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这时还任用了秦嬴部族的费仲主持国政。费仲这个人最善于溜须拍马,十分贪财,所以商王朝里的正直之士,都不愿意和他亲近。刚才说过的那个恶来,也是个令秦人蒙羞的家伙,他除了以力博人,凶狠残暴之外,还喜欢无中生有,挑拨是非,向殷纣王进谗言,诋毁正人君子,因此与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关系也很疏远。③但蜚廉和恶来父子俩到底做了哪些坏事,由于史料无载,因此不得而知。不过,《晏子春秋》上却有着殷纣王任用他们父子两人“凌轹(lì)天下”、“威戮无罪”的记载,想来他们俩是为了报答所谓的“知遇”之恩吧,跟着殷纣王干了很多人神共愤的坏事。成语“助纣为虐”,就是因他们俩“以材力事纣”之事而来的。④
正因为秦人的先祖与商王朝有着这样深远的历史血缘关系和政治利益关系,所以,当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天下的诸侯都背叛殷纣王而投奔周武王,只有恶来等人不肯离开纣王,而且积极充当先锋,领兵帮助纣王负隅顽抗。据说当周武王领兵与纣王在牧野决战的时候,恶来还奋不顾身地冲入周军阵中,杀出一条血路,把纣王救入朝歌。当殷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攻入朝歌的时候,恶来仍然领兵恶战,但最终是寡不敌众,力竭而亡,被周兵割了首级。周武王平定朝歌之后,就废掉了恶来一族的嬴姓,把恶来的部族降为奴隶,以示惩罚。
前面讲过,在嬴秦部族中,还有一个名叫费仲的人,因为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以得到了殷纣王的信任,成为殷纣王的宠臣,遭到国人的唾弃。其实,最初的费仲并不是这样,《韩非子》当中就记录了费仲曾向殷纣王建议除掉西伯昌,以免后患。但是,殷纣王不同意,最终导致了战败身死的结局。⑤大概是费仲看到殷纣王的昏庸残暴,于是就改变策略千方百计讨好殷纣王,并且趁机中饱私囊。费仲在监造鹿台的时候,对修造工役十分严酷,遭受鞭挞和疲惫至死的工役不计其数,但是费仲只管自己的富贵,根本不顾人民死活。⑥据《史记·殷本纪》载,西伯昌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西伯昌的僚臣闳(hónɡ)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殷纣王,并且送了大量财物给费仲,费仲接受财物后,替西伯昌说了好多好话,殷纣王就释放了西伯昌。后来,周武王伐纣时,费仲也被杀死了。
关于蜚廉的命运结局,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武王伐纣的时候,蜚廉不在朝歌,他奉殷纣王的使命出使北方。⑦当他回来时,商朝已灭,纣王已死,无法复命。于是,蜚廉就在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筑起祭坛向纣王报告出使的情况,以复王命。由此可见,蜚廉大概此时尚有为商复仇的意图。不料,蜚廉在祭祀的时候,却意外地获得了一副石棺,石棺上刻着“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几个字⑧,其大意是说:“天帝命令你不要参与殷朝的灾乱,赐给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很是惊悚,于是就接受了上天的告诫,打消了起兵复仇的念头,带领他的族人隐居在霍太山一带,而且蜚廉死后,就埋葬在霍太山。
另一种说法见之于《孟子·滕文公》,按照《孟子·滕文公》的说法,蜚廉在纣王死后,并没有放下武器,蜚廉不但参与了武庚叛乱,而且与周公的军队打了三年之久,最后一直败退到东海之滨,兵败而被周公的军队杀死。以蜚廉为首领的秦人部族不但被废了国,也被废掉了嬴姓。⑨
此外,根据陈徲(tí或chí)常所著的《中国上古史演义》里的讲述,这个蜚廉在纣的时候还帮助纣训练过一队象阵,曾经用象阵对付过东夷族人。当武庚叛乱的时候,蜚廉和奄国联合对付周公的封地鲁国,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象阵还真起了点作用,但后来有的象老的老了,伤的伤了,死的死了,没有过去那样历害了,所以和前来帮助鲁国的姜太公打了几次之后,就被周公的伏兵杀败,群象陷入伏兵中间,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被活捉。蜚廉只得向北逃跑,不料逃到半路,被伏兵包围在东海边上,全军覆没,自杀而亡。
不过,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不否认蜚廉还生得一子,取名曰季胜。史书上没有关于季胜事迹的记载,却记载了季胜的儿子孟增受到周成王宠幸的事迹,算是对蜚廉结局的一种交代。据说孟增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被周成王召入宫内,委以重任。虽然孟增具体担任何官职不详,但从孟增得到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ɡāo)狼之地,并以地赐其名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的记载来看,应该是近臣无疑。⑩
孟增虽然身为周成王的近臣、宠臣,有功于周王室,但除过赐予土地,以地名皋狼为名之外,并没有为其部族恢复嬴姓,其部族地位仍然不高。皋狼生有一子,名为衡父,史书上虽然记载了他的名字,但却没有记载他有什么作为,想来也是政绩平平,乏善可陈。但是,衡父的儿子造父却大有作为,被周穆王所宠爱,并因功而受赐于赵城,因此而得姓为赵氏,使其部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春秋之际的晋国大夫赵衰就是造父的后代,他的食邑就在赵城一带。
①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②《史记·秦本纪》:“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纣。”
③《史记·殷本纪》:“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④《晏子春秋·内储篇上》:“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⑤《韩非子·外储说下》:费仲说纣曰:“西伯昌贤,百姓悦之,诸侯附焉,不可不诛;不诛,必为殷祸。”纣曰:“子言,义主,何可诛?”费仲曰:“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贤为其主,非可不诛也。且主而诛臣,焉有过?”纣曰:“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三说不用,故亡。
⑥陈徲常:《中国上古史演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
⑦《史记·秦本纪》原作“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石北方”,不可解其意,周啸天、尤其主编的《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注其为“替纣王在北方寻找石材。”本文所依据的是《太平御览》卷五五六引《史记》及《水经·汾水注》“是时蜚廉为纣使北方”。
⑧处父,是蜚廉的号,依周啸天、尤其主编的《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注。
⑨《孟子·滕文公》:“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这里的飞廉,就是蜚廉。
⑩《史记·秦本纪》:“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地望在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
§§§第十节造父为御——皋狼之孙助王中兴受赐赵姓
造父有何德何能而为周穆王所宠信,而且赐姓为赵呢?
我们先看看赵字的本义。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他解释“走”说:“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他又解释“肖”说:“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趙”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
由此看来,造父是周穆王最喜欢的亲信随臣。那么,造父为什么会受到周穆王的宠信呢?
一是因为他祖父孟增的缘故,造父的祖父孟增深受周成王的宠信,成为周成王的股肱之臣,那么孟增的子孙及其族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很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周穆王继位后,对待孟增及其子孙的态度,自然也就很不一般。
其二,造父不仅擅长御马,而且还能够从驯马、御马的实践经验中,悟出治人治国的道理来。《列子·汤问》里就记载着造父学习驾车本领的故事。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造父最初开始学习驾车,对泰豆“执礼甚卑”(就是非常恭敬谦逊),而“泰豆三年不告”(也就是还不教给他驾车的诀窍)。造父对泰豆“执礼愈谨”(也就是越发谦逊与恭敬),泰豆氏于是就向造父传授了驾车御马的方法,造父悟性极高,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学会了泰豆传授的技巧,以至泰豆感叹造父太聪明了,学得太快了,我的技术全被他学完了。
《韩非子》一书也多次提及造父的事迹。并举一事说明造父御马之神技:有一天,造父正在耕地,有父子俩驾车经过,马因受惊而停止不前。儿子下车牵马,父亲推车,他们又请造父帮忙。造父收拾农具搭载在车上,接过儿子手里的缰绳,然后整理辔头,手执马鞭,还没有用鞭,拉车的马便飞快地跑了起来。
造父不但善于御马,而且对马十分爱惜。当他看见延陵卓子乘骑的马,前有金属笼头,后有锐利马刺,马前进后退均受制约,只能横着跳时,竟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①
其三,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又有着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据《管子·形势解》篇介绍,造父具有让马跑很远的路途而不疲惫的本领,周穆王于是就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有一天,造父在潼关马市上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为了给周穆王配齐车與所需的八匹骏马,就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
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正义所云: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的车驾,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騄耳”。②从此以后,“骅骝”、“騄耳”(一名绿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