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芜杂的尘世中,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机会,打破那些在俗世中强加给自己的条条框框,还给自己一个真实、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呢?做到这一切并不难,只要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掌握一些正确的思维模式,有的时候转变一下思考的角度。
会动脑筋的人才能出彩
一个城里男孩凯尼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带来给他。
第二天农民来找凯尼,说:“对不起,小伙子,我有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驴死了。”
凯尼回答:“好吧,你把钱还给我就行了。”
农民说:“不行,我不能把钱还给你,我已经把钱给花掉了。”
凯尼说:“OK,那么就把那头死驴给我吧。”
农民很纳闷:“你要那头死驴干嘛?”
凯尼说:“我可以用那头死驴作为幸运抽奖的奖品。”
农民叫了起来:“你不可能把一头死驴作为抽奖奖品,没有人会要它的。”
凯尼回答:“别担心,看我的。我不告诉任何人这头驴是死的就行了。”
一个月以后,农民遇到了凯尼,农民问他:“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
凯尼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998块钱。”
农民:“哇!那群人没有把你打死?”
凯尼骄傲地回答:“只有一个人会来打我,就是那个中奖的。所以我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他就没事了!”
许多年后,长大了的凯尼成为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创新就是要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这样的突破常规的例子数不胜数。
暑假前,16岁的佛瑞迪对父亲说:“我要找个工作,这样我整个夏季就不用伸手向你要钱了。”不久佛瑞迪便在广告上找到适合他专长的工作。第二天上午8点钟,他按要求来到纽约第42街的报考地点,可那时已有20位求职者排在队伍的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考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佛瑞迪沉思良久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字,然后把纸折得整整齐齐交给秘书小姐,恭敬地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好啊,先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上的字后不禁微笑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结果,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原来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任何决定。”最后,佛瑞迪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很显然,这是佛瑞迪善于思考产生的效果。佛瑞迪的故事和成功经验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把握住机会,并妥善地解决问题,成功离不开睿智的创意。
成功的思维要素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但是,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马尔比·D·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制约。
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态度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人们在任何重要组织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态度。
难怪有人说过,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自己的态度来创造。
有了积极的思维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思维肯定会改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并不能保证他凡事心想事成;可是,相反的态度则必败无疑,消极思维的人必不能成功。从来没有抱消极态度的人能取得持续的成功。
一般来说,消极思维的后果是:
1. 消极思维会在关键时刻散布疑云
一个人在生活中老是寻找消极东西的话,就会成为一种难以克服的习惯。这时候,即使出现好机会,这个消极的人也会看不到,抓不着。他会把每种情况都看作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障碍与机会的差别就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2. 消极思维有传染性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在一块儿的人则互相影响,逐渐靠拢而变成一样。跟消极思维者相处得久了,你就会受他的影响。接触消极思维者就像接触到原子辐射。如果辐射剂量小,时间不长你还能活,但持续辐射就要命了。
3. 消极思维使人悲观
消极者应用的墨菲定律——任何事情看似容易,实质很难;任何事情所费的时间都比你预期的多;任何事情都会出差错,而且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差错——使他们从最坏的角度看问题。而成功人士总是从最佳的角度看待机会,作出判断。
4. 消极思维使希望泯灭
看不到将来的希望,就激发不出现在的动力。消极思维摧毁人们的信心,使希望泯灭。它慢慢地但不停地使消极思维者意志消沉,失去任何动力。
5. 消极思维限制了人的潜能
人们相信会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结果。人不可能取得他自己不追求的成就。人不相信他能达到的成就,他便不会去争取。当一个消极思维者对自己不抱很大期望时,他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嘭”的一声封顶。他成了自己的潜能的最大敌人。
6. 消极思维使人不能享受人生
在人生的整个航程中,消极思维者一路上都在晕船。无论目前的境况如何,他们对将来总是感到失望。许多人信奉索姆定律:“凡是事情看好的时候,你肯定疏忽了某些东西。”消极思维者眼中,玻璃杯永远不是半满的,而是半空的。他们预期得到人生中最糟的东西——而且确实会得到。
而积极思维的威力则是:
言行举止像你希望的人:积极的行动导致积极的思维,而积极的思维导致积极的人生态度。态度是紧跟行动的。
心怀必胜、积极的想法:安德鲁·卡耐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当我们开始用积极的方式思维并把自己看成成功者时,我们就开始成功了。
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别人:随着你的行动与思维日渐积极,你就会慢慢获得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信心日增,人生中的目标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吸引了别人。
把与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都当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看待。
使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被感激。
寻找每个人最好的东西。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谈自己的健康问题。
到处寻找最佳的新观念。
放弃鸡毛蒜皮的小事。
培养一种奉献的精神。
思维模式可以改变,而态度你可以自己选择。你选哪一种呢?
将“多一点”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生活中,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他们都发现不了现实的幸福。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才是生活的智慧。另外,敏感与迟钝殊途同归。敏感的人对人生看得太透,迟钝的人对人生看得太浅,可他们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生没有意思。所以,要活得有意思,就应该在敏感与迟钝之间。
人世间有一个无处不在的精灵,就是黄金分割率0.6180339……现在,人们逐渐注意到这个身份卑微的精灵的伟大意义。
看大千世界,读人间百态,万事万物,没脱此数。绝对对称的东西在自然和社会中并不多见,而近乎于对称的却十分普遍。你看白天和夜晚,很少有相等的时间。夏天白天长一点,冬天夜晚长一点。地球原本是球,可并不十分的圆,顶多是基本上圆。而且人们早就发现,用近乎对称的黄金分割率来人为地创造事物,往往有一种神秘的美感。至于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们把黄金分割率叫做“多一点”精灵,它时刻向人类启迪着一种“多一点”哲学。
3600年前,古埃及人把黄金分割用在大金字塔的建造上。23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第一次给出黄金分割率的几何计算方法。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把黄金分割率溶于他们的绘画雕塑,贝多芬、莫扎特、巴赫在他们的音乐里流淌着黄金分割率的完美和谐。就连人体最适应的温度也是用黄金分割率切割自身的温度,仁慈的造物主还用黄金分割率打造出美女们亭亭玉立的身段……
中国的古人,擅长于从宇宙的整体把握世界,但也和西方的精细科学在这个“多一点”精灵出没的地方陌路相逢。中国古代贤人虽没有明确指出这个神奇的数字,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不少的至理明言: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等等。这都隐喻着“多一点”哲理的精髓。
国画和书法讲究“意到笔不到”,笔到则太露,意到则回味无穷。和盘托出是一展无遗,而只托出一大半(0.618)就给人留下想象和发挥的余地。国画大师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太不似则欺世。”画得太似则成为死画,缺乏精气神;太不似则是瞎画,纯粹糊弄人。那么妙处就在于把握“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少一点直率的白描,这就是“多一点”哲学。
令今人感到神奇的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竟处处透出黄金分割率的精气。古琴发明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传说伏羲、神农或是舜帝,琴背两池,左龙右凤。控制琴弦发音的枢纽有三:轸、凫掌、凤嗉。琴有五弦,音有八度,琴节为徽。“以琴长全体三分损一,又三分益一,而转相增减。”全弦共有十三徽。把这些排列到一起,二池、三纽、五弦、八音、十三徽。多么奇妙的排列!恰是费波那奇数。而两个相邻费波那奇数比率则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是有意还是巧合?看来,中国古人对黄金分割的领悟与运用,与西方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许是中国古代贤人的“多一点”哲学。
“多一点”精灵在这里也许摆弄了人们几千年了,人们还没有发觉。
人生中用0.618的精力和时间来奋斗,其他的用来享受,用来消化,用来积聚潜能。它比平和、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又多了一点儿向上、一点儿进取,于是便超越了甘愿平庸。这“多一点”哲学,或许就是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哲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走得太快了,“欲速则不达”。你可以既不咄咄逼人,又不自惭形秽。你勤勉,但不太累;你出众,但不离群;你有目的,却不奢望;你有成就,却不狂妄;即便天塌了下来,也有高的为你顶着,有矮的为你撑腰。
生活中,不妨讲究“多一点”艺术。夫妻间恩爱和睦,却彼此保留一点自在的空间。饭只吃到六分饱,酒要喝到六成醉,话要说到六成休。“逢人只说三分话”会使你虚伪,而开放六分则会给你带来真诚的朋友。待人贵诚,但过密则疏;交友宜广,须远离是非。故友有求,当援手相助,但切莫大包大揽;萍水相逢,可推心置腹,但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
“多一点”哲学,有那么一点下里巴人的野趣,又有阳春白雪的雅意。既超凡脱俗,又毫无玄机。如果信奉“多一点”哲学的人多了,这个世界便少了一点阴险、少了一点争斗……却多了一些和平、多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欢声笑语、多了一些天伦之乐、多了一些白云下的野餐……
改造人自身,有时候比改造自然、改造人类社会还要艰难。为什么我们不在知足和奋进的平衡中“多一点”奋进呢?让自己学得多一点,让自己知道得多一点,让自己做得多一点,你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
一般来说,对于人才,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专才,但需要更多的应该是通才。人的思维开阔,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让自己比别人多想一点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的妇女有戴大帽子的习惯,即使她们进剧院看戏也不脱帽。有时进剧院看戏的妇女多了,整个剧院犹如一大片七彩的巨型蘑菇绽开其中,严重影响后排观众看戏。为此,观众常给剧院经理提意见:要么让女观众脱帽,要么给我们退票。经理只得上台劝说女观众脱帽,每次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当观众再次提出这一要求时,经理只得再次登台劝说,女客们仍照戴不误,顿时场内秩序大乱。这时一个小职员附在经理耳边说了几句话,经理疑惑地看着他,说:“这样说行吗?”小职员笑笑说:“您试试看。”
于是,经理又一次对观众说:“这样吧,为了照顾年老一点的女客,她们可以不脱帽;年轻漂亮一点的女客,希望你们把帽子脱下来。”这句话还真灵,全场女客一下子把帽子都脱了下来。因为谁都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是老太婆。
这一故事中,小职员就运用发散思维,另辟一条让女客脱帽的蹊径:光说“脱帽”不起作用,何不利用人的虚荣心理,用一句“不脱”让她们自己脱下呢?没想到还真起到了作用。
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让自己比别人多想一点,让自己的思维与众不同,也许你想出来的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点子!
失误常常成为推陈出新的契机
“坐井观天”是传播甚广的一个成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它来描述那些“眼界狭小,见识浅薄者”。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如果人们仍旧因袭这一思路来发点议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新意可言。可是有这么一位中学生却偏偏抓住了“坐井观天”这件事拓开思路,另辟蹊径,引出一番新的议论,颇能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