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施后,各机构都紧密配合,严格审查各种税收项目,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自新政策开始到1969年,联邦政府收支达到了平衡,在尼克松的建议下,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措施,紧缩货币,利率一路飙升。
尼克松的计划虽然前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却让他始料未及。通货膨胀在新政的实施下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引发了美国第五次经济危机。
1969年11到1970年11月期间,无数的失业者在美国各大城市街头徘徊,生产过剩导致摆在商店的消费品无人问津,损失惨重的资本家不得不提升商品价格。相互矛盾的供求关系让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奇怪的场景:大量的失业人群饥寒交迫,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一些大商家大资本家,却成吨成吨地倾倒过期的牛奶和其他商品,尼克松的政策宣告破产。
尼克松就职后的经济改革没有让美国摆脱困境,在政治上的措施也加深了各个权势集团的冲突。归纳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尼克松采取的措施大多以西南部利益为重,招致了东部权势集团的不满,双方的矛盾日益加剧。同时西南部权势集团也不肯安于现状,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和利益,处处与东部权势集团针锋相对,双方大打出手,最后的罪名还是落在尼克松的头上。
尼克松的上台带有强烈的政治斗争色彩,反映了美国在越南战争后各权势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情况。不过在当政期间,尼克松为国家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他打破了越南战场的尴尬局面,并撤出了美国军队,结束了这场耗时已久、使美国陷入危机的战争。在外交方面,尼克松以积极友善的和平大使形象出现在各国,后来的访华事件成为尼克松外交史上最重大的决策之一,为美国赢得了很多掌声。
1972年的选举
美国政局风云变幻,由于越南战争的问题,1972年的总统选举也将这场战争变成了两党争辩的焦点。此时尼克松对自己连任的信心愈发强烈,不过民主党人依然没有灰心丧气,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选举。
当时民主党党内派系纷争十分严重,甚至在自己的派系内也有争端。虽然民主党在大选之前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团结,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垂涎于总统候选人的位子,站出来要和尼克松一争高下。
最开始占上风的是国会参议员埃德蒙·马斯基,他作为一个进步主义的温和代表给民众留下了很多好印象,也为自己赢得了众多支持者。而另一个竞争者休伯特·汉弗莱在劳工和黑人中获得了普遍的支持,呼声很高。紧随其后的还有两位竞争者,他们分别是华盛顿国会参议员亨利·F·杰克逊,另一位是南达科他州的国会参议员乔治·麦戈文。
事实上在这些竞争者中还有一些有实力的人没有浮出水面,其中两个神秘人物就是来自明尼苏达的尤金·麦卡锡和来自亚拉巴马的乔治·华莱士。这两个人开始都对竞选有所顾虑,但是他们背后有庞大的财团支持,号召力也非常强。
出身政治世家的爱德华·肯尼迪是这场政治博弈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他曾因涉嫌一起车祸事件,名声受损,但肯尼迪家族在美国强大的影响力让爱德华·肯尼迪的关注度始终很高。很大一部分人还没有从约翰·肯尼迪被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所以他们对前总统的弟弟十分支持。爱德华虽然嘴上说自己对总统的位子并不是特别在乎,但民主党纷繁复杂的局面让他最后挺身而出,宣布竞选总统。
为了规范选举流程,民主党新出台一些规定,比如取消内幕操作,公开投票、公开竞争席位和竞选程序,虽然整个过程仍有一些瑕疵,但是民主党的举动仍对选举制度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次的总统竞选出人预料的情况频出。最先占据选举上风的马斯基在最后时刻表现得畏首畏尾,错误不断。在一次讲演中,马斯基由于太过激动,导致演讲的言辞被人们诟病,这让他一下失去了很多支持者。本来支持率比较低的乔治·麦戈文一下子跃居前列,在州竞争中胜出。
随后,麦戈文一下超越了其他的民主党竞争对手,迅速崛起,在许多州的竞选活动中取得了明显优势。他的支持率一路飙升,当时甚至有人断言,只要投一次票,总统就可以锁定是麦戈文了。
其实麦戈文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这一时期民主党保守派和传统民主党人的优势渐渐消失殆尽,麦戈文正是借着这一时机把握住了机会,沉重地打击了保守派。
麦戈文的取胜使人们大为吃惊,许多分析家和评论家无法从他身上找到任何领袖的闪光点和政治家风采,他的政治哲学也并无标新立异之处。当时麦戈文公开站在左翼一边,不断呼吁扩大少数民族权利而且补充福利立法,并且建议从越南立即撤军。
麦戈文的胜利可以说是侥幸,但其中也有技术性的因素。由于他的竞选班底是肯尼迪家族推荐,全都是极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和富有激情和奉献精神的年轻人,这让麦戈文的竞选充满活力却又不失沉稳。团队能量和协作精神使得麦戈文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虽然民主党人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实力始终无法与共和党人抗衡,尼克松的势力已经坚不可摧。共和党对于尼克松当选信心十足,虽然这次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显得十分平静,但仍有一些实质性的效果。会议颁布了更加温和的政治纲领,很好地运用了否定式的选举方式,他们提出民主党人已经受到了极端情绪的影响,这种思想不仅会否定美国的过去,更会毁掉美好的明天。
共和党的选举纲领同样支持限制军备,并对工人和教育提出改革措施。尼克松老成持重的传统态度更加符合当时美国民众的心态。在越南问题上,共和党呼吁停止战争,但是不主张在北越没有释放美国战俘的情况下就撤回军队。这种保护美国利益的措施也得到了选民的普遍支持。
正式的大选拉开帷幕,虽然麦戈文的民主党左翼派一直大做文章,但是事实上竞选局势依旧倒向尼克松这边,民众对此没有任何的惊讶。民主党依然在逆境中不断地努力着,但党内却一盘散沙:内部没有达成统一,党内派别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同时,底层的劳动人民也认为麦戈文过于激进,不能够给民众以安全感。
激进主义成为了麦戈文的硬伤,也成为尼克松攻击麦戈文的有力武器。而事实上麦戈文是一个温和的进步主义者,只不过他的言辞显得有些过激。再加之麦戈文无视民意,赞成了一些民众反对的事情,这也加速了他的失败。
之后的竞选变得一边倒,1972年11月7日,尼克松赢得了四十九个州的选民支持,四千七百万以上的选票,占总选票数的百分之六十一。而麦戈文只获得了两千九百多万张选票,与尼克松的得票数相差巨大。获胜后,连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没有表露出过分的喜悦,或许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第二任期有多么轻松。
结束越战
美国深陷越战无法自拔,尼克松为此头痛不已。
当时的越南一共有四股力量:美军,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北越政权和它领导的南越民族解放阵线。四股力量成拉锯战状态,任何一方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他们只是在坚持流血。
事实上,尼克松已经开始逐步撤离驻越美军。1969年,驻越美军有54万人;1970年,这个数字降为43万人;1971年初,美军减少为28万人;1971年11月,又减到13万人;而到了1972年,驻越美军地面部队只剩下7万人。但尼克松有自己的担心,他怕自己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吃败仗的美国总统而被人唾弃,因此咬牙坚持,宣称美国必须赢得一个“体面的和平”,迟迟不肯迈出结束战争的最后一步。
美国政府的越战有两个战场:一个是越南所在的中南半岛,一个是美国人和北越代表围坐着的在巴黎谈判桌。此外,尼克松政府还得面对国内反战者的诘难、抗议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