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
生产制造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降低成本,就必须意识到生产制造成本的降低空间并不比其他任何成本的降低空间小。企业能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真正地把成本降下来,那么产品的成本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降低,这样一来,就可以抢到市场先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 1.材料费用要素。
材料费用要素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因消耗材料等而发生的材料费用。它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外购半成品、燃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所发生的费用。发生的材料费用通常列入生产成本各明细账户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
原材料是指从企业外部通过采购或其他方式取得的,用于产品生产并形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如用于制衣的布料、用于织布的棉纱、用于冶炼的矿石以及用于加工机械的配件等。
辅助材料是指从企业外部购进或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用于产品生产但不形成产品实体,而有助于产品形成的物品。如润滑剂、催化剂和染料等。
修理用备件是指为维护生产设备正常运行或日常修理而购入备用的各种零件与配件。如螺母、钉子和齿轮等。
外购半成品是指从企业外部购入直接用于装配产品,成为产品组成部分的物品。如装配在电扇上的微型电动机等。
燃料是指从企业外部购入,能产生热能的各种物品。如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
低值易耗品是指从企业外部购入、企业自制或委托加工等方式形成,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包装物是指从企业外部购入、企业自制或委托加工等方式形成,为了包装本企业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和袋等。
2.动力费用要素。
动力费用要素是指从企业外部购入的电力与蒸汽(热力)等而发生的动力费用。动力的购进与材料的购进类似,但不存在实物形态。动力费用要素可以和燃料费用合并单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若不单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发生的动力费用通常列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3.人工费用要素。
人工费用要素是指按一定标准支付给车间人员的工资总额,以及按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工资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全体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专门用于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
按照车间人员所在车间及工作岗位不同,作为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用要素在会计上作不同的处理:基本生产车间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所发生的人工费用,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直接人工”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车间从事辅助生产的工人所发生的人工费用,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生产车间管理人员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先记入“制造费用”账户,到成本计算期末,再按一定标准分配后,转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或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4.辅助生产费用要素。
辅助生产费用要素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因消耗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接受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而发生的费用。对不同的辅助生产车间按受益程度分配转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辅助生产费用,按其性质作不同的会计处理。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供电车间提供的电力、供水车间提供的生产用水、锅炉车间提供的蒸气及模具车间所提供的产品模具等。通常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基本生产车间接受机修车间所提供的机修劳务及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消耗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辅助生产费用,先记入“制造费用”账户,等到期末再进行分配;运输部门所提供的运输劳务按运输物品的性质,分别作计入材料成本、营业费用等处理。
5.制造费用要素。
制造费用要素是指企业的生产车间在组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而不能直接归属到制造的产品成本的各种生产费用。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未单独设置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车间领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间接服务于产品生产的费用,如生产车间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租赁费、机物料消耗、车间照明费和劳务保护费等;车间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出差费用、人工费用、办公费用,车间管理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保险费、修理费和租赁费等。对发生的制造费用,需要先在“制造费用”账户进行归集,等到月末再按受益程度分配转入各受益产品的成本之中。
2.人工费用的分配与核算。
人工费用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活劳动的耗费,包括生产工人的工资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是产品成本构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资的计算。
工资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全体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应付工资的计算方法包括计时工资的计算方法和计件工资的计算方法。
1.计时工资的计算方法。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和职工工作时间支付的劳动报酬。计算计时工资的依据是企业劳动部门提供的反映职工工资级别、工资标准的“工资卡”和反映职工出勤情况的“考勤记录”。计算计时工时的方法有月薪制和日薪制两种。
(1)月薪制。
按月薪制计算计时工资,不考虑当月的实际日历天数,职工只要出全勤,就可以得到固定的月标准工资;如有缺勤,按规定标准扣薪。故称为“扣缺勤法”,又叫“倒扣法”。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计时工资=月标准工资-缺勤应扣工资。
缺勤应扣工资=缺勤天数×日工资×应扣比例。
日工资=月标准工资月工作天数。
月工作天数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
按月平均日历天数计算,即每月工作天数按30天计算。月工作日按30天计算日工资时,要注意出勤期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均作出勤处理,缺勤期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均作缺勤处理。
按月平均实际工作日数计算,即每月工作天数按20.9天计算[(365-104-10)÷12=20.9]
(2)日薪制。
采用日薪制计算计时工资,按职工的出勤天数和日标准工资计算应付工资,如有病假,按病假期间应发工资比例加计应付工资。故称为“出勤工资累计法”,又称“顺算法”。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计时工资=出勤天数×日工资+病假应发工资。
病假应发工资=病假天数×日工资+病假应发比例。
2.计件工资的计算方法。
计件工资是指在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中,按职工完成的实际产量和规定的计件单价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计算计件工资的方法可分为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和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两种。
(1)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根据产量记录中登记的职工实际完成的产量,乘以规定的计件单价计算。其中产量包括合格品的产量和由于材料原因等非工人本人过失造成的不合格产品的数量,不包括由于操作原因等工人本人过失造成的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同一名工人在一个月份内可能从事几种不同产品的生产,因而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是:
应付工资=∑(月内每种产品的产量×该种产品的计件单价)
计件工资=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小时工资率。
(2)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
有的企业是按生产小组计算计件工资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按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集体计件工资,再在集体内部各工人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工人的级别工资标准基本反映了职工的工作能力,而出勤天数反映的是职工的工作数量,因此集体内部一般以职工的日工资率与出勤天数的乘积为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班组内工资分配率=小组应得计件工资总额小组内各等级工人计时工资总额。
二、工资费用的核算。
在工资费用的核算过程中,大部分工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但也有一些工资费用如生产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则不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由应付福利费开支作为职工福利费的一部分。根据计算出的职工工资,按车间、部门进行归集和分配,分别编制工资结算单及工资结算汇总表。其中,生产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应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生产成本--辅助生产”、“制造费用”等科目;其他各部门人员的工资,则分别记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直接进行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计件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应根据工资结算凭证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中某种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成本项目;生产工人的计时工资,在只生产一种产品时,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可以直接记入某种产品成本明细账“工资及福利费”成本项目;在生产多种产品时,则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应按照产品的生产工时比例等分配标准分配后再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工资及福利费”成本项目。
三、职工福利费的核算与分配。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与工资费用一样也是按用途和发生部门进行归集和分配。按照生产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资的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应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生产成本--辅助生产”、“制造费用”等科目;按其他部门人员的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分别借记“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计提的应付福利费总额,应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需要注意的是,按企业医务部门及生产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作为管理费用列支,而不由应付福利费列支,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卫生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和其他福利费等。实际发生上列费用时,应由应付福利费开支,借记“应付福利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应付工资”等科目。
提取应付福利费的核算通过编制的计提职工福利费分配表进行,会计人员根据“职工福利费用分配表”,进行账务处理,并据以登记有关总账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
3.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将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生产费用归集到产品成本计算对象上,据以确定各个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方法。确定产品成本计算对象是进行产品成本计算的前提。决定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
生产类型从工艺特点角度分为单步骤生产与多步骤生产。前者指生产过程在工艺上不能间断或不便分散加工,因而生产周期较短;后者指生产过程在工艺上可以间断或可分散在不同地点加工,包括连续加工式与平行加工式,通常生产周期较长。生产类型按组织方式分为大量、成批和单件生产。管理要求则指对提供成本信息方面的要求。
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
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或不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多步骤生产,可按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又要求分步骤计算各步骤半成本或产品成本时,则要按产品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小批单件生产时,批次或单件产品就是成本计算对象。
2.对生产费用归集程序的影响。
单件或单一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成批生产时,能分清批次的生产费用直接计入各有关批次,不能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批产品成本;大量多步骤生产且分步骤计算半产品成本时,不仅需要归集各步骤的生产费用,还要将上步骤归集的半成品成本随同半成品实物转移而逐步结转到下一步骤,直至最后步骤方能确定产品成本。若不需要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则按步骤归集本步骤生产费用,期末确定各步骤生产费用中应由完工产品负担的份额,最后组合成完工产品成本。
3.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
大量大批连续生产按会计期间计算产品成本;单件小批生产按生产周期计算产品成本。
4.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方法的影响。
大量大批生产,期末通常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单件小批生产,在会计期末通常不必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等,前三种为基本方法,后两种为辅助方法。基本方法可以独立使用,辅助方法只能与基本方法结合才能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里,往往生产多种产品,当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不同时,就应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如玻璃皿具厂生产日用玻璃器皿和玻璃仪器,均为大量、大批的生产,而玻璃器皿是材料直接熔制而成的,是单步骤生产,应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但玻璃仪器是先将材料熔制成各种毛坯,通过再加工组装而成的,是多步骤生产,应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
同一种产品由不同的车间生产时,当生产工艺过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时,可以将几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结合运用。例如,机器制造企业通常设有铸造、机工、装配等车间,铸造车间应采用品种法计算铸铁件的成本;当铸造车间将铸铁件转入机工车间时,可以采用分步法进行结转。
机工车间和装配车间应采用分批法分别计算半成品和产成品成本。此外,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旦确定以后,除了企业产品的生产类型、生产组织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发生变化外,应保持相对稳定,通常不得随意变更。
一、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和特点。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亦称简单法、单步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例如发电、供水、采掘等生产。在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中,如果企业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例如小型水泥厂、小型制砖、糖果等企业。品种法的基本特点如下所述。
1.成本计算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