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是从庄子的寓言《坎井之蛙》引申而来,一只青蛙坐在井底,它之所见也许仅是头顶上那片狭小的天空,如果把这块狭小的天空当成整个宇宙,那当然是一种见识浅薄的表现。但是,人们是否还可以设想一下,这只青蛙是活的,茫茫宇宙是由无数块狭小的天空组成的,要了解整个宇宙还得先从自己头顶上那块天空开始,进而跳出井底去了解更为广阔的天宇。这个思路无疑有它的合理性,因此,这位中学生就发出了“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海的基础”的议论。并由此再引申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犹如茫茫大海,青年人要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应从“自己头顶上那片天空”做起,用坐井观天的耐心和韧性先攻下一个领域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再“跳出井外”求得飞跃。
这篇文章充满了作者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从众所周知的贬义性的成语中发掘出这样的新意,真是难能可贵。
如果不是见到这样的例子,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死板到什么程度。事实上,很多传统的东西能挖掘出新意,把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有些产品的诞生也能使我们相信这一点。
袋装茶叶的发明就是一个例子。一位名叫沙利文的商人过去总是将茶叶装在茶罐里出售。有一次,由于茶罐一时缺货,只得用丝袋代替。不久,定单蜂拥而至,特别指定要丝袋包装的茶叶。因为消费者已经发现小袋包装的茶叶泡起来更加方便。
青霉素、报事贴以及防油拒水剂无一不是偶然失误的结果。大量成功的产品都出自偶然。
大多数人在面对艰难任务时会小心翼翼、谨慎行事,尽量避免出错。而勇于创造者却不同,他们会对各种可能进行实验,包括所有矛盾体。他们会考虑问题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对于他们而言,束缚和自由都是属于“自由”范畴,只不过束缚代表了自由的最低限。他们尝试可能导致失误的思想和想法,他们会偏离轨道。他们不会因失误而惊慌失措,相反,他们会将失误纳入创造过程。这样,失误就成为创新的源泉,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
只要我们认为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那么,失误就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成为我们推陈出新的契机。
落后的是我们的想法和能力
再生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作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作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摈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改革的勇气与再生的决心……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不是完全由技术上的东西决定的,而是由心态决定的。美国具有如此发达的技术,就是缘于美国人那种崇尚挑战、崇尚创造力的心态。
现实生活中,像时尚一样,容易落后的不是你的衣服,而是你的推陈出新的想法和能力——对待工作的态度。为什么人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因为人有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这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创新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形成的观察、比较、思考、推理、筛选、传承、改造、发展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
无论如何,打开创造之门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你自己。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任何人都要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在这种变化中,你就要学会生活的方法,提高你的心理承受力。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仅有理想、目标是不够的,不知道怎样一步步去做是不行的,关键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切身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不断地激发创造力,培养起创新精神。
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
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已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
“不,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推销员说。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
“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生活中、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努力地开动我们的脑子去想,并且是不是最终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了实践。是的,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告诉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告诉自己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只要掌握了关键的技巧,也一定能行。在艰难困苦中,只要你拥有这样一种不找任何借口的心态,那么至少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开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有知识,更要有思想
在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那位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广,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种来自于内在的智性,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
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的话我还是不明白,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记磨砍柴刀,只好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的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
高僧笑而不答。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认为学习知识和学习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知识和智慧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样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广博的知识。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现代人即使是一个中学生从知识拥有量上来说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牛顿,但是你能就此说他们的智慧比孔子、牛顿还高吗?显然不能。那么为什么孔子、牛顿的知识拥有量不如现代的中学生,而我们却认为他们具有很高的智慧呢?这是因为评价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标准不是看他的知识拥有量,而要看他的思维能力如何,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要看他的脑力的强弱,脑力强的人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脑力弱的人也许可能在知识的积累量上远远超过脑力强的人,但是在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则远远落后于脑力强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智能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们有更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求大脑有更高的思维效率和思维能力。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首先提高我们的脑力,即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要认识到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是两回事,前者是求诸于内,是培养智慧;后者是求诸于外,是积累知识。
我们的思维也需要一点训练
思维训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不过它并不是现代独有的专利,目前的思维训练是建立在最新的思维科学成果和古代的头脑训练术基础上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有名的“头脑助产术”。
据史料记载,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不修边幅,整日在市场上闲逛。古希腊的市场上不仅卖物品,也卖思想。经常有人站在市场中面对观众发表演讲。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
苏格拉底装作无知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请问,什么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不屑地答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都是美德。”
苏格拉底仍然装作不解地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