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可对各种背景进行详实地介绍分析,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解释、说理、议论和引导作用,将一件事情说深说透,令人感觉到非常可信,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例如许多人对“法轮功”的背景和内幕并不了解,因此对“法轮功”的危害认识不清,甚至产生了其他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只靠一般的新闻消息,很难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法轮功”的报道,则从各个方面通过大量详实的背景材料和证据,深刻揭示了“法轮功”的反动性,使人们对“法轮功”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所起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新闻类主持人节目在策划时如何做到“深”呢?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和途径:
1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连续系列报道,多方位现场“透视”。对社会舆论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沟通政府、群众之间的系统,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类节目的舆论导向作用。
仍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例,对“法轮功”的报道,就采用了系列报道的方式。如“天安门自焚事件”、“抛尸事件”“安装小喇叭事件”等等。
2通过对问题的追踪报道和现场采访,从前后对比形成的反差中揭示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启迪观众的思考和联想。
以《新闻透视》1988年对上海铁路新客站的追踪报道为例,开篇是《希望从这里开始——上海铁路新客站巡礼》,展示了新客站的雄伟气派和文明风采。接着是跟踪报道:《新客站的困惑》(连续3次),及时披露了新客站遭到不同程度摧残的种种现象。通过“希望”与“困惑”、“喜”与“忧”的强烈反差和现场画面鲜明形象对比,提出了深层思索: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需同步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严格的科学管理要紧密配合。新客站要成为上海文明之窗,需要全市人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爱护。
3通过主持人的独立思考和悟性,提出新见解和颇有针对性的富有见地的意见。
水均益就认为:“学校里、生活工作中当然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包括阅历、知识面,但至于究竟如何运用他们到现实问题上来,靠的是悟性,是思维能力……”白岩松也认为:“每一次直播、采访,我都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斟酌,确定能充分体现在主题的提纲,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维中,这样才能在节目中、采访中镇定自如,评述时振振有词。”
主持人的思考、说理、评述是增强新闻杂志型节目深度思维和深邃思想性的重要因素。主持人的议论说理贵在有独到见解,有新意,切忌人云亦云的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要做到这一点,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艰苦磨炼。这可以从两方面做努力:一是深入现场采访,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熟悉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要尽可能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包括典型画面,才能获得发言权;二是注重对新闻事件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提出真知灼见。
(四)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评论”特征
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评论大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即兴的评论。主持人在节目中或现场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等所做的简短议论,以三言两语画龙点睛。该种形式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中的导语和串联词中就经常出现。这种形式的评论字数不多,有的甚至就是一句或几句话,灵活自由,即兴“点拨”,对整个话题起补充、提示、概括、深化的作用,反映出主持人对新闻信息的态度。这种即兴的评论,增强了主持人平等、亲切、灵活的交流意味,塑造了主持人人格化的形象,更好地发挥了评论的功能。
另一种是独立成篇的评论。该种评论往往在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后拿出时间作专门的评论,或辟出专门的栏目专事专议等。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等就采用该种评论方式。主持人的评论少则三五百字,多则上千字,有固定的时间和专门的栏目,以其亲近感、贴近性、个性化等特征达成与受众的交流,显示积极的社会舆论引导效果。
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评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格化、个性化。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评论与报纸等不同,是以主持人的身份进行的。主持人与受众是平等的,内容具有贴近性,又是采用谈话的形式,因此就显示出了个性特征。
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播出过的一档节目讲述了广东珠海一家电子公司的外国女老板以罚跪的方式对待中国员工,除一名青年之外,100多名中国职工几乎全都跪了下来。主持人白岩松在讲述完这一新闻事实后自然地议论说:
“曾经的贫穷不该是我们觉得比别人低人一等的理由。现在的生计和金钱的诱惑,也不应该是我们双腿发软的原因。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腰杆挺直。站直了,别趴下!更不要跪下!”
这简短的议论,异常深刻,体现了主持人的立场态度,其人格化魅力是其他传媒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此外,由于新闻类主持人节目中的评论都是主持人“自己的话”,而又由于不同主持人的学识、经历、专长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不同,也必然形成新闻评论的个性化,体现出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评论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化魅力。
二是对象化。大家围坐在一起,主持人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议论,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朋友也感觉到主持人是在和自己拉家常,主持人做出的议论就好象是说到了心坎里。
新闻类主持人节目评论的对象化是因为“第一,这不是英雄的时代而是平民的时代。这种认识给我们节目操作者带来很多影响,比如平视的理念,节目不能曲高和寡等等。第二,这不是一个喜欢表演的时代,而是喜欢自然的时代。第三,现在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法讲故事。其实,新闻同样是这个道理,在当前资讯化、信息化的时代里,所有资源已被大家占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把大家都关注的事情,用我们的方法表述出来。”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也说:“节目主持人的对象感运用强调具体化,它一般不做‘一对众’的设想,而把交流设想成‘一对一’、‘一对几’。这种心理状态是‘我’与观众谈话的必然要求,他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来适应观众接受心理,有时是和一位真实存在的观众直接呼唤,有时是把收听、收视对象设想成一位熟悉的朋友。”这就形成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评论与其他评论的不同之处。
三是全息化。主持人节目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实现目的的,因此,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传播是全息化的。在新闻类主持人节目中非语言信息常常体现出主持人的评论特征和态度,包括主持人不同的语气语调、体态表情、服装服饰、情境状态等等。如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导弹袭击时,主持人的态度所表达出的意义。
白岩松在《我看电视评论》一文中评价新闻类主持人节目评论特性时认为:“第一,讲事实是评论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只是用事实为评论提供保证。比如说,做一个涉及隐私权的节目,一位女性做人流手术。她进了手术室之后,被医生领着一群实习医生给参观了。她感到很受羞辱,就去法院起诉了。开始时我们对这个医院院长很反感,他怎么能让医院这样做呢。后来,我们采访了很多人,既有被告,也有原告。随着对事实的不断深入了解,最后我们对院长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实他也有他的道理。当我们把大量的事实都能交代给观众的时候,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好的评论。第二,提问是评论的一种表达方式,提问同样是评论节目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说我采访一个做深圳文稿拍卖的人,不用评论,我通过四个提问就可以把评论展现出来:‘请问你这次文稿拍卖,作为组织方是否想从中获利?’他说:‘我不想获利,我要做公益的事情’。我接着问:‘是否你身边组委会都同意你的意见?’他说:‘他们都同意’。我问:‘搞文稿拍卖是否是市场行为?’他说:‘是市场行为’。
我问:‘让组委会做这样一件仿佛圣人的事情,是否跟市场经济有违背的地方?’我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但是这样提问已经构成一种评论。第三,角度是评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南京发生过一件事,国外芭蕾舞团演出,采用的方式是让观众看着给钱。结果演出几场之后,南京观众平均只给芭蕾舞演出投了四块钱。全国大部分媒体都在抨击南京的观众冷落高雅艺术。这个时候,你如果换一个角度,可能就会有另外一些发现,比如说规则本身是你制定的,最后大家执行了这个规则,你凭什么在没有得到最后预期回报的时候去抨击执行规则的人?其次,市场经济中本来就有一个先定价的原则,是你打破了这种原则。再次,这是不是一种炒作?有时换一个角度,就会给评论提出一个新的视角。第四,素材组合也是评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组合,会导致陈述出来的事实给大家不一样的主观感受。比如在《打开国门》中,我们采访了三个人物,一个是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另一个是驻中国的美国商会的美国人,还有一个是龙永图。韦钰讲述她出国的时候,在机场里都快渴死了,但是没有人去喝不到一个马克的咖啡。美国商人讲最初到中国的感受。
龙永图则讲述了唐山大地震后,他向联合国解释我们不需要援助。过了几年,又发生了一个灾难,龙永图告诉他们,中国准备接受援助。这几个人物的组合和对过去不同年代事件的叙述,虽然事隔很久,依然会形成自己的评论。第五,个性化的语言特征。美国过去的一档《夜线》节目,开始的镜头是巴解负责人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美国总统克林顿。节目上来就三句话:‘克林顿想要政绩,阿拉法特想要土地,巴拉克想要和平,他们谁会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呢?今天的《夜线》关注这件事。’语言很独特。第六,态度也是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你在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的态度能够保持平和客观,被批评的一方或者看着你在批评别人的一方,都会心平气和去面对,这样更有助于事情的解决。态度本身是评论很重要的部分。第七,评论在电视中所占的比例。评论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我想当然不是。在电视节目里,是不是每句话都说得要像评论一样?不是。电视评论是一定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而且比例非常重要。有时候评论也许不该占太大的分量,让人觉得你在指手划脚,有时候通过不同事实的组接,再说上几句画龙点睛的话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出新”特征
突出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出新”特色,就是要突出一个“新”字。这是由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要通过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对受众的亲和力、感召力,把那些最新鲜的事实告诉大家,报道群众应知未知欲知的新闻、新人、新事、新动向、新趋势。把握新闻类主持人节目“新”的特色,也是树立节目及主持人个性及威信的最好手段。
新闻类主持人节目要把握“新”除了要传播最新信息外,还要在内容上把握贴近性、针对性,报道群众关心的、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热点新闻;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北京新闻台《时事追踪》节目自1993年3月1日策划开播以来,始终追求一个“新”字,以“新的事实、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新的深度取胜”为宗旨,并把“及时性、重大性、深入性”作为节目的三块基石,始终给人们全新的感觉。
它的选题有四方面内容:社会性很强的报道、突发事件的报道、对国家重大问题的报道、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这些选题鲜明地体现了新闻性专题节目《时事追踪》的宗旨,即以“新闻性”为第一,反映全国在改革中的新动向、新思路、新方法、新问题。
这个节目的第二部分是讲究时效的《新闻热线》,采用听众录音电话加有关部门对听众电话的回答的报道方式。主要内容有:听众向电台提供的新闻线索、社会动向;听众就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众反映遇到的社会问题。《新闻热线》的这些内容同样突出了“出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