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自己,要懂得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生命的杯子倒满流溢,那样活得太累,要留给自己一定的空间,让心灵得到一丝喘息。放低自己,留有余地,才能得到一脉流水,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不要总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不要总认为自己不合时宜。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就要努力之、尽力而为之。只要活出你自己,就会活得很精彩,虽不怎么轰轰烈烈,但平平淡淡也是真。一个不懂平常心的人,将会永远陷在欲望无边的痛苦沼泽之中,把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人要自尊、看得起自己,更要放低自己,把自己的身份、地位、资历、才华、实力等看得比别人低一点。谁拥有放低自己的意识并学会放低自己,谁就能心想事成、安康幸福。一些人失败、挫折的深刻教训,就在于不能放低自己。
人在干事创业中,也应当放低自己。干事创业有了更多的舞台和更广的空间。对众多事业有成者来说,不能以有本事自居,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离不开自己”,一定要低调些;对于业绩平平者来说,不能自己干不成事还对别人不服气,不负责任地批评、指责人,甚至使绊子、出难题、添麻烦,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人在社会交际中,也应当放低自己。领导和下级相处时,要放低自己。领导要设身处地为下级着想、服务,真心实意向下级学习、请教,不仅要经常想到下级的长处、实绩和才能,还要经常想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决不能为顾及脸面,强词夺理地推错或不愿认错;党员干部和群众相处时,要放低自己。要为群众说话,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愁,当名符其实的人民公仆。在这方面革命领袖和伟人做出了榜样。毛泽东同志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他称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感情深厚,想方设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同志心系中国人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亲民、爱民,以民为本,要求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人与亲朋好友相处时,要放低自己。不能以自己年龄大、辈份长看低别人,不能以自己职务高、身份显看低别人,不能以自己名声大、影响大看低别人,不能以自己有专长、有作为看低别人,不能以自己权势大、财富多看低别人。
人在特殊环境中,应当放低自己。有点权势的人,不要看低别人。切记人有点权势是暂时的,有权势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有点钱财的人,不要看低别人。万万不要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拥有一切,人间比金钱贵重的东西多着呢。有点名气的人,不要看低别人。你因工作成绩突出或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而获得奖励、表彰等荣誉后,不可沾沾自喜、感觉身价百倍,即便你是当今时代的名家、大腕,也离不开众人的喝彩、支持。
人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放低自己。作为父母、长辈,应放低自己。不摆架子,不讲威严,平等对待儿女和晚辈。不动辄生气、发火,不搞“家长制”,不搞“一言堂”;作为夫妻,双双应放低自己。你是丈夫,不当“大男子汉”和“甩手掌柜”,关心、体贴妻子,多干点家务,多和妻子交心、沟通。你是妻子,要当贤妻良母,尽心尽责地教育儿女,支持丈夫事业,使家成为丈夫和子女可随时停靠的温馨、和谐的港湾;作为儿女,应放低自己。不管自己当多大官、有多大名、有多少钱,在父母面前,都要弯下腰来,当孝顺儿女,不让父母操心、担忧,事事处处给父母争光。
放低自己,是一种选择、一种境界。新时代、新形势下,放低自己品自高,放低自己最为高。
纪晓岚巧答皇上问话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82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晓岚似乎与避暑山庄有不解之缘。作为文学侍从,皇帝的“御笔代言人”,他也几次来到这片与他的命运大有关联的土地。
自康熙后期开始,皇帝总是带着大队人马来承德避暑,一般是六月启行,八月中旬回銮,几乎年年如此,堪称“马背上的王朝”。只有雍正皇帝,一次也没有去避暑山庄。到了乾隆时,除南巡、西巡、东巡等年份有大活动外,每逢炎夏,乾隆皇帝每年总是要到这里来的,这是他的习惯,一面处理政事,一面打猎、游玩,非常惬意。
这避暑山庄附近有座大佛寺,寺内佛像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尊大肚皮弥勒,袒胸露腹,直冲那些善男信女憨笑。
一日,乾隆皇帝由纪晓岚和几个侍卫陪同来到这里。乾隆皇帝见到弥勒佛那副笑容可掬的憨态,觉得很有趣,心中一动,又想诘难纪晓岚,所以冲着纪晓岚用手指大肚弥勒佛道:“纪爱卿,此佛为何见朕发笑?”
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佛像本身塑造得如此,任何人面对他,都是这副模样,怎么仅说对乾隆皇帝发笑呢?但纪晓岚明白,这是乾隆皇帝有意为难他,沉吟一下,答道:“这是佛见佛笑。”
“此话怎讲?”乾隆皇帝问道。
“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系当今之活佛。”纪晓岚装得十分恭谨地说,“活佛来见佛,故曰‘佛见佛笑’。”
“嗯,说得好。”乾隆皇帝道。但他不甘心就这样便宜了纪晓岚,总得让纪晓岚窘迫得答不出来,所以他想了想,突然眼睛一转,又问道:“纪爱卿,佛见卿也笑,这是为何呢?”
佛见皇帝发笑,为何见臣僚也发笑呢?如果依照前面的理由解释,那臣僚与皇帝成了同等的地位,这在君臣关系上是犯大忌的,说得不好惹怒君王,还有杀头之祸。
纪晓岚听后马上一怔,惊出一身冷汗来,但他很快平静下来,略一思索,笑着答道:“圣上,佛见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作为臣子的纪晓岚,充分了解乾隆的个性心理,巧妙地回应到。他不但明白臣僚和皇帝是有尊卑之分,而且面对棘手问题时,还运用智谋巧妙地贬低了自己,抬高了乾隆九五之尊的天子身份。
“圣上,佛见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这话就把君臣差别拉得远远的,一点也不犯忌。乾隆皇帝原想攻他的难处,却被他巧妙地避开了,所以心中着实佩服纪晓岚的才智。纪晓岚就是凭着他的学识、机智成就了他清代著名学者声誉、当上吏部尚书,成了乾隆身边不可多得的“贴身红人”。
现实生活中,下属如何和领导相处呢?
领导者也是人,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作风和习惯。对领导有个清楚的了解,不要认为这是为了庸俗地“迎合”领导,而是为了运用心理学规律与领导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处理上下级关系,做好工作。人性中有一种最深切的秉性,就是被人恭维的渴望。与领导者交往时要永远记住,领导者都希望下属恭维他、赞扬他。你要找出领导的优点和长处,在适当的时候给领导诚实而真挚的恭维。你可以请领导畅谈他值得骄傲的东西,请他指出你应该努力的方向,你要恭恭敬敬地掏出笔记本,把他谈话的要点记录下来。这样他会觉得你是一个对他真心钦佩、虚心学习的人,是一个有培养前途的人。
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领导,你也要给予适度的恭维。下属应该明白,上级之所以把他安排在这个岗位上,一定有他的原因。现实中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对方。领导者所做每一件事情,都一定有他的理由。对你看不惯的方面,你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和抱怨,更不要当面顶撞或争论,而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必要时给予领导适度的恭维。
说话是一门艺术,和领导说话更是需要把握分寸。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说好话呢?这里有几个需要把握的技巧:
1.不该说的话不说。(1)既定的事实别说。领导决定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做任何评价。做决定是领导的事情,我们首先要认清楚自己的职位,不要给出超越自己权利以外的建议和想法,否则受到伤害的会是你自己。无论这些建议和想法对公司有多大的好处,都要学会不说的原则。然而,在公司确定最后的决策之前,最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因为这是你的职责。(2)正在做的事不要说。这就是说,如果上司是错的,那就让他错到底,最后他会来总结和检讨前面的工作的。通常,上司每天都要做很多决策,即使最优秀的上司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正确性,正确的决策只占总数的70%。(3)发生过的事不要再提。这是说我们在追究责任时,只能够采用适度的原则。要记住:不是任何事情都要追究到最后的责任人。有些小事情,如果过分地追究责任,会严重伤害对方的面子,这样一来,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做了。不过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一些聪明人而提出的,因为你不追究,这些聪明人也知道自己错了,双方都心知肚明。然而对于一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还需要经常旁敲侧击一下,要追究责任到人,否则对方不能得到提高。
2.遇到好坏事情怎么说。(1)好事情用新闻方式传播。我们中国人不太善于赞美别人,而是习惯把对别人的赞美埋在心里,总是习惯采用批评来帮助别人进步,其实这个想法不科学,因为赞美远比批评带给别人的进步要大。所以,别人一旦有了好做法、好想法就要学会适度赞美,要夸奖,只有这样才有完美的人际关系,才会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2)坏事情要先说结果。先讲坏事情的结果,这样就有了沟通的底线,剩下的时间也可以用来沟通怎样解决遇到的难题。
3.不确定的话怎么说。许多时候,我们说话不是要明确什么观点,而只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去试探别人的态度。这样的说话技巧最好采用“放话”。通过放话,可以有效地试探对方的反应,这样自己做出的决策才比较适当,同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英明决策和英雄气概。通常,在政界用这个办法的很多。在政界,人们通常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试探别人的态度。
4.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里主要说的是业务员与不同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对话的策略,归结起来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胡话。
有经验的人都很清楚,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时机,说话的方式也会大不一样。事实上,很多沟通技巧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如先听后说,要以对方为中心等。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背景不同、经验不同。因此对沟通技巧的认识和掌握也不同。
班超大度容人
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
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说明情由。
汉文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文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班超不计前嫌,友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别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由此看来,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宽容不失为一剂利人利己的良药。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一种坦荡,一种豁达。宽容是人类的美德。荷兰的斯宾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的。宽容如阳光,亲切,明亮。温暖的宽容也确实让人难忘。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酒会上,一个女政敌高举酒杯走向邱吉尔,指了指邱吉尔的酒杯说:“我恨你,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会在您的酒杯里投毒!”显然,这是一句满怀仇恨的挑衅,但邱吉尔笑了笑,挺友好地说:“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饮而尽!”这样从容不迫的回答也就给了对方一个极其宽容的印象。宽容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聪明!
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与集体交往,宽容是光武帝刘秀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宽容之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当然要想获得宽容,也离不开共赢观与换位观的树立。共赢观简单来讲就像一句广告语中所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对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我们需要宽容同学,宽容自己在竞争中的对手。林肯总统对竞争对手曾经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了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它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是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总统的话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而换位观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进行角色的转换。同学的交往若产生了磨擦,应当把自己和对方所处的位置关系交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当你本来想发怒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的情绪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会真切的理解他此时此地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你也会变得宽容。
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学会了宽容,同样也是学会了处世。人是社会的人,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佛家有云: “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