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的“主义”
实际上,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这就是义和团运动。
大家都知道,义和团运动是清末民初爆发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之所以会出现这场运动,跟20世纪初中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有莫大关系。
当时,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尤其在光绪年间,更是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就连后来崛起的日本,也敢欺负到头上来了。
面对各大强国的扩张和侵略,清政府的最初应对策略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就是学习人家的先进军事、科技。然而,西方各国的富强并不只是在军事和科技,还有着先进的管理和组织理念。对于这些,洋务派认为不能学习,不然就会动摇清政府统治的基础。
正是在这一点上,维新派和洋务派有着重大的区别。在维新派看来,清政府之所以在与西方列强的争斗中一直败得体无完肤,甚至脸面全无,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的政治管理和组织理念。因此,清政府的变革必须首先从变法做起,也就是进行各项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制度改革。
这场改革尽管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最终失败了。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失败,才使得之后的中国人在一段时间里采取了一种不太正常的方式,寻找新的希望。这就是义和团的所谓“民族主义”。
实际上,义和团“民族主义”的兴起,跟西方势力,尤其是西方的教会势力日渐渗入中国底层社会有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各种教派的传教士也越来越普遍地进入了中国的农村。不仅如此,他们还拥有一些不受中国法律管束的特权。传教士们为了扩大教会势力,就利用这些特权广泛吸收教徒。
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带着很强功利性的教会扩张,必然会让很多并非真正信奉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人混进去。然后,这些人就打着传教的名义,四处作乱。这样一来,加上中国人对“洋鬼子”的心理仇恨,就慢慢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开始,还得从1897年说起。运动的起源地是今天的山东曹州,这里也是宋朝的水浒英雄们聚义的所在,因此自古就有着深厚的农民起义和革命传统。
1897年的一天,由于当地老百姓和所谓的教徒发生了冲突,一些自称“义和拳”的百姓一怒之下杀死了两名德国神父,并砸毁了其所在的教堂。德国人得知消息后,自然不肯罢休,便以此为理由,派兵占领了山东胶州湾。
面对列强的侵犯,义和拳的会员们采取了十分激进的反抗措施,四处暗杀“洋鬼子”、捣毁教堂。从此,义和拳运动便在山东愈演愈烈!
面对突如其来的紧张局势,清政府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清政府看来,一方面西方列强是肯定得罪不起的,但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惹不起,因为以前的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让清政府吃尽了苦头。
无奈之下,清政府采取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处事策略。首先,山东按察使毓贤逮捕和杀死了义和拳运动最有名的大师兄朱红灯和本明和尚。这样做,无疑是向德国人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接着,清政府却并没有对义和拳组织采取赶尽杀绝的措施,而是进行招安,宣布其为官方承认的合法组织,并改名为“义和团”。
对于这样的待遇,死了带头大哥的义和团成员们却并不能接受。因此,1899年,当得知毓贤升任巡抚的消息后,山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运动最高潮的时候,波及到四十多个州县。那段时间,山东到处都是杀死传教士、烧毁教堂的消息。
对于这种局面,清政府自然十分担忧。然而,他们担忧更多的是西方人的报复。怎样才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以免德国人再次侵犯领土呢?这时,慈禧想到了精通外交的袁世凯。于是,她命令袁世凯带领军队进驻山东。
他就是不信邪
袁世凯来到山东后,也觉得眼前的事情十分棘手。不过,此时的袁世凯经历了朝鲜内乱和戊戌变法的政治历练,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少许的凝重之中,袁世凯一直保持着淡定和克制。
在袁世凯看来,要想维护山东政局的稳定,必须做好以下四件事情。
第一,为了防止德国人找借口侵犯领土,应该在山东各地派驻巡兵。袁世凯经过调查发现,在以往与德国人的冲突中,起因大多是由于德军登陆时,遇到了中国士兵的阻拦。袁世凯认为,阻拦是应该的,只是在方式上一定要合法、合理,这样才能减少冲突的可能。于是,他建议选派一些素质较高的士兵,在胶州各县及胶济铁路沿线巡查。对于一些敏感地点,更应该派出精兵巡查。这条建议得到采纳后,德军见山东胶州各地加强了防备,也就不敢再轻易寻衅滋事了。
第二,袁世凯认为,山东之所以出现严重的事态,跟当地官员不熟悉各种外交条约有关系。于是,他建议总理衙门,尽快选派一些精通外交条约的官员,到山东对各州县的地方官员及候补人员进行法律和政治培训,教给他们各国的条约、公法及有关文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官员便熟悉了各项重要的外交条约,减少了办事和外交上的不便。
第三,慎重选择山东的地方官员。从上面的两点建议看得出来,山东的事态变得严重,跟地方官员的选任不当有很大关系。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洋人,大多采取极端的处事态度,有的仇恨洋人,有的巴结、害怕洋人。这样的态度,在袁世凯眼中都是不行的。他认为,一旦发生了教案,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持冷静,同时调查情况,大量搜集证据。这样,才能根据各项法律法规和外交约法公正处理。如果山东的地方官员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由其他精干的官员替任。由精干的官员提请上司照会外国领事、公使,并请求总理衙门进行协作。
第四,袁世凯认为,山东事态的越发严重,起源是胶州。因此,应该派遣通达洋务的官员驻守胶州。实际上,袁世凯的这个建议是一个一石二鸟之计。派厉害的官员驻守胶州,不仅可以与德军交涉,而且还可以趁机刺探其军情。
这些建议最终都得到了采纳。慈禧太后得知后,更加器重袁世凯。于是,这年年底,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便被调回京城,由袁世凯代理山东巡抚一职。袁世凯来山东后,对义和团运动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就是1900年1月他写给朝廷的一个奏折。
在这个奏折里,袁世凯首次表达了自己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袁世凯的态度是明显不利于这次运动的。
首先,他认为义和团其实就是一帮乌合之众。除了少数人懂武术之外,其余的人都是依靠人多力量大。一旦遇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近代军队,是毫无战斗力的。因此,不能依靠义和团来对付洋人。倘若依靠他们,搞不好就会给洋人找到入侵的借口。
其次,就算不谈洋人,义和团也确实给地方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对于这些损失,袁世凯列举了山东各地的相关数据。
’
最后,袁世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措施。在他看来,措施可分为治本和治标两种。所谓的治标,就是大棒加胡萝卜,对义和团予以取缔,从而恢复地方秩序。所谓的治本,则是采纳上面说到的一系列建议,派遣精干官员到山东,颁布规章,教育山东民众懂法守法等,从而达到调和山东民众与洋人的目的。
按照这样的措施,袁世凯对山东的义和团开始了整顿和清理。据说,袁世凯刚到山东任职不久,便接见了一些相约前去拜访他的义和团首领。这些首领见到袁世凯之后,以为他还会像前任巡抚毓贤一样,对义和团运动予以支持。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嘛!袁世凯也确实表现得十分友善,还饶有兴趣地听这些首领们吹嘘他们的武艺如何高强,法术如何无边。这些义和团首领见袁世凯十分友好,就放开了胆子,一直把牛吹到了天上,竟然说自己能刀枪不入。
很快,用餐时间到了,袁世凯便邀请他们一起进餐。在餐桌上,几杯酒下肚之后,这些首领又开始吹嘘起自己的武艺和法术来。于是,袁世凯便趁机让他们当场表演,以助酒兴。袁世凯显得兴致极高,这些首领就无法拒绝了。可是,世界上又哪有什么刀枪不入的法术呢?当这些吹牛的首领们按照袁世凯的吩咐站成一列时,等待他们的是早已荷枪实弹的士兵。
袁世凯的意思是,既然你们吹嘘自己刀枪不入,那现在就来试一下!要知道,这些士兵是袁世凯身边的护卫,一个个都是神枪手。他们要来对付这些只会吹牛的义和团首领,根本不是问题。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首领就这样被袁世凯给处决了。事后,袁世凯向山东全省发布了一个告示,宣布义和团为非法组织;自告示发布之日起,严禁设坛习拳,“倘再目无法纪,恃众抗官,大军一临,玉石俱碎”。
不偏不倚,稳住洋人
尽管袁世凯取缔了义和团,但是山东各地的教案还是时不时地发生。就在袁世凯的任上,就发生了好几起。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山东平阴县的英国牧师失踪案。
一天,袁世凯收到报告,说山东平阴县的一个英国牧师,在从泰安府回到平阴县的路上,无缘无故失踪了。
有着丰富外事经验的袁世凯意识到,这又是一起针对传教士的案件。于是,他沉着冷静地应对,先向总理衙门报告,由后者照会英国大使,表示中方会尽快妥善处理此案。
在稳住英国人之后,袁世凯便着手破案。没过多久,凶犯抓住了。经过审问,原来这是一起抢劫案。犯罪嫌疑人贪图英国牧师的钱财,便行凶作案。
为了向英国人表明中方立场,在公开审理此案时,袁世凯专门邀请了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到济南旁听。在审理过程中,所有的证据都是明明白白的,而且判决十分公正,英国人就算有意见,也无法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了。
正是有了袁世凯的努力,才使得这次教案成为了山东历次教案之中结案最快、中国遭受损失最少的一次。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袁世凯似乎在处理外事时,更加偏向洋人。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要知道,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当时,别说是发生侵犯外国人利益的教案,就算太平无事,列强们都整天想着找个借口入侵中国。袁世凯面临的局势是十分危险的,一旦处理不好,损失的绝对不止是金钱,还会有国土。因此,最重要的便是稳住列强,不给他们可乘之机。在这样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地处理外事。
实际上,就算在这样的局面下,袁世凯也并不是一味地惧怕和偏向洋人。这一点,从190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这一年的1月到3月间,山东高密县的数百民众为了反抗德国人建设的胶济铁路从县境内通过,与德国军队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德国人为保护铁路,竟然调集了三百多人的海军陆战队前来支援。可以说,一旦处理不好,马上就会爆发局部战争。
袁世凯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便调集了大批军队开到高密。虽然调集了军队,但是袁世凯的用意并不是与德军拼个你死我活。很明显,袁世凯是为了让德国人知道,要打的话咱们是不怕的。只有这样,才能灭掉德国人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