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思维管径是指你的大脑在思维时的思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古人告诉后人,遇见事情、矛盾时看问题,要多角度、变换距离、全方位、横纵向地看待它,归纳,判断,综合分析,抓主要矛盾,然后再去处理解决它。而不是片面、局限、单纯地去观察事物,处理矛盾,把事情搞僵搞糟。思维的管径不能格式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处置,要采取网络化的方式,此路不通,走它路,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常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但从不停顿,这样又会前进一程。”
哲人歌德告诉我们,认识问题有一个过程,从不懂,了解到深入,熟知是一个螺旋式的复杂上升过程,每一次的循环往复,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是一次升华。但人的思维管径并没有局限性,因为,人的思路一次比一次更开阔,成熟和完善,更理性和科学。干什么事情,想任何问题,切忌一根筋,偏执,钻牛角尖,把问题想死,想到绝处,走入死胡同。那样,你会一事无成,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缺乏灵活性,思维的灵敏度大幅降低,大脑会僵化,变得迟钝。因此,你需要不断的学习,请教他人,汲取营养,开阔自己的思路,拓宽视野,全面地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而不是单纯狭隘、片面地看待处理问题。不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善于吸纳新鲜的正确东西,少走弯路,只有这样,你的思维管径才会丰富多彩,你才能成为一名智者。
要学会思维的反馈和通过实践检验这种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校正自己的思维,指导自己的正确行为方式,才能经得起意外情况的冲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采用多元化、网络化的思维方式,使你的思维管径像自来水网一样,四通八达,奔流不止。启迪广袤思维,开启无穷智慧,学会心理致富,做一个智者,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吧。智力,什么是智力?从广义上讲,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人在完成活动的可能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心理活动过程得以表现出来。它是在掌握了人类知识和从事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但又不同于知识和实践,是知识和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机转换的桥梁和纽带。智力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人的智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某种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智力作为条件和保证,智力不是人完成活动的全部内在条件,顺利完成某项活动需要综合智力。智力与知识、技能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推动和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就是概括化的调节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是认识与行为方式之间转换的纽带。智力与遗传有关,最主要的是由脑组织的特点来决定的。智力的结构按因素分析法可分为:操作、内容和产品三方面。智力又可分为: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两类。
从狭义上讲,聪明的人评价、解释智力的标准和概念,不仅仅是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保持精神愉快的能力、深度和持续耐久的时间如何,至于问题是否得到圆满彻底的解决,那倒是第二位的问题。事实上,衡量智力更切实际的标准就在于:能否每天,乃至每时每刻都能真正幸福的生活。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斗争几乎都一样: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妥协退让,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等。有些人在此面前精神萎靡,心灰意懒,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而有的人则安之若素,认为它们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属于正常的范畴。他们豁达开朗,心胸乐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通过下棋、打球、看电视、阅读、旅行、劳动、煅练等活动,借此来转移分散注意力。聪明的人认为情感并非不能控制,只能被动接受。每当发生心理不愉快时,虽有难过,但能很快解脱,绝不自我挫败。主动选择自己的情感,积极乐观地去生活,工作和学习。原来他们掌握了用暗示疗法来医治心理伤痛,来挫败消极情绪的智慧和窍门。所以说,他们是最聪明的高智商的人才。只有你自己才能控制你头脑中的各种奇怪的想法。选择愉快吧,生命只有一次,尽可能多的去摒弃恶劣的消极情绪吧,美好幸福的生活永远属于你。
心理应对通常是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减少心理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的平衡心理应对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的意义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应对可暂时消除心理紧张状态,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躯体的影响,应当加强心理训练,学会积极的心理应对方法,克服消极的应对方式,促进身心健康,积极的心理应对有很多种,一是改变进取目标,充实生活内容,在遭受挫败后,及时修订或改变进取的目标,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选择生活的内容和重心。比如,大学没有考上,可以通过自考或在职学习等多种途径来重新调整自己,发展多方面兴趣,使自己的才干充分展示出来,参加社会文体活动,潜心书法或集邮,即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补偿升华等防御机制。二是重视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可以恢复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那些社会性退缩,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尤为重要。三是有意忽视挫折与失败,转移注意力,有意不去注意挫折和伤心的事情,主动克制焦虑愤怒和懊悔的情绪,增加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对功利采取超脱的态度,对失败的经历有意遗忘。这些否认抵消压抑等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可以使焦虑的情绪暂时缓解,有利于心理的平衡。
方法一:行走时抬头、挺胸,步子迈得有弹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懒惰的姿势和缓慢步伐,能滋长人的消极思想;而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态。平时你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吧?从现在你就试试看!
方法二:抬起双眼,目视前方,眼神要正视别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正视别人则表露出的是诚实和自信。同时,与人讲话看着别人的眼睛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方法三:当众发言
卡耐基说:当众发言是克服羞怯心理、增强人的自信心、提升热忱的有效突破口。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克服自卑的最有效的办法。想一想,你的自卑心理是否多次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明白:当众讲话,谁都会害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你不要放过每次当众发言的机会。
方法四:众人面前显显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试着在你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时,在较空的车厢里来回走走,或是当步入会场时有意从前排穿过。并选前排的座位座下,以此来锻炼自己。
训练方法五:让我们抛开孤僻,亲密交往
第一招:空椅子技术
在家中摆放几张空椅子,一张代表“我”,其它的代表你所害怕交往的人。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你们交往的情景,你一会儿坐在“我”的椅子上扮演自己,一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我”说话,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
这种游戏似乎很可笑,但如果你能在家中忘情一试,必可逐渐获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彻底,消除恐惧的效果越好。
第二招:系统脱敏法
先主动与亲人和较亲密的朋友交谈,尽量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接着强迫自己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到每天2次,一开始你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
只要你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7分钟,恐怖情绪便会逐渐减轻。
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当你见人恐怖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与人交往。
第三招:认知深化法
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也许你会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你,在意你的行为。你再分别调查两位同事或同学和两位异性朋友对你的评价,你定会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
第四招:想象放松法
想象最想见的又怕见的人或想回避却回避不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体验紧张的情绪,然后进行放松,反复多次后,便可把这种适应扩展到现实中去。
最后一招:自我调适法
克服自卑,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有一天你定会发现自己也能抛开恐惧,与人亲密相处,愉快交往!
§§§第四节 掌握基本的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的一种科学手段,即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
心理测量有其自己的特点: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与某些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以今日的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尚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trait)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以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因此,位置具有相对性。由此所测得的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等,都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在能力、学识、技能、兴趣、态度及人格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心理特征总会在行为上有所反映。心理测量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对他的某种心理特征作出数量化的解释。任何一种心理属性在数量变化上都可构成一个连续链,如记忆力的强弱、运算速度的快慢、性格从极端内向到极端外向的变化等都各自成为一条连续链,测量的结果就是确定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征在相应的连续链上的相对位置。
心理测量起源于中国。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子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和平5种人的观察和评估,可看作心理测量的前奏。战国时期孟子不仅对心理差异现象的普遍性有所认识,而且已经有了差异同一性以及差异等距可能性的概念。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心理测量原理的叙述。中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中论述了在规定的9年时间内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广度、学识运用、论学本领以及学习兴趣、专业思想、集体观念、师生关系、意志坚定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问题。距今多年以前,西周时期考试制度的建立更是世界上应用心理测量于人才选拔工作的开始。当时的试射(即射箭考试)就是一种个别举行的单项特殊能力现场测验,运用了效标参照的记分方法。汉代的选举制度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隋以后的科举以考试为主,辅以推荐。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当时的考试科目有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这是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在科学制度上的反映。考试方法有帖经(填补词句中的缺字)、口义〔口试)、墨义(笔试)、策问(政事问答)和杂文(即诗赋)。东汉时期已有的童子科唐代又得到重视。1580年天主教传教士M.利玛窦到中国以后,科举制度逐渐传入欧洲。在启蒙学者的鼓吹下,法国资产阶级在1791年参考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他们的文官考试制度。关于测量方法,三国时期,刘勋助写《人物志》,提出了“八观”和“五视”的观察方法。前者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所短,以知其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后者有: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1937年,美国人把《人物志》编译成英文出版,书名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风摒篇》中记载着江南有“周岁试儿“的风俗,可以视为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幼儿认知——操作活动测验法。西方的心理测量工作开始于19世纪。随着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达尔文的思想为人们理解个别理论框架。天文观测中人差方程的出现促使感觉运动速度方面的测量得到发展。这时期出现在欧洲政治上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与医学方面对弱智儿童的关心推动了智力测量。19世纪后期,德国的冯特、英国的F.高尔顿、美国的M.卡特尔都对感觉能力的测量进行了研究。然而对心理测量的发展有最重要影响的应属法国的A.比奈,他与医生T.西蒙合作于1905年编制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可以用数学加以精确描述时才能称之为科学。”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目的是通过量化手段使心理学的分析日益精确,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心理测量的应用主要在教育、人事管理和临床诊断3个方面,并且都已取得很大成效,尤其在教育方面应用最广泛,收益也最大,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兴趣测验、人格测验、教育测验以及适用于天才或弱智儿童的特殊测验等等。以致1986年初科学界对20世纪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查时,智力测验的制定与抗菌素的发现、激光的应用等一起被评为1900年以来对人类生活影响重大的20个科研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