例如: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一般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漫漫历史长河中,之所以有那么一些人被历史记载下来,彪炳千古,正是因为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或巨大的作用。
把合适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做正确的事——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个企业成功致胜的关键。洞悉人性,才能看到人成功背后的真正动力。如果你是老板,如何看出员工的才能,进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公司不但出奇致胜,创意无限,且能营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就要看你的“眼力”如何。
作为老板,要有出众的识人才能。尤其是在面试新员工的时候,怎样在5分钟内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
这主要是依靠经验。面试时的5分钟,看他的思路,听回答的问题。应该基本上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可信的人,也可以大约看出他的思考方式和他的能力。另外,你要问一些很特殊的难题来理解一个人的思路。不要接受一个很广的答案,要追根问到底,在压力下更能看清一个人,这也是情商的一个例子。能识人的人,会观察、注重别人的感觉,并能将心比心。
发现人才之道,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眼中有才:
任何时代都不乏人才,但人才能否被发现、被利用并发挥出这些人才所有的潜能,则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和状况的。列宁在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曾提到过“罗兰夫人的错觉”,指的是当时一位非常活跃的女革命家,在革命高潮之际,被表面的混乱形势所迷惑,认为沉渣四起,难觅人才,对革命前景持悲观失望的态度。列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讲没有人才,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去发现人才。
我国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唐代的李林甫曾在主持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创造了无一人录取的记录,成为历史奇闻。被后人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屡试不中的情况下,这一年又被淘汰出局,无奈中,只能独自嗟叹生不逢时。李林甫淘尽天下英才后,还曾向玄宗上表祝贺,说什么这是“野无遗贤”,人才搜罗已尽,真可谓一派胡言!
(2)慧眼识才:
开明的管理者,不仅要有慧眼识才的本领,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敢于接受自荐者。而要能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还是能慧眼识才。不能辨识人才的领导者,即使送上门来的人才都无法辨识,使用人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楚人卞和,从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于厉王。厉王不以为玉,反以欺君之罪断其右足。之后,卞和不甘心埋没此宝,又将其献给武王。武王仍不识,又以欺君之罪断其左足。文王继位,卞和怀抱璞玉,三天三夜,哭于荆山山中。文王闻讯,急派人取来,仔细辨识之,方知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遂命名为“和氏之璧”。后人为卞和所丢失的双足而惋惜,但同时也会为他能碰上文王这样的识玉之君而庆幸。
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着名政治家刘邵曾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意思是讲,能不能发现人才,发现什么层次的人才,与人才发现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3)创造布囊环境:
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毛遂在自荐时所讲的一段话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他说:“智士处世,如锥在囊中,其颖立见。”把这句话换成老百姓的话就是:布袋里放不住锥子。毛遂的这段话的确耐人寻味,其间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布袋里的确放不住锥子,是人才,早晚要显露出来;而再一层的意思是:不能不考虑到客观环境与发现人才之间的关系,锥在囊中,其颖立见。锥在木箱中、甚至铁皮箱中,是否也能“立见”呢?虽然靠着一些辅助手段,也能使锥尖显露,但毕竟加大了难度。所以要求领导者们要尽力为人才的显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布囊环境,不要等人才白了头时再发现,为时已晚,误人才,更误事业。
(4)克服“马太效应”:
《圣经》里马太福音一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主人要外出,他把三个仆人叫到跟前,根据他们的才干分给他们不同的银两。第一个仆人分到的最多,第二个仆人其次,第三个仆人最少。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主人留下的银两当本钱,做买卖又赚了一倍;第二个仆人学着第一个仆人的样子也赚了不少;而第三个仆人却把银两埋了起来。主人回到家后,听了前两个仆人的汇报非常高兴可没,等第三个仆人说完就开始大发雷霆,臭骂这个仆人一顿,并决定收回所有分给他的银两,用来奖励赚的最多的第一个仆人。
(5)重视“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是指在一个较小空间和同一段时间里,人才成团出现的现象。其特征是:高能为核,人才团聚。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淳于髡与齐宣王的故事。齐宣王有一天想让淳于髡给他举荐几位人才,淳于髡马上说出了7个人的名字,齐宣王十分惊讶地说:俗话说,人才难得,贤士难觅,你怎么一下子就向我举荐了7位呢?淳于髡讲:俗话说,物以类聚,动植物都是如此。比如要找名贵的草药,平地难寻。但到了深山老林,就可以车载而归;人也是如此,我淳于髡总还算个贤士吧,让我选才,如河边汲水,火石取火一般。
从人才由“潜”到“显”需要突破“马太效应”这一角度而言,人才团现象减少了奋斗的阻力,人才的相互推荐,为成批发现人才创造了条件。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主要将领大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人才团现象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