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之所以会出现“菩提树”,从根本原因上说来,是与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人中国后,经过四五百年的时间,到了隋唐时期,逐渐产生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如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不仅如此,佛教思想渐渐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和民间风俗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明代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在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两游记》里,非常有创造性地塑造一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形象,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例如,我国有许多名山,自从佛教传人中国后,许多山清水秀的名山,都被佛家看中,被佛家所占,例如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青阳县西南之地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和天台山,还有泰山和庐山等,都有精美的佛教建筑。
再如,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以山脚下的“云辉玉宇”牌楼(或曰牌坊)为起点,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其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等,其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等。
显然,万寿山前山规模相当大的精美建筑群,地地道道是属于佛教性质的建筑,并且大部分建筑都是。
再如,乾隆皇帝的生母信佛,乾隆皇帝很尊重生母的信仰,所以乾隆皇帝每年在浴佛节这天,陪同生母到颐和园放生台进行放生活动。
再如,紫禁城英华殿碑亭两旁有明代菩菩提树(蒙椴)两株,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李太后所植。在明清两代,英华殿是宫内主要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种植“菩提”这种行为。并且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李太后,又是宫内进行佛事活动非常有名的人物,她自称是九莲菩萨的化身,并常说在梦中梦见九连菩萨为她授经文。
总而言之,对英华殿菩提树和九莲菩萨,在乾隆皇帝写的《英华殿菩提诗》和《天启宫词》中有诗对九莲菩萨有描述。
《天启宫词》中对九莲菩萨是这样描述的:
倚殿荫森奇双树,明珠万颗映花黄。
九莲菩萨仙游远,玉带公然坐晚亭。
乾隆皇帝撰写的《英华殿菩提树诗》,刻于碑上立于殿内,现诗碑仍然在,诗云:何年毕钵罗,植滋清虚境,径寻有旁枝,蟠絮芝憧影……
其实,对万历的生母在英华殿栽种菩提树以及在英华殿行礼拜佛等情形,在《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详细描述:
英华殿原名降禧殿,在紫禁城外西路,寿安宫北,建福宫花园遗址之西,英华门内。建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更今名。南向宽五楹,进深三楹,单檐庑殿顶。明清为太后、太妃用佛堂,供西番佛像。殿前原有古菩提树(又名毕钵罗)七株,今余两株,相传为明神宗(朱翊钧)母后李氏手植。明代皇太后、皇后都在此行礼拜佛。清乾隆年间,建御制诗碑方亭于殿前庭院中央。庭院中宗教气氛浓厚。民国年间陈列图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