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就在袁世凯登基之前,10月底,日本大使就向他提出劝告,认为当时国际局势已经十分紧张,假如此时中国变更国体,有可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实际上,日本大使的这次劝告是和英国、俄国大使一起来的。这表明i至少这三个国家对于袁世凯的称帝并不表示支持。
不仅如此,在国内,国民党的骨干虽然在“二次革命”后大多逃到了日本,但是在听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之后,孙中山等人发起了十多次讨袁会议。
一时间,形势似乎对袁世凯十分不利。于是,就在袁世凯接受百官朝贺的那天下午,他就发布了第一个皇帝令,表示坚决镇压反对帝制的人。然而,袁世凯的凶狠态度又怎会使那些意志坚定的反对帝制者屈服呢?很快,神州大地上就掀起了一股猛烈反击袁世凯称帝的浪潮,而给了袁世凯最大打击的就是梁启超和蔡锷。
我们知道,梁启超跟袁世凯的关系十分复杂,两人既是敌人又是朋友。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都是无法接受袁世凯称帝的。
因此,在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那段时间里,梁启超写作了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大力抨击袁世凯的帝制。
对于这篇文章,袁世凯自然十分害怕。据说,他曾经想要通过出价二十万元,让梁启超不要发表这篇文章。由此可见,梁启超这篇文章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但是,梁启超又怎么能接受这笔钱呢?毕竟,这篇文章所代表的是梁启超自己的政治立场。收下了袁世凯的钱,就等于是放弃了政治立场。对于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这无疑是自毁名节。
实际上,早在袁世凯送这笔钱之前,他就对梁启超极力地拉拢和收买。袁世凯不仅支持梁启超等人成立进步党,让进步党组织了一届内阁,而且还经常向梁启超请教各种政治问题,显得十分尊敬这位读书人,但是这些都是假象。在袁世凯心目中,梁启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确,梁启超既是思想家,也是政治家,但是他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力。梁启超擅长的,更多是写写具有影响力的政论文章而已。
不过,这一次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确实刺中了袁世凯的要害,以至于袁世凯不得不开出天价,想要买下这篇文章。由此可见,梁启超反对帝制还是对袁世凯有所触动的,可是不管梁启超怎么能写,都还是无法撼动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那样的一个乱世,真正的实力必须是枪杆子和金钱。因此,蔡锷的“护国运动”才具有了更加实在的效果。
在名分上,蔡锷是梁启超的弟子。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就考中了秀才。十五岁时,由湖南学政徐仁铸推荐,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湖南时务学堂。
大家知道,湖南时务学堂是由维新派领袖谭嗣同创立的,可以说是湖南维新派的大本营。也就在这里,梁启超成为了蔡锷的中文老师。
据说,当年蔡锷在时务学堂,虽然年纪最小,但是“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因而十分受梁启超的赏识,师生两人从此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梁启超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只得逃命到日本。而蔡锷则在梁启超的邀请下也到了日本,进入梁启超担任校长的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正是在这个学校里面,蔡锷涉猎了很多西方启蒙思想时代的著作。从那时起,年轻的蔡锷心中就装满了自由、民主、天赋人权的思想。
蔡锷成为军人,开始于1900年。当时,保皇党的唐才常组织了一支“自立军”,准备辅助光绪。蔡锷十分尊重唐才常,于是便和几名同学一起回国,帮助唐才常。谁知,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唐才常的起义失败了。
无奈之下,蔡锷也只好再次来到日本,进入了成城学校学习军事,从此走上了职业军人的道路。
1903年,蔡锷顺利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蔡锷感觉是时候回国了。于是,他于1904年提前毕业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和广西等省的武备学堂任教,曾经担任过广西陆军小学的总办、新军标统和协统。
19儿年春,蔡锷在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下,来到了云南,帮助李经羲组织、训练新军。由于他熟悉西方近代军事管理知识,训练新军卓有成效,因此到了那年的六月,便被任命为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的协统。
也是在这里,、蔡锷结识了不少同盟会的会员,并且十分理解和支持同盟会的革命理想。很快,武昌起义爆发了,蔡锷积极响应革命号召,于10月30日宣布起义。
第二天中午,蔡锷率军杀死十九镇统制锺麟同,云南省宣布独立,蔡锷则被公举为云南省的都督。当时,蔡锷还只是一个二十九岁的青年将领。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蔡锷虽然理解和支持同盟会的革命,并且亲身参加了革命,但是在政治思想上他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立宪派。这一点也并不奇怪。在那样一个乱哄哄的年代,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差异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因此,尽管蔡锷自己在云南宣布了独立,可是当贵州省宣布独立的时候,他却帮助了贵州的立宪派,派部下唐继尧带兵血洗贵阳,把当地的革命党人杀得几乎一个不留。
紧接着,唐继尧还被他任命为贵州省的都督,这一方面确实扩大了云南军队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确实不利于革命党人的进一步发展。
最有意思的是,由于政治思想上的巨大差异,蔡锷在“二次革命”时把孙中山和黄兴看作乱党。因此,他表面上宣布西南各省中立,实际上则十分支持袁世凯,认为就应该对革命党人采取镇压。
这一点,最好地反映在了蔡锷当时对袁世凯的政治态度上。据说,国民党曾派谭心休到云南去劝说蔡锷反袁。谁知,谭心休却碰了一鼻子灰。谭心休回忆道:
“刚到昆明,还未落座,松坡就抢先对我说: ‘民国成立不久,国基还没稳固,听说克强(也就是黄兴)又要闹场火了,你劝他放安静些,不要自 取灭亡。’
我气愤地说: ‘人家正在残杀我们的同志,要消灭我们,如果再不讨伐 他,将来袁世凯定会做皇帝。
松坡冷笑着说: ‘他敢吗?如果袁世凯真要做皇帝,那我在西南也将做 起皇帝来。’
我见他说话更不对头,便懒得和他争辩了。
后来他告诉我,他已和广西的陆荣廷、四川的胡景伊、贵州的唐继尧结 成了一个西南同盟,行动一致。最好劝克强息事宁人,保全实力,如果盲目 地去干,定会失败。他只好和西南各省共守中立态度,以保存一部分的革命 实力。”
从这段对话看得出来,蔡锷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虽然不愿意支持孙 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反袁行动,但是对于袁世凯要称帝,他同样是坚决抵制 的。这样,就为后来的“护国运动”做了一个思想上的铺垫。
在“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意图掌控全国的军 政大权,便实行所谓的废督和军民分治,也就是把地方大员手中的权力全部 收归中央。
这个政策,对于蔡锷也不例外。蔡锷很快就收到了袁世凯发来的调令, 让他到北京去任职。有趣的是,按理说来蔡锷应该会反对袁世凯此举,可是 由于蔡锷自己十分赞同国家的统一,因此他这次反倒十分配合袁世凯。
到了北京之后,蔡锷与袁世凯频繁接触,关系十分友好。这段时间,蔡 锷担任了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 等要职。
看得出来,这时候的蔡锷对袁世凯还是比较放心的。在他看来,袁世凯 确实是一个治国能人,只要他一心为国家统一和发展努力作贡献,那么蔡锷 就算是丢了军政大权也无所谓。然而,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的日渐暴露,尤其是与日本人签订了《二十一条》,蔡锷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在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蔡锷来到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做了一次很长的谈话。梁启超后来回忆道:
“云南首义之中心人物蔡锷将军,当时正在京师。
蔡君十三岁时即从余就学,当民国二年辞去云南都督之职,即来京与余 日夕过从。当筹安会发生的次日,蔡君即访余于天津,共商大计。
我说: ‘我的责任在言论,所以我必须立即作文章,堂堂正正地来反对他们;你则是军界大有实力的人物,应该深自韬晦,不要引起他的猜忌,才可以密图匡复。’
蔡君赞成我的话,所以在京与他(也就是袁世凯)虚与了委蛇两个月,使袁不再猜忌他。一面密电云贵两省军界,共商大义,又召戴戡(进步党领导人之一)来京面商……
戴君以去年十月到京,于是与蔡君定策于我在天津的寓所。后来的种种 军事计划,全都是当时数次会谈的结果呢。
当时决议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过一个月后响应,广西 则过两个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拿下四川,以广西之力拿下广东,约 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这就是我与戴、蔡两君在津所作的策 划了。”
由此可见,蔡锷的这次天津之行,根本就是要和梁启超商议,如何反对袁世凯称帝了。他们商定,一旦袁世凯称帝,就立即宣布云南独立,然后是贵州、广西,.接着是四川、广东、湖北,最终挥军北上中原。
现在我们读这段话,依旧感觉得到里面浓烈的火药味。的确,这次商议之后不久,蔡锷就开始行动了。
不过,为了稳住袁世凯,蔡锷依旧留在了北京,在袁世凯面前“韬光隐晦”,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支持袁世凯的称帝行为,他甚至还故意装出一副沉迷于酒色的模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袁世凯对他放心。但是实际上,蔡锷几乎每周都会去一趟天津,面见梁启超,互通消息的同时商议具体的行动计划。
到了11月,袁世凯的称帝准备达到了高潮。蔡锷认为,是时候行动了。于是,11日他借口去天津养病,来到梁启超家里,一番乔装打扮之后,从天津港乘船来到了日本,然后再经神户南下香港,在那里他会合了戴戡,最后经越南河内回到了云南。
而梁启超这边也于12月16日以赴美治病为名离开了天津,来到上海,并与进步党另一领导人汤化龙会商,最终落实了进步党反对帝制的意图和具体方案。
从这个路线图看得出来,蔡锷和梁启超的计划是十分隐秘和周详的,几乎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稳妥。
12月19日,蔡锷回到云南后,紧锣密鼓地筹备起起义事项来。蔡锷、戴戡和唐继尧一起,连日举行军事会议,周密地进行布置。
不过,蔡锷和梁启超的相继消失,已经被袁世凯察觉。更为可怕的是,袁世凯此时也知悉蔡锷和梁启超有反对帝制的密谋。
万幸的是,这一次袁世凯确实是过于掉以轻心了。在他看来,梁启超是一个文人,蔡锷手中又没有兵权,这两个人在一起,搞不出什么大事来,顶多是一起发发牢骚罢了。
因此,袁世凯基本上没有去理会这件事情,而是放心大胆地筹备登基大典的事情,劲头十足地继续为称帝做准备。确实也是,当时那么多称帝的事情缠着袁世凯,对于这些还只是密谋的事情,他一时之间还真顾不过来。
也就在蔡锷安全到达昆明两天之后,袁世凯大封爵位,授予龙济光、张勋、冯国璋、姜桂题、段芝贵、倪嗣冲等心腹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 位。此时的袁世凯,正陶醉在当皇帝的快感之中呢!
然而,袁世凯没有想到,蔡锷和梁启超很快就发动了反对他的运动。22 日,梁启超在南京致电蔡锷,让他立即起义。23日,蔡锷等人来到昆明的五 华山,歃血为盟,表示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23日,唐继尧等人向袁世凯发出了一份由梁启超起草的函电,要求他立 即取消帝制,并诛杀杨度等七人,以谢天下,在电报的末尾,唐继尧还限定 袁世凯必须于25日上午10时之前答复。
25日,由于还没有收到袁世凯的回电,蔡锷等人通电全国,宣告云南独 立,号召各省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26日,蔡锷、李烈钧和唐继尧分别就 任护国军第一、第二和第三军的总司令。按照事前议定的计划,27日,由唐 继尧坐镇云南,蔡锷和李烈钧则率军出师四川、广西。由此,著名的“护国 运动”爆发了。
袁世凯得知消息后,以皇帝的名义将唐继尧和蔡锷等人免职,命令云南 周边各省严筹防剿。接着,他还派出张敬尧的陆军第七师入川对抗蔡锷。同 时,命令曹锟统率北洋军,进攻云南军队。
或许,在袁世凯心中,这一次反抗自己的运动顶多也只是另一个“二次 革命”。他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成功地剿灭反叛,但是他没有明白,形势已经 大不如前了。
“二次革命”的时候,无论是政界还是舆论界,几乎都站在了袁世凯所 代表的中央这一边。但是自从袁世凯称帝之后,人心向背已经掉了个头,几 乎所有人,包括袁世凯的亲信,比如冯国璋等人都站在了反对他的立场上。
事实上;袁世凯最终的失败,一方面固然有蔡锷等人的功劳,另一方面 也离不开冯国璋等人所发布的“五将军密电”。而这封密电的内容,就是号 召北洋军起来推翻袁世凯的帝制。由此可见,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已经让他失 信于天下,等待他的将会是很快的灭亡了。
在全国舆论的一片谴责下,在政敌乃至亲信的口诛笔伐下,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袁世凯在这份申令中,还在极力为自己辩解,说“以筹备为词,藉塞众望,并未实行。”可是,他的这番解释,现在又有谁会相信了呢?
“皇帝”袁世凯下台了,他的美梦没有做多久,只有短短的83天。下台之后的袁世凯,身体状况越来越坏,5月17日他出现了腰痛和枕骨痛的症状,不思饮食,也无法安眠。
到了6月5日,袁世凯一度出现了休克昏迷的状态。6月6日,袁世凯病逝于北京,那年他五十八岁。
袁世凯的一生,可以说是英雄的一生。不过,就算是英雄,他也确实没有走好最后的人生道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袁世凯生前身后,都招来了许多骂名。
不过,我们依然会说,袁世凯是一个活得十分真实的晚清枭雄。他的功与过都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任由后人评说。假如我们现在就要来评述他的一生,我想最好的评语应该就是:少壮爱国,壮年治世,晚年误国。这并不是什么盖棺论定,更多的只是一个历史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