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或应有的利润水平,企业将不得不增大现金投入。这样,企业资本利润率就会大大降低。
3,在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其利润积累足够的现金,在债务到期时可以如期偿还。
但是,如果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无法取得利润或者虽然有大量利润但是无法顺利转化为现金,从而没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其债务时,企业便陷入了财务危机。如果企业当时无法规避财务危机,就自然进入了破产状态。这种破产,有可能是资不抵债时发生的实际上的破产,也可能是指债务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此时债务人资产可能低于负债,也可能等于或超过负债。
企业破产的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是企业资不抵债。但是有许多企业账面并未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甚至账面上还有大量利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是否破产,要看企业是否有清偿债务的足够现金,而不单纯取决于企业利润。
因此,如果企业的利润不能顺利转化为现金,使得企业利润与现金的差异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由此造成的风险积累必将吞噬企业。在这方面的解释,巨人集团是很好的例证。
利润凌驾于现金流之上。
即使公司盈利,它的现金也许还是不能满足投资需求;即使公司处于盈利状态也并不能保证其现金流量能够应付债务的还本付息。
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将近4/5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他们的倒闭并不是因为亏损,而恰恰是因为现金不足。
企业常常过多关注利润,来自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1,以利润的增加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
认为只要净利润增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增强了,相反,净利润降低,则认定企业的获利能力减弱。可是,利润有时候无法反映真相。比如企业想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增加利润,就有可能采取了以下措施:延长顾客的付款期限或增加存货。这样,销售额和利润的上升是以增加应收账款和存货为代价的,而这些增加额也意味着营业占用了更多的有代价的资本。这时候,较高的利润额反而对企业经营不利。
另外,如果是因为借款使利息费用上升,从而导致利润下降,也不能断定由此就削弱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因为只要适度,借款是有益于企业发展的。
2,认为利润指标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好指标之一,因为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费用,一目了然,简单易懂。
可是,我们所遇到的情况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应该区别对待,而不是一概论之。假设收入发生了120元,成本费用总计为60元,则利润为60元。如果上述收入是现金性收入,成本费用也都是付现性项目,则利润60元与现金净流量60元是等值的。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即代表着企业所拥有的价值增值,代表着财富的增加,能够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如果上述收入并不全部是现金收入,而只有50%是现金收入,即当时入账的只有60元,其余的50%,即还有60元则表现为应收账款,尽管应收账款表现为企业对客户收取现金的权利,有收回的预期,但是如果应收账款在以后收回而企业现在非常需要现金投入,或者这笔账款根本就收不回来,企业的可利用现金资源就是0。因为付现成本和费用60元是马上要支出的,而现金性收入也为60元,二者之差为0,即现金流为0。但是,此时的账面利润却为60元。
正是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片面认识,才使得包括巨人、秦池在内的许多曾经辉煌过的企业过于关注利润,而使之凌驾于现金流之上。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价值的最为主要的指标,这是财务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在财务学家们看来,利润是通过会计法则、制度规范由财务或会计人员计算出来的,如果排除这些人被指使或其他人为操纵利润的因素,它仅仅只是一个账面的结果。但是,现金净流量却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表现出来的,它不单单表现在账面上,而且还实实在在地表现在企业的银行账户中,是企业经理人员可以随时动用的企业资源。这两者类似于你投放在股市上被套牢的资金和你目前就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前者一时无法兑现以作急用,而后者却可解燃眉之急。
现金和利润都是企业必须的。但如果只能有惟一的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而有之的话,现金净流量应该作为首选,因为,一个企业的经营是在运作资源,而不是在运作账簿。
有了资源,就有了一切。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再高明的师傅也无法施展本领。
要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持有充足的现金或者能够生成足够的现金。创造利润自然有利于生成现金,但应该关注的是,只有那些能迅速实现的利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现金“至尊”,现金为王。
现在的钱比未来赚的钱含金量高。企业所有的收益只有在引进现金流入后,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巨人集团多元投资的全盘开花,耗费了大量的现金,如果其重视现金的“至尊”地位,及时补充现金,让“血液”一直循环畅流,也不会有惨败落马的下场。
1,为什么要持有现金。
企业持有现金有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企业必须持有一定的现金以满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支付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支付需要每天都会大量不断发生。虽然企业也在不断地通过销售、收回应收账款、向债权方发放债券、投资其他公司的股票、偶尔出卖一种长期资产等行为获得一些现金收入,但是这种收入与需要的现金支出并不常常保持同步,有时会发生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储备一定量的现金以便满足不断发生的支付需要很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可以一方面提高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充分利用交易现金折扣,降低购货成本或财务费用。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企业持有一定的现金以便应付发生意外事件所产生的现金需要。现代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因而企业未来的交易性现金需要并不总是确定的。再加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都有可能使未来的现金需要发生异常变动。比如,巨人事件,史玉柱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栽到现金的手上,只是因为没有预防性现金余额。因此,为了满足未来发生意外事件的现金支付需要,企业应该持有一个较之正常交易所需要的现金量更大一些的现金余额。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企业持有一定资金以备满足某种投机行为的资金需要。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不会专门为投机性需要而安排现金余额,因为人们往往很难预料到未来是否会存在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
2,利润重要,现金更重要。
(1)从时间角度出发,现金是个短期概念,利润则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
前者是基础,关系到生存的问题;后者是延续,关系到发展问题。因为事情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空中楼阁”。也就是说,中长期是建立在短期基础上的,只有短期的存在得到保证,才会有中长期存在的可能。要发展首先要生存,这个道理很清楚。所以,现金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企业的命,如果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发展?
众所周知,国内很多外企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亏损状态,当年家乐福入驻北京时,亏损时间长达几年,但是他们并没有关门,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现金。而互联网的例子却给了我们相反的启示:网络兴起时,其点击率奇高,使用网络的人呈几何数增长,但大多数网络公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前景美好,而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惨淡收场,金融市场上的网络泡沫也随之消失殆尽。因为,很少有人为其支付现金,网络公司因为没有充足的现金而必然倒闭。
在国内,很多企业缺乏对现金的重视,一味追求利润,追求市场,结果是由于摊子铺得太大,现金在需要时周转不过来,导致了企业的倒闭。巨人就是这样“轰然倒塌”的。
(2)从企业财富的量化角度看,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不是通过企业盈利状况,而是通过盈利所实现的企业的现金性收益来表现的。
由于“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现金不能及时收回,使得企业的账面利润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也就是说,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低不能完全解释企业财富是否增减。如果要使企业盈利能力完全等价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就必须保证企业盈利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现金来实现的,即要保证交易的现收现付。投资者认为:引起的现金流量不能维持经营和带来了会计账面的利润但并未使现金增加的收益是低质量的。他们将现金性盈利作为企业盈利质量的决定因素。因为投资者放弃现时消费而投资于企业项目,其动机是期望在未来能取得高于现时投资及消费的机会成本的投资回报,这种回报只能是未来可用作消费的现金。所以,企业财务目标就必须是营业现金流量最大化,也就等同于具体的现金性收益最大化目标。
现金(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一般等价物,是最为灵活的支付方式。在你进行谈判交易时,没有哪个对手会同意你用未来不可预期的或者现实账上存在的利润作为付款条件。如果企业或所有者未来所得到的不是现金,而只是企业的账面利润,那么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得到。
(3)现金比利润更真实!
一个企业账面上显示有很高的利润,并不能说明这家企业就没有倒闭的危险,因为利润=收入-费用,而现金=收钱-付钱。因为有赊销行为的存在,收入可能不等于收钱,费用也可能不等于付钱。利润是“算”出来的,现金是实实在在的。根据不同的算法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利润水平;但现金却只有一种算法,那就是有一分加一分,有一块加一块,没办法掺假。
企业的利润高低并不意味着其现金的多少,利润只能影响现金流量的范围以及正负区域各占的比重,但是,企业的现金流量最终是多少,却是应收款、应付款及存货的管理所决定的。
比如,有一家企业作了一笔交易,卖出10万元的货,实际收入8万元,有2万为应收账款。假设这批货的成本和其他费用共为4万元,其中其他费用为1,5万元,该企业在完成交易时只支付了其他费用1万元。此时,这家企业的利润是6万元(10-4),现金流为7万元(8-1)如果,该企业实际收回6万元,则现金流为5万元(6-1)。此时的5万元才是企业真正持有的、能够用于自己花销、支配的。因此,企业应该确保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
(4)投资评价关注的焦点是现金流量增量。
投资评价是财务决策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因为没有投资,也就没有资产,从而也就没有未来现金流的转换。在评价投资项目好坏时,必须以所投资项目增加的现金流量为依据,即从现金流量增量的角度来评价项目本身。
(5)是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利润决定企业价值。
现金的流动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涉及到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的使用效率、耗费水平、获利程度。只有以现金净流量作为保障的企业净利润才是企业真正获得的、可以支配的收益。
企业价值源于什么?它源于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源于管理水平等等,但这些都最终地表现为现金流,即现有资产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大小的能力。现金流量大小因此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是否有价值的主要标准。这就是标准的财务理论。
(第三节)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
有效的监控体系集防护性与建设性于一身,可以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经常、全面、及时地进行监督,并在发现问题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并形成预防性制度,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其良好的运转。
我们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
第一,在一个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中,应形成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监事会)来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汇总处理各部分反馈的信息,保证监督机制的高效运作,节约监督成本。
第二,确立董事会在财务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财务监控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全部责任。
第三,完善财务制度。制度好比是一种固定的模具,没有指定模具的材料可以做成很多样子,那么没有制度约束,也就会有许多的做法。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就无法按章行事,管理就失去了标准,监督就流于形式。
第四,建立内部财务牵制制度。
第五,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财务决策权包括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术决策。财务战略决策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给经理层来作出。经理层在实施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时必须采用职能专门化的授权实施体制。
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纵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是一种软性监督,须辅之以激励方式。
上述权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权责不清,滥用职权,尤其是当财务控制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集于一身时,就会有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甚至企业倒闭。巴林银行的里森就是因为过于集权而为所欲为,置巴林于水火之中的。
第六,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的难以为管理和监督提供可靠的资料,造成监督失控,经济效率低下的情况。
财务监督讲求程序控制。
进行程序控制,有助于按照规范程序恰当处理同类业务,减少差错,提高效率,明确各有关岗位的责任,并且对于财务监督的执行,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以下几种方式都属于程序控制:
1,控制人方面:采取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