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闻类杂志型节目,由几个子栏目构成,编排有序、容量适中、形态多样;主持人在节目中灵活穿插,可述可评,既可以坐镇直播室,又可以游动在新闻现场。不仅增强了节目形态的丰富性,还增强了节目各环节的整体性。尤其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与新闻人物的访谈和串联节目的点评及独立成篇的言论中,主持人都以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有的感受、独具的表达,使其所应具有的融亲和力、权威感、个性化于一体的传播特色更加丰满,从而增强节目的传播吸引力。
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已报道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的《东方之子》为例。作为新闻类杂志型主持人节目,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报道方式,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张光礼在《精神的田园——东方之子访谈录》中评价说:“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袒露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主张,张扬自己的个性”。这种方式灵活、自由,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
《东方之子》中的人物与过去一些通讯、报道中所表现的人物明显不同,从不食人间烟火到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应有尽有。如“周身是刺”的原副总理张爱萍,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爱笑”的体操运动员桑兰,从小就爱锻炼身体的科学家袁隆平,曾被人称为“厉害的老太婆”的科技部长朱丽兰等,表现动人,令人信服;从全智全能的人到人无完人。在采访中也让他们说出一些“不动听”的话,如采访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时他说:“一天下来,好像人是空的,什么都感觉不到了,累到这个程度了,累得不会说话。
”又如,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认为:“这一行真的不容易,太残酷了”。山东泰安检察院检察长公丕汉在办案过程中受到层层阻挠,腹背受敌,他说:“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上展示,取得了似贬实褒的效果;从默默奉献到独立思考,注意发掘人物的独特思想、独特行为。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40年后,于1993年成立了一家由他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生物高科技公司,成为中国学界第一个下海吃螃蟹的人。刘新垣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很超前的,走出了一条科学家直接参与创造成果的经营生产模式,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特色。
新闻杂志型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节目形式。这类节目一般由若干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节目单元组合而成。节目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线贯穿,跌宕有致”。
心理学家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接受程度,因客体的秩序程度而增高。因此要求新闻杂志型主持人节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不仅易于增加受众对节目性质的了解,也是接受美学的客观要求。假如刚议论完孩子的早期教育,又谈城市出租车的现状;刚进行了一个劳动模范的的动人访谈,又谈起了秋季养生保健,这样的结构无论和所设置的栏目多么贴近,也避免不了零乱之感。
例如,获得1995年度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的《今夜望北斗》的内容就体现了很好的关联性。其第一个栏目《二十世纪风云录》谈的是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然后是妇女地位与责任的话题,进而引出“世界妇女大会”,最后是一个抒情栏目《人生随想》。节目虽长达一个半小时,但构思精巧,浑然一体,起承转合,富于韵律美。
从今后的发展看,新闻类杂志型栏目应当充分发挥主持人解释、引导、分析、说理的特殊作用。主持人要注重对事件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因此,从目前来看,由新闻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成熟可信的主持人来主持新闻杂志型节目,是增强新闻性节目整体传播效应的好办法。
(三)专题型新闻主持人节目
专题型新闻性主持人节目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各地此类节目都丰富多彩,大量的以节目主持人主持的形式播出的此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很大。
专题型新闻主持人节目,以其对新闻事实作较详尽而有深度的报道见长。它较为详细、系统地解释、分析,深入完整地反映新闻典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采用主持人主持播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都是典型的专题型新闻主持人节目。专题型新闻主持人节目对当前的新闻热点、群众关心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多方面的采访。访问当事人、见证人、群众、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为受众提供客观、系统、全面、权威的信息,深受广大听受众的欢迎,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这类节目因容量不同,有大、中、小之别(《新闻调查》为大型、《焦点访谈》为中型、北京的《元元说话》为小型),但是深入的调查采访及到位的分析评议,是这类节目的共同特点。
目前,我们的专题型新闻主持人节目往往围绕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做深入的报道,节目形态多种多样,有深入的采访报道、有演播室专访、有主持人穿插其中的解释、分析和评论。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或亲自深入社会调查采访,直接进行报道,或者在主持播出时,对记者采集的报道提供必要的背景、做出简要的分析和画龙点睛的评议。由于选题得当、内容深刻,加上采用主持人形式的专题报道,使传播者的意图更为鲜明,使信息的组织及分析更加有序,使传播突出了“引导”中的服务性、“交流”中的针对性,因而也更富有感染力,受众收听、收视此类节目容易产生共鸣,引起强烈的反响,从而加强了新闻节目引导、沟通、监督的功能。专题型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以他们深入细致而又精采出色的采访,融传媒意图、受众视角、个性特色于一体的访谈,既鞭辟入里又通俗易懂的评议,赢得受众格外的青睐。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勇往直前的敬业精神和令人感佩的新闻业务能力,无疑成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独具的魅力,从而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听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安排“述”和“评”的比例。现在有些专题型新闻主持人节目,在“述”和“评”上不注意控制。10分钟的节目,经常是事实叙述了9分钟,才在最后简单地议论一下。该类节目当然是以事实说话,但策划该类节目的的目的决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主持人的议论传达给受众一种信息,该类节目的社会效益关键在“论”上。
三、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特征
要想成功地进行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策划,就需要详细地了解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特征,在了解特征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寻求突破。
新类主持人节目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个性”特征
突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个性特色,就是要求该类节目的主持人要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者经验和素质。即要具备很强的主持能力,又要具有鲜明记者化特色。这种全能能力的融合所展现出的具有生命力的节目形象——充满魅力的个性,应该是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最明显特征,也应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所谓记者化,就是说主持人具有鲜明的记者特征。由于我国过去新闻节目采用的是编播分离的运作方式,因此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播音和采编方面的非常著名的专家。可是当新闻类主持人节目出现后,当需要几方综合能力都具备的专家时,明显出现了“人才不继”现象,高素质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就显得太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记者或一些具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主持人成为新闻类主持人最佳人选。他们新闻嗅觉灵敏,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善于现场提问采访,能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他们掌握娴熟的采编技能,能迅即写出好新闻,乃至独家新闻;他们观察分析能力强,评论到点,可以增加新闻的思想内涵。从传播效果看,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具有权威性和个性魅力,受众容易接受和信任他们。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负责人认为:“主持人如果离开编辑、记者这两根拐杖,是很难把节目主持起来的。因为他们对于如何与采访对象交流,怎样调节现场气氛没有实际感受,因此说起话来就到不了位,就显得不真实,自然也就影响收视效果。”因此,他们对《东方时空》进行总体设计的时候,就推出了与记者合为一体的主持人。从收看的实际效果来看确实不错。这些记者编辑型的主持人提问有质量,与采访对象交流真实自然,对事物有独到见解,虽然早期的这一批记者型主持人现在大多都转到《焦点访谈》、《新闻报道》等栏目中,但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所谓个性化,是指新闻类主持人,尤其是板块杂志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要与他主持的栏目风格相一致。板块杂志型节目由若干不同内容、风格的栏目组成,要求每个相对固定的栏目主持人有与之相适应的个性风格,这样也利于树立节目或栏目的权威性。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成功,与他们选择了具有不同个性的节目主持人不无关系。如当初《东方之子》栏目的主持人近乎学者型,《金曲榜》的主持人则近于青春型,《生活空间》的主持人是成熟的职业妇女形象,而《焦点时刻》的主持人则更多的是记者型的。多种风格的主持人与栏目内容、风格和谐一致,交相辉映,大大增强了《东方时空》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二)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忧患意识”特征
忧患意识是节目表现出的爱国心、民族情,是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注,对广大百姓的尊重、理解、支持和鼓励。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要有一颗赤子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怕困难、不畏风险,要敢于直面人生、揭露社会弊端。《焦点访谈》主持人关海鹰曾说过:“《焦点访谈》的同仁们劳神费心吃苦流汗,甚至有时在冒着危险做问题报道,绝非是要与谁过不去,也不只是要所谓的轰动效应,其中还蕴含着人间正义、记者良心、新闻道德、社会责任。”
从《焦点访谈》的所有选题和内容来看,的确是这样。“忧患意识”的特征非常明显,主持人们始终关注现实生活,紧贴人民群众。如物价问题、假冒伪劣问题、反腐倡廉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农民问题、高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住房、医疗、交通等国计民生的大事,充分显示了主持人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热爱与关怀,以及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以方宏进主持的《希望的基石》为例,节目是要唤起人们对希望工程的关注,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募捐。正好那时有一批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到北京,主持人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特殊的采访方式,把繁华的京城、丰富的物质享受与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生活,进行了强烈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大家在过好日子的同时,能不能拿出一点点钱来支持教育?这样的报道方式虽然有些刺激,有些人看了会产生反感、会不舒服,但主持人却坦言:“宁愿让他们不舒服。”
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了主持人以深刻犀利的评述去影响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
(三)新闻类主持人节目“深度报道”特征
新闻类主持人节目有别于过去的新闻节目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应该是节目的深度报道和深刻思维。
“深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思维能力,如:对报道的事实是否具有独到见解,能否从新闻报道中开掘那些尚未开掘的思路,解决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道出新闻的价值、意义,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揭示出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像《焦点访谈》中的《时刻呼唤焦裕禄》、《抢救英雄儿女》、《远亲不如近邻》、《历史不能游戏》、《希望的基石》等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甚至这些标题本身就是画龙点睛的深刻见解。在《和平使沙漠变绿洲》节目中,主持人水均益非常敏锐地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对“和平”一词发音非常相似中进行了精当的点评:
“在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里边,‘和平’这个词发音非常相似,这也许可以说明犹太和阿拉伯这两个民族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个,这就是——和平。因为这两个生活在沙漠里的民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预言,这个预言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留给他们的预言,这就是:战争能够使绿洲变成沙漠,而和平将使沙漠变成绿洲。”
一语破的,言简意赅,深刻揭示了节目的主旨,堪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