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的顺序应力求符合被调查者的思维逻辑习惯,即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广泛到具体。以简单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开头,有如打球的“热身赛”,可让答卷者熟悉一下答卷步骤,产生对问卷的兴趣,进入较好的“答卷状态”。1982年,北京受众调查的问卷设计者当时考虑到听广播、看电视的人比较多,所以把调查广播电视的问题摆在前面。当时有人提出应把报纸放在前面,但试验结果表明效果不好。因为有的人不读报,你一上来就问他读报情况,便产生心理上的距离,而先问广播电视里他感兴趣的问题,就容易接受调查。
通常都把较敏感的问题,如有关个人隐私,或政治态度问题放在最后。答到这时答卷者大都会对问卷产生了认同感,比较愿意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有人仍不愿回答这些问题,他也已经完成问题的大部分了。
问卷里同一范围或内容的题目应摆在一块,各段之间过渡必须清楚有逻辑性。如1987年,全国电视受众调查就设计了一个反映受众与电视基本关系的三层框架,并按这个框架来提问题。
基本情况层次(第2—7题)
↓
行动反应层次(第8—13题)
↓
心理感受层次(第14—18题)
这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各成一体又相互紧密联系,整体安排过渡自然,符合逻辑,有利于答卷者回答问题。相反,安排不当的问题顺序会影响答案的准确性,增加拒答或伪答率。例如:某问卷在询问一些有关答卷者对社会腐败现象的看法后,再问下列问题:
“您认为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哪个?”
——环境污染。——通货膨胀。
——腐败现象。——战争威胁。
这就有可能引起偏见,使更多的人选择“腐败现象”这个答案。如把这个问题放在讨论腐败现象问题之前,答案的选择就有可能不同。
不少研究者认为,对同一内容的问题,如有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问题,则应该把开放性问题放在封闭性问题之前。因为封闭性问题提供了一些现成答案供选择,如摆在开放性问题之前,有可能会影响答卷者的回答。
2问卷介绍
设计问卷时,还必须精细准备一份简短而有说服力的前言介绍,告诉答卷者此项调查组织者的目的以及此调查的必要性和价值,设法打消答卷者对填写问卷的反感和顾虑。在电话采访时,最好先告诉被采取者采访所需的大致时间。邮寄问卷也同样要强调答卷所费时间的简短。
此外,前言介绍还必须对答卷步骤和要求做些简要说明。1987年全国电视受众调查问卷的前言介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表 电视观众调查问卷前言的分析表
说明调查的组织者、目的重要性及价值亲爱的观众:
您好!我们是全国电视观众联合调查组。为了研究广大群众对电视的看法,以及观众收看电视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您的回答对电视理论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设法打消答卷者对花时间填表的抵触情绪及时填表格的忧虑。注意所用语气。用商量征询、请教口吻,不用命令审讯的语气答卷技术说明(略)再次强调此项调查的重要性问卷看来很复杂、很长,其实每个问题都不难回答,您只要花上半个小时,就能填好。问卷中的每个答案都不存在对或错的问题。我们只想知道您的想法,请尽力回答每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与您想法完全一致的答案,请选择比较合您意的答案告诉我们。
…………
…………
这次调查的部分结果,我们将在报刊电视中公布。谢谢您的支持。
3问题设计
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1)问题要清楚、简短、明了。问题必须清楚,能毫不含糊地把调查人员的目的传递给答卷者,又能准确无误地把答卷者的回答反馈给调查员。每个问题必须能让答卷者正确理解,切不可用含糊不清、笼统抽象的问题。
1982年,北京受众调查曾设计过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读哪种体裁的新闻”?
①消息 ②通讯 ③评论……
这种问题使答卷者很为难,因为任何读者读报都不是单一地读某种新闻体裁,而是吸引他的就读,不吸引他的就不读。美国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之一的罗伯公司曾连续十几年为电视公司进行全国性受众调查。每次调查都要问一个问题:“您通常是从哪里得到世上新发生事件的消息的,是从报纸、电台、电视、聊天,还是别处?”而结果电视总是被列于首位。但其他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果把问题再说清楚一些,如把新闻细分为当地新闻、本州新闻、本国新闻和国际新闻时,得到的答案就大不相同。问题就是罗伯公司把新闻这一复杂概念过于笼统抽象化了。
有时为了使问题精确,避免含糊不清,有的问卷设计者常把问题写得又长又复杂。但答卷者时间有限,是不可能花长时间读复杂的问题的,所以问题既要精确无误,不引起误会,又要简短明了。
(2)问题要配有完整的答题说明。答题说明随调查使用方式不同而要求不一样。如邮寄问卷通常需要有特别详细的说明,因为答卷者无法就题目不清楚之处提问。
答题说明必须清楚地告诉答卷者其答案是必须打勾,画圈还是编号,是只选一个答案,还是可以选数个答案等等。
1987年全国电视受众调查对答卷要求做了详细说明:
填表基本采用打勾(“√”)的办法。符合您的情况或者您同意某个答案,就在答案前边的()格子里打勾。除了注明只“选一项打勾”的题,只能打一个勾外,其他题您可以随意打勾,没有限制。
答题说明必须在试验中检验,看看答卷者能否掌握要求。
(3)牢记调查目的。问卷只能包括与所要调查的内容直接有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目的无关的问题,即使再有意思,也得舍掉。此外,还要注意避免提会令人难堪的问题,除非不得已。
(4)不要提双重性问题。双重性问题实际上是一道题问两个内容,而可能使一些答卷者无所适从,难以作答。例如:对“您是否觉得应该增加新闻节目,并减少娱乐节目?”这个问题,那些同意增加新闻节目,但不同意削减娱乐节目的答卷者,就可能无法回答。
(5)避免带倾向性的措词。研究人员发现,任何问题只要包括进特定人物就会带有倾向性。例如有个问题是“某著名演员说,演员不一定非出国不可,在国内也可出成就。您对这个问题看法如何?”那些崇拜这一演员的影迷,可能会选择与他看法一样的答案。而对他有意见的人,则可能因此而做出否定的回答。这一切可能与对不提及这一演员名字的问题的回答不一样。
(6)避免诱导性问题。诱导性问题往往对答案的选择做了某种暗示。如:“您是否和大部分受众一样,每天都收看体育新闻”的问题就暗示答卷者应该选择肯定回答以免显得与众不同。
又如:“您还继续收听《每周一歌》这个节目吗?”暗示答卷者,他已被认为曾收听过这个节目,而必须选择肯定的答案。
(7)尽量提供各种可能的答案。比如,对报纸的看法有可信,基本可信,不大可信和不可信四种态度。但还得有“说不准”或“不知道”这样的答案。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经常读报,还有的人年龄小,对报纸很难作出判断。也还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明确表态,设有这些答案便于各类人回答。
(8)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统计的要求。为了便于电脑最后统计数据,美国一些著名的调查机构大都把答案编码,要求答卷者直接把号码填入空格。即使是打勾题,也已在供打勾的方格边都标上号。登录人员只须将打了勾的方格边的号码登录就行了。
4问题的类型
调查问卷通常有两种基本类型的问题: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
(1)开放式问题。只提出问题,让答卷者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写出自己的答案。如:“您主要读哪几家报纸? (请自填)”就是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给答案者回答问题的自由,使其能详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问题也使调查人员得以顺藤摸瓜,继续深问,引导回答者更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如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调查人员可继续发问, “您能否详细谈谈你为何爱读这些报纸?”这种灵活性使调查人员能收集到更多、更深刻的有关答卷者的思想态度,以及做此回答的真正动机等方面的材料。
由于其范围广,灵活性大,开放式问题在大型调查的试测中特别有用。调查人员可能事先不知道被调查者的回答范围,利用开放性问题,便可征集到各种各样的答案。最后调查人员可将最常见或最有代表性的答案选出归入封闭式的选择题中去,组成供选择的答案。这样就可避免遗漏一些重要的答案,增加调查的准确性。
开放式问题的最大缺点是不好统计,收集分析数据要花费大量时间。另外,有时调查人员过分的引导、探询也可能造成一些偏差。如出现前面所讲的诱导性问题。有时把回答者“逼急”了,他也可能做出口是心非的回答。
(2)封闭式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已由问卷设计者规定好了答案,要求答卷者从中做出选择。这种问题较常用,因为其答案较容易统计分析,特别是用电脑计算数据时特别合适,对答案编码后可直接送入电脑中进行数据处理。
最简单的封闭式问题就是两分法问题,即答案通常是“同意——不同意”,“是——否之类。如对“新闻必须具有评论性”
①同意;②不同意;③说不准。
这种问题无法分别不同程度的态度,但其结果最容易统计处理。较多见的封闭式问题是多项选择题。问题正面提供若干个答案,供答卷者选择。例如:“您对目前的报纸看法如何? (择1)”:①可信;②基本可信;③不大可信;④不可信;⑤说不准。
多项选择一方面必须包括进所有可能的答案,详尽无缺,各得其所,不能有遗漏。如上例就包括进“说不准”这一项目,供一部分可能的答卷者回答。另一方面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又必须互相排斥,互不相容。请看下列问题:
“您的职业是什么?”:①工人;②农民;③军人;④学生;⑤教师;⑥科技人员;⑦机关干部;⑧文教、卫生、体育、艺术人员;⑨待业人员……。
很明显,如答卷者是教师,他就不知要选第5项,还是第8项,还是两个都选。
综上所述,可见开放式问题灵活性大,使答卷者有可能按他们的真实情况回答问题。然而,在定量分析时,研究人员却难以将答案进行组织分类,进行统计处理。相反对封闭式问题就比较容易通过编码进行量化处理。但是由于这种问题限制性大,有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选择答案,难以了解到答案者真正的想法。因此,许多问卷都把两种形式的问题包括进去,取长补短。
(四)收集资料
最常见的收集资料的方式有三种:一、面访;二、邮寄问卷;三、电话采访。
1面访
面访就是访员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它可以用两种形式进行。一是结构采访:访员严格按照预定的问题内容及顺序进行采访。访员没有什么自我决定的余地。另一种是非结构性采访。实施这种采访的问卷,一般问题较广泛,访员可自行决定要问那些问题,以获得所需资料。结构采访收集的资料较易统计分析,但范围较窄。而非结构采访收集的资料范围较广,深度较深,但不易统计,而且对访员的要求较高。所以实地调查一般采用结构采访。
面访有下列一些优点:方式灵活,访员较容易控制采访过程。如他可借助手势、表格、图片等进行提问,也可验明被采访者是否是所定对象。不会出现邮寄问卷时由别人代答的现象;也不会发生电话采访时,对象中途挂断电话中止采访的现象。这种方式的最大不足,就是费用高,需要培训大量采访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