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其“殿南向,面宽十一间(600米),进深五间(33.33米),重檐庑殿顶”。(《今日北京》)
乾清宫,其“殿南向,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今日北京》)
坤宁宫,“南向,宽九檐,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今日北京》)
皇极殿,原名宁寿宫,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外东路,宁寿门内,为宁寿宫前区主要宫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始建于明代仁寿宫(一号殿)旧址。为康熙帝奉养母后之所,单檐顶。今殿为乾隆年间改建,仿太和殿形制,规格略低。南向,九楹,重檐庑殿顶。
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学习有关古建筑方面的书,不可避免地会经常看到“重檐庑殿顶”。
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庑殿顶”,俗名为“四阿顶”,是指“四出水”五脊四坡式,或又叫“五脊殿”。从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上看呈矩形;并且其特征是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两条重脊,分别交于正脊一端。这是重檐庑殿顶的特征之一;其特征之二,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显然相当讲究,恰到好处地将阳数中的九之“天数”巧妙而又非常有创造性地运用上了。
前面列举的紫禁城“三大殿”中“太和殿”,后宫三大殿中的“乾清宫”、“坤宁宫”与前朝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一样,其宫殿都是重檐庑殿顶。这种重檐庑殿顶属于精美古建筑殿顶中的最高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