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局势之后,袁世凯开始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发现,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德国人修建铁路时征用了高密百姓的田地,可是德国人的赔偿却没有达到百姓们的要求。看来,这是一个关于赔偿数额的讨价还价的事情。弄清原因之后,袁世凯便代表高密百姓开出了一些条件,与德国人进行谈判。
在这次谈判上,袁世凯显示出了自己强硬的作风。由于他掌握了充足的证据,德国人只好作了让步,对高密百姓追加了赔偿。不仅如此,袁世凯还抓住机会,对德国人在山东的修路、设立路矿公司、招工、征收厘税等事项,重新进行了规定。
就这样,一场眼看就要爆发的战争被袁世凯平息了下去,而且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一时间,袁世凯在山东声威大震!
“乌合之众”靠不住
袁世凯在山东的政绩是有目可睹的。然而,由于他对义和团采取了过于严厉的措施,因此遭到了报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义和团的骨干们为了报复袁世凯,便勾结清朝的一些官员,向朝廷告状。最终,袁世凯虽然没有受到直接危害,但是他的胞兄袁世敦却被革了职。
很显然,这是一招杀鸡给猴看,让袁世凯收敛一下。然而,性格强硬的袁世凯并不吃这一套,他顶住压力,向朝廷上了一封《遵旨筹议官练私团事不可行据实复陈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在这份奏折里,袁世凯写道,经过自己的调查,所谓的义和团其实就是离卦教中的义和门,跟曾经想要推翻清朝统治的白莲教是一个性质的组织。因此,取缔义和团绝对不只是取缔了一个拳会那么简单,而是消除了威胁清朝统治的隐患。
当时有一些官员固执地认为可以依靠义和团来对付洋人。针对这种观点,袁世凯重申,义和团并没有真正的战斗力,是一帮乌合之众。他们不仅聚众闹事、乱杀洋人,而且还侵扰平民百姓,跟土匪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一个组织,哪有什么力量来对付正规化的列强军队呢?
在奏折最后,袁世凯掷地有声地劝谏道,从古至今,都没有利用旁门左道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威胁政治稳定。正是由于此,朝廷依靠义和团来对付洋人的想法是不可行的。
然而,朝廷对于这些十分正确的进言,并没有予以采纳。正是由于这个 原因,虽然山东的义和团运动在袁世凯的有力打压之下已经不见了踪影,但 是在河北、天津等地,义和团组织却迅猛发展。
大家会好奇,朝廷为什么会不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却对义和团运动既不镇压也不支持呢?其实,这是清政府的一种政治策略。当时,义和团组织在面对袁世凯的大力打压下,已经改变了最开始与清政府敌对的态度,打出了拥护清廷、驱逐洋人的口号。
对于打着如此口号的组织,清政府还是比较支持的。然而,朝廷也清 楚,义和团归根到底不是什么好的民间组织,对社会政治秩序破坏不小。于 是,在这两种考虑之下,朝廷干脆就对义和团运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态度。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原先准备和袁世凯一起打压义和团的直隶总督裕 禄,现在也不敢乱来了。于是,河北、天津一带的义和团组织才像雨后春笋 般越来越壮大。
可以说,当时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已经到了无政府状况。义和团成员们四 处设坛招收门徒,捣毁教堂、杀死洋人,甚至拆毁铁路和通讯设施。按理 说,对于具有如此巨大破坏力的民间组织,清政府应该予以坚决取缔才是, 但是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却得到了朝廷的纵容呢?
除了上面讲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的迷信 思想。我们都知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早已进入科学思维 的时代。而此时的中国,上至清政府的统治者,下至一般百姓,整个的思维 方式还是停留在中世纪的迷信之中。
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神仙鬼怪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只要具有某种法 术,便能搬请天兵天将下凡,或者使得自己刀枪不入,有如神助。正是在 这种思维方式下,清政府的统治者们才相信可以依靠义和团的成员们去打, 败洋人。
其实,慈禧等统治者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他们想先利用义和团打击列强,然后再与列强谈判,获取利益。正是由于清政府的纵容,义和团组织才迅速发展。很快,在河北和天津等地,凡是有洋人的地方,几乎每隔几天都会发生教案。
到了1900年的夏天,义和团组织开始进入了北京。据说,当时十多万头上缠着红、黑、黄等各色头巾,脚上绑着红色布条,手上系着白色咒符的义和团成员们来到了京城。
他们进城后,就像巡捕一样,四处捉拿洋人。不仅如此,他们还捉拿和杀害亲近洋人和洋教的中国人。
在他们口中,洋人就是“老毛子”和“大毛子”,是要赶尽杀绝的;“二毛子”则是信仰洋教的中国人,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退教,同样杀无赦。至于“三毛子”,则是崇洋媚外的中国人,包括买洋货的中国人在内,也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惩罚。
大家或许会问,义和团成员要捉拿和杀害洋人倒是容易,毕竟洋人跟中国人区别很大,容易分辨。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判断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二毛子”呢?
说起来好笑,义和团辨别一个人是不是“二毛子”的方法非常简单:他们会抓住一个嫌犯,让他跪在祭坛前,接着点燃一张写着义和团保护神名字的纸条。如果烧后的灰往上飞,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二毛子”,往下落就是。
如此荒唐的审判,居然在清政府的首都时不时的发生,真是一出闹剧!
闹剧同时也是悲剧!义和团大肆杀害洋人,很快就激怒了西方列强,战争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就是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辛丑"的悲剧
八国军队的统帅是英国海军中将西摩,他率领着英、德、俄、法、美、 日、意、奥的八国军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大沽炮台。在那里,他 们等待着清政府的交代,扬言若答复让他们不满意,将会杀进京城。 这一下,清政府慌了手脚。急坏了的慈禧想到了李鸿章,她多次招李入 京,可是早已对外事心灰意冷的李鸿章,每次都以广东事务繁忙予以推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德国公使克林德却在前往总理衙门的路上,被八旗 军官恩海枪杀了。不仅如此,毫无政治头脑的义和团成员们又开始围攻各国 使馆。 局势变得不可收拾!慈禧心中明白,西方列强不会买这笔账了。于是, 这个年迈的女人像发了疯一样地向十一国(除了上述八国之外,还有西班 牙、比利时、荷兰)宣战!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 失败的结局! 当时,真正有见识的清朝官员,比如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 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几乎对保住中国的西面和北面持绝望态度。他们一致 认为,应该效法东晋和南宋,守住东南半壁江山,拒绝执行慈禧对外宣战的 诏令。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那么,此时身在山东的袁世凯又是如何 应对时局的变动的呢?
很显然,袁世凯也认为清政府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然而,他却采取了与李鸿章等人不同的策略,既不直接拒绝诏令,又不真正发兵迎敌,而是命 令军队原地踏步,对战事持观望态度。不过,在这场战争中,袁世凯还是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他担负起了通讯中转的重大责任。
当时,华北等地的交通和电讯遭到严重破坏,东南和全国各地的各种电 报、奏折无法直接上达朝廷。无奈之下,这些地方的官员就只好将电报和奏 折先发到袁世凯所在的济南,然后由袁世凯代为上奏。同样的,得到批复的 奏折和朝廷下达的命令也是先发到袁世凯处,接着由袁世凯转发各地督抚。
大家可以想象,在当时纷乱的战事中,袁世凯担负起通讯中转的职责, 该是多大的工作压力。不过,他依旧做得有条不紊,指挥若定!
在通讯中转之余,袁世凯还用心保护好西方列强的使馆和各国公使。他 明白,在这样的局面下,保护住一个外国人,就会对以后的谈判带来好处。 这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所应具有的胸怀!
不到两个月时间,结局早已注定的这场战争就结束了。1900年8月14日,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至于清政府想要依靠的那十来万义和团“勇士们”,一 时间都人间蒸发了。
8月15日,慈禧太后打扮成一个乡下老太太,带着光绪皇帝,混在逃难的 人群中,离开了北京城。9月10日,慈禧太后一行人逃到了太原。早已暗中派 人跟踪慈禧的袁世凯,很快就给慈禧送来了二十五万两白银,以供花费。对 于落难的慈禧来说,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年迈的慈禧看着这些钱,可谓 是大受感动,对袁世凯更是视为忠臣。
不久,慈禧又逃到了西安。在这个古旧的都城里,年迈的慈禧感到了前 所未有的耻辱。她痛定思痛,在发布了《罪己诏》之后,又于12月1日,也就 是自己生日那天,下诏宣布全面改革清朝政治。
两个月之后,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宣布变法。在变法初期,她要求各省督抚在两个月之内上书各项改革方案,以备朝廷新政所用。
慈禧宣布变法,现在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经历了这次劫难之后的痛定思痛。然而,对于当时的各省督抚来说,却是很难琢磨的。
在他们看来,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一向都是坚决反对的,以前的戊戌变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现在她却突然宣布变法,实行新政,还要各省督 抚畅所欲言,这确实让他们搞不明白。于是,很多省份的督抚都采取了观望 态度。 然而,慈禧这次可是真的。看各省督抚没有多大反应,她十分着急,便下诏成立了所谓的新政督办政务处。在这个机构里,囊括了清政府当时几乎 所有的重臣,比如庆亲王奕匡、大学士李鸿章、荣禄、户部尚书鹿传霖、地 方大员刘坤一、张之洞等。或许是由于慈禧发布诏令的地点是在偏僻的西安,因此地方上的反应 依旧不强烈。当时,只有袁世凯在接到诏书的第四天,就上了一个《遵旨 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涉及了政治、吏 治、教育、外交、财政和军事六大方面。不仅如此,袁世凯还接着宣布,山东立即启动各项新政措施。实际上,就算慈禧不发布诏令,坐镇山东的 袁世凯也想对山东进行各项改革了。尤其在教育制度方面,袁世凯可以说 是花了大力气的。
1901年10月,袁世凯在山东济南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同时制 订了中国第一份地方性的教育法规——山东学堂章程,采纳了很多西方的 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不仅如此,美国人赫士还被袁世凯聘来担任了总教 习一职。 袁世凯的这番举动,并不完全是他自己心血来潮。在一个月之前,清政 府下令将全国各省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和直隶的书院改为中学堂。 因此,我们可以说,袁世凯在山东的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势的一个举动。 由此,他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先驱人物。 虽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决意改革,但是之前和八国联军的账还得接着算。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谈判和签订了《辛丑条约》。这又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仅仅是赔款一项,就有4亿5000万两。如果算上39年的利息,总共有9.8亿两。这可是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签订完这个条约,李鸿章生了一场大病。此时的他,早已身心俱疲。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的11月7目,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离开了人世。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仅仅是赔款一项,就有4亿5000万两。如果算上39年的利息,总共有9.8亿两。这可是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签订完这个条约,李鸿章生了一场大病。此时的他,早已身心俱疲。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的11月7目,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