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萨迪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的确如此,急躁常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审视客观条件而任意行事,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急躁与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类型有关,一般来说,胆汁和多血质的人往往比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更易急躁。如胆汁型性格的人有较强的紧迫感与竞争心,可见到他们整日忙忙碌碌、慌慌张张。却常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钻不进去,沉不下去,因而效率并不见高,效果也不一定好。当然,除气质与性格对人有一定的影响外,与一个人后天所处的环境与教育、自身的修养、认识也有较大的关系。
一、急躁情绪的表现
急躁情绪:其表现特征是干活利索但毛躁,求成心切但不慎重,工作不仔细,有章不循,手与心不一致等。
烦躁情绪:其特征表现为沉闷、不愉快、精神不集中,严重时自身的生理器官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更谈不上与外界条件协调一致。
二、急躁情绪的调适
那么,应该怎样克服急躁的毛病呢?
1.认识到其危害。只有充分认识到某事的危害,才可能有自觉去克服的动机与力量。在实际中,急躁的人易带来以下不良后果:一是浮光掠影,挂一漏万。如看书时,有的同学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但事后一回忆,却不知所云,做作业或考试时也是错误百出;二是骑虎难下,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有些人喜欢说起风就是雨,美其名“雷厉风行”,一旦有个或听到个新奇的想法,就不顾自身的主客条件如何,鲁莽上阵,不做冷静的全面的利弊与可行性分析论证。其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甚至让自己下不了台;三是常感情用事,易发脾气,出言不逊,不计后果,不顾人家的自尊心与个性特点,一味强求别人与自己保持统一,从而使人际关系难以和谐。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结果。四是给自己造成不愉快、烦躁的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2.加强计划性。办事之前首先要冷静地思索一番,大事订个书面计划,小事做到心中有数。对事情的每个步骤都做出安排,这样工作起来就不会急三火四毛手毛脚了,慢慢就会养成稳重的习惯。
3.加强素质训练。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性。为了克服急躁情绪,可以通过下棋、画画、做小手工艺品等方法,磨练自己的耐性和韧性,久而久之会自然地养成不急躁的好习性。
4.做事始终如一。急躁者做事千万不要虎头蛇尾,在行动时,不但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令人满意的结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终也是克服急躁情绪的重要环节。控制急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制急躁需要下决心,要有毅力才行,否则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5.要形成冷静慎重,三思而行的习惯。要看到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都按我们个人的意愿行事,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有时光靠“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易将事情弄糟。因此,要冷静地思考,慎重地决策,全面地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耐心地处理,尽量避免一些偏差,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条件暂时不成熟,一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二是耐心等待时机,三是对不具备可能性的事就改换目标或途径,以免费力不讨好。
6.适时进行自我暗示,以消除可淡化急躁心理。如,当急躁情绪出现时,就自己提醒自己:“要冷静点,靠着心急能解决问题吗?心急只会把事情弄糟的”“何必太心急呢?”等,也可请人在发现自己有急躁情绪又没意识到时,及时提醒一下。从而帮助自己恢复情绪的常态,以避免急躁心理。
§§§第四节 在挫折中成长
古往今来,哪位圣贤豪杰没有大大的失败过,甚至穷途潦倒,只是他们活用了失败的经验,加上勇气和决心,所以反败为胜。在败中学习和在胜中学习,同样具有力量,天下当然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人天生就是当老板的,如果你不够努力,就算你现在是老板,有一天也会变成伙计。
当你失败的时候,你是怎样看待你自己,而你是失败了一次二次或者更多次,你是认为自己是天生输家?还是认为在你的一生中要成功已经太迟了?到目前为止,你曾经尝试改变你的人生吗?如果你努力过还是失败了,你会怎么办?那么告诉你吧!把失败的经验累积成对生命的体验,转化成生活的目标,越是失败越有深刻的教训,每一次的失败都具有意义。
“成功之塔建于失败之砖”,失败的经验常能因此而激励人心,使人东山再起,成功和失败是一线之间,有人看到了成功,有人看到了失败。全美首富比尔·盖茨也认为人要“以失败为师”,活用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志,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念,因为“成功”是给永不放弃的人。
人的一生中,如果事业、家庭、亲子……都做得很好,那么恭喜你!如果你没有很大的成就,总是挫折连连,也请你不要气馁,失败的人生也能累积许多可贵的东西,例如友谊、教训、成长、经验,甚至是智慧……,至少对自己而言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能活用失败的经验,相信你一定能拥有成功的一天。
要在忍辱及挫折中增长智慧,有人说:“人在失意的时候、在生病的时候、在年老的时候、在快死的时候,是命运对你的考验,也是命运给你的转机。”
在李赫所著的《台湾谚语的智慧》这本书提到了“田螺含水过冬”这句话,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乡下,田间随手都可以捞到一把田螺,这是一种不起眼的水产,农民大多用来煮汤佐餐,而田螺是生命力极为强韧的,即使在烂泥中仍可存活一段时日,而它们赖以为生的,便是体内有限的水分。所以,我们要以“田螺含水过冬”这句话勉励自己在面对挫折逆境时,宜善韬光养晦,蓄势存精,以便待时而发。
另外有句台湾俚语“打断手骨颠倒勇”,也是颇具深意的话,只有在挫折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如此才能使自己更坚强,更勇敢。没有挫折的人生也是一种遗憾,因为太过于顺遂的人生,如果有一天遇到了困境反而没有抵抗的能力,若能平时培养忍耐力及忍受挫折的能力,那么挫折来的时候,反而因为有准备,而安然度过。
田螺没有水无法过活,人在逆境中没有志气和勇气无法生存,人在逆境时,更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一动不如一静”,静观其变,只要元气尚在,随时都可以有机会打一场漂亮的仗。任何人免不了都有遇到挫折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机会,所以,要学学“田螺含水过冬”,要保持体力,并且能持盈保泰的话,很快就有一展舞台的机会。
中国哲人林语堂博士说,人只要接受困境的自己,才能释放心灵的能力,一旦我们接受最恶劣的状况,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损失了,从此以后所有都是“得”,不再是“失”。所以,坦然面对最坏的状况,能让心灵平安,“田螺含水过冬”和“打断手骨颠倒勇”这两句话,虽是台湾民间谚语,但是这里面却包含着前人的智慧结晶,当我们事事不顺遂的时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别忘了,想想这两句话,让它给我们力量,唯有越多的挫折,你才能越成功,在走向丰功伟业的路上,都有无数挫折,让我们做个经得起挫折考验的人。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两者关系密切。挫折情境导致挫折感受。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
挫折也像压力一样无所不在,关键要看人们是否承受得住。有不少各方面都非常优异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里一下子失去了绝对优势,不再是最出色的学生,因而意志消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便是一个承受不了挫折的例子。心理学家们所研究的就是在挫折情境下分析个体产生的挫折感,以及如何提高人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挫折的产生原因
导致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如个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社会动乱等。例如,辛勤耕作一年的农民眼看丰收在望,正盘算着丰厚的收益如何用来改善生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冲走了庄稼,也冲垮了他的愿望。这里导致挫折的就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力量。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例如,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一心想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这个愿望显然很难实现,使他体验到挫折感。自我估计过高的人,因为常常设定不现实的目标,很多愿望难以实现,也容易受到挫折打击。挫折虽然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挫折对人的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形象地把挫折比作一块石头。石头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但对于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强者它可以成为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对于弱者它可以成为绊脚石,使人一厥不振。经历挫折,可以使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磨练意志,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
很多情境都会诱发我们的失败感,有时,我们一想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会产生失败感。我们想尽全力摆脱这种感觉,但无济于事,有时,别人苛责我们,我们便逐渐相信了他人对我们的粗暴评判,以致最后被自己的苛责、挑剔击垮了。我们常常做一些能贬低自己的社会比较,并由此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或比自己更聪明。抑郁状态下常见的是无价值感、自卑感、不胜任感和无能感。他人或我们自己传递的信息常常不是关于自己如何可爱、如何被接纳、有价值,而是批评和贬低性的。
被迫屈服以及受困的情境常易激活抑郁状态。如果我们婚姻不幸、工作糟糕,或者处在一个我们不喜欢但却摆脱不掉的环境中,我们就会有夹缝中求生、无力自拔的感觉。举两个例子:戴维负有沉重的债务,并且习惯了某种生活风格,他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另一份工作,感到受困于充满压力与苛责的环境中。凯蒂住在失业率很高的贫民区,丈夫经常打她,她自己没有钱,又要负担两个孩子,便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受困于这样的环境中。
导致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二种原因是,我们的目标太高,过分追求完美。由于设定的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我们也常常会有失败感。
当我们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时,我们会产生失败感。然而,正是抑郁情绪防止了我们继续走那条成功概率很小的路。
造成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三种原因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永远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常会体验到愤怒(经常是不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总是冲突双方的失败者。以弗兰为例,她的冲突发生在她与母亲之间,无论她做什么,她母亲总是挑她的错,并教导她应当如何去做。弗兰感到无法告诉母亲自己的真实感受,她感觉自己很差,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每逢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她总感到母亲比她更强大并牢牢地控制着他。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相反,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却可能因此产生心理上的痛苦,情绪不稳,行为失态,甚至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可见挫折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伤害我们,关键要看我们怎么用它了。
三、挫折后的反应
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反应。
1.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于1939年出版了《挫折与攻击》一书,他们运用了大量实验证据来说明挫折与攻击的关系。他们认为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即,如果一个人表现出攻击行为,就可以推论这个人受到了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在单位受气回家责打妻儿,为社会所抛弃走上暴力犯罪之路等。
2.冷漠
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现出冷漠、麻木。这种冷漠中包含着愤怒,是愤怒暂时受到压抑,而以间接方式表示的反抗。
3.幻想
个人遭到挫折后,可能陷入一种想象境界中,就好像白日梦,即暂时离开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来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对待挫折的非现实的方法。幻想对挫折后的情绪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但它终究代替不了现实,还是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