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见了高宗,高宗也没有拐弯抹角,直奔主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后既然没有生儿子,就是对列祖列宗的不孝,不应再待在皇后的位置上。现在武昭仪生了儿子,母以子贵,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众卿意下如何?”他把目光投向长孙无忌,希望长孙无忌表个态,但长孙无忌没有说话,褚遂良却开口说了:“皇后出身名门世家,乃先皇为陛下所娶。先皇在世时,皇后服侍先皇,事无巨细,并无半点违礼不周到的地方。先皇临终时,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朕佳儿佳妇,今将付卿。’陛下亲自在场,听到了先皇那番话,言犹在耳,如今皇后并无过失,废黜她恐有不妥。臣今不敢曲从,否则,有违先皇之命。”
很明显,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很充分。首先,皇后必须出身于名门世族,这是魏晋以来的惯例。世家大族政治背景显赫,根深蒂固,这有利于朝政稳定,高祖皇帝是这样做的,太宗皇帝也是这样做的。
其次,百善孝为先。按照孝道,儿子是不能违反父亲的心愿的,王皇后是“先朝所娶”,即是先皇为陛下娶的这个媳妇。娶媳妇的目的是侍奉父母,接续祖先。而先皇在世时,王皇后尽到了儿媳的责任,没有半点过失,先皇很满意,临终前还称“佳妇”。皇上不是一直以孝顺被天下人称道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违背先皇的遗诏,废王立武呢?
其三,皇后没犯什么过失,行为举止足以母仪天下。无论是小公主死亡事件,还是厌胜事件,都是没有证据的事。皇上此前已作出了处理,无论是禁止魏国夫人柳氏进宫,还是把皇后的舅舅柳奭贬到地方,都没有把矛头指向皇后。这一切都说明皇后与此事无关,没有过错,不该被废黜。
一句话,有了这三点,陛下要废掉皇后,这样的事简直是闻所未闻。
褚遂良的话无可辩驳,高宗一时也想不出对策,君臣不欢而散。
第一回合,拥王派赢了。不过,武则天不甘心,她要想做的事非要做到不可。既然摊牌了,她只有成功一条路可选,不成功就意味着死亡。一旦自己失势,将死无葬身之地。她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屡败屡战。
第二天,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继续商量这件事,希望宰相们让步,给他点面子。李勣早已料到此事,干脆托病不上朝,成了不折不扣的“大隐隐于朝”。
还是昨天那帮子人,君臣见面又是重弹老调,皇帝发话要立武则天,褚遂良代表几人出头说不行,而且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底线:就算陛下废后之意已决,跟皇后没有共同语言,日子过不下去了,我们也尊重陛下的感情。但是,天下名门闺秀多的是,我们请陛下在这些名门闺秀中选择优秀者立为皇后,何必一定要选择武氏呢?
这还不算,褚遂良还要清算历史旧账:武氏是先帝的才人,做了先帝十二年的小老婆,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你立她为昭仪已经超越了人伦的底线,现在还要立她为皇后,是不是想千秋万代之后,还让后人对此指点评说呀?
褚遂良心里非常明白,自己抖出这番话,等于揭了高宗的伤疤,掀掉了高宗和武则天的遮羞布,高宗脸上肯定不好看,以后君臣之间也难相处了。他决定孤注一掷,索性发起飙来,将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摘下乌纱帽,拼命磕头,前额都磕出了血,声称:“陛下若不听微臣的话,就请陛下让微臣回家种地去吧!”
唐高宗气得几乎吐血,赶紧命左右:“来人!把褚遂良给朕拖下去!”
按理说,拖下去,君臣不欢而散也就完了,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出女人的声音:“何不扑杀此獠!”意思是为啥不把这老蛮子给我打死!那声音很大,很愤怒,简直就是石破天惊,把周围的人都吓傻了。这话是谁说的呢?武则天。
这下就捅了蚂蜂窝,皇上还没怎么着呢,你一个后宫的昭仪来撒什么野。你以为这是后宫呀,这是朝堂,是皇帝与大臣讨论朝政的地方,就算是皇后,若非碰到重大场合,也是不能随便来这个地方的。你一个昭仪,连妃子都不是,有什么资格来此偷听朝廷大事,偷听不说,你居然还敢喊“扑杀此獠”,皇帝都没有发话,你来代替皇帝发号施令,置众大臣于何地,置皇上于何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当皇后。高宗当时非常尴尬,而更不能容忍下去的是那个褚遂良,挣脱侍卫的手就要冲上去打武则天,侍卫和其他人赶紧上前拦住,场面一发不可收拾。还是长孙无忌比较老到,赶紧跪下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这才把褚遂良保了下来。君臣双方都很不爽,又一次不欢而散。
很快,武则天和顾命大臣褚遂良在殿廷上差点打起来的消息不胫而走,朝野上下都知道了。高宗原本想在小范围内把废立皇后的事解决掉,现在看来不可能了。无论是高宗还是武则天都明白,一场风暴马上就要来临了。
第二天,宰相韩瑗公然上表,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并且上纲上线说,如果立武昭仪做皇后,大唐帝国的国柞将不保。随后,另一位宰相来济也上书反对,倒武派发起了轮番攻势。
很明显,倒武派主要是几个宰相,他们大多是关陇贵族出身,从太宗朝开始就活跃于政治舞台,是元老重臣,如今身居相位执掌朝政,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之所以要反对废王立武,一是因为门第观念作怪,他们都出身于世家大族,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后几乎都是出身于世家大族,这已是历史惯例,应该成为法统。二是唐太宗在他们面前是一座山,他们对于唐太宗的政治路线非常忠诚,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事实上,永徽年间的政治路线总体和太宗朝保持了一致。王皇后既然是唐太宗给李治娶的媳妇,又是太宗临终时说的“佳儿佳妇”,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伦理孝道上,都应尊重唐太宗的遗嘱。三是出于私心,他们都是宰相,位极人臣,是既得利益者,对于他们而言,保持现状就是最好的政治局面。后宫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后宫之主易人,势必波及朝廷政局。
而挺武派与此恰恰相反,他们大多出身寒门,有资历,也有才华,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一个个把持高位,自己辛辛苦苦替他们做嫁衣裳,还得不到好脸色看,被贬往这贬往那的。他们心里很清楚,只要这些世家大族身居高位把持朝政,他们就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废王立武的问题上,他们支持的力度最大,生死都是站在同一个战壕。
因此,这场皇后废立之争,与其说是王皇后与武则天之争、君臣权力之争,不如说是世族与庶族之争。它意味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世族与庶族矛盾的总爆发,鹿死谁手,在此一搏。
职场圣经语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彼此盘根错节。武则天想当皇后,由后妃之争引发了君臣之争。皇帝虽然是老板,但大唐帝国是一个集团公司,很多事情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要不然大家都撂挑子,这个公司还怎么运转?这一点也许武则天起先并没有意识到,她若意识到这一点,给她十个胆子,她也不会去争皇后这个位子。现在她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没有任何退路,兵法上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她必须奋勇向前,好在她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8.争取重要人物中立就是胜利
对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来说,现在最要紧的是稳住阵脚,审时度势,弄清双方的底牌。关键时刻,高宗展现出了作为一个英明皇帝的睿智。他仔细地梳理着朝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宰相集团,宰相集团真的是铁板一块吗?褚遂良、来济、韩瑗旗帜鲜明,那是倒武派的急先锋,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说话,但傻子都看得出两人的立场。至于那个侍中崔敦礼,已经老气横秋,行将就木,哪边都帮不上忙,可以忽略不计。对啦,李勣呢,他可是三朝元老、军界元勋,为大唐王朝的开基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先皇倚重的万里长城。他始终称病没有露面,他是什么态度呢?
想到这一点,高宗决定试探一下他的态度,他决定单独召见李勣。
李勣来了,一番寒暄过后,高宗试探性地问道:“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褚遂良是先皇批定的顾命大臣,动不动就拿先皇说事儿,这事儿是不是就要到此为止了呢?”唐高宗虽说是以征询的语气说话,可眼睛却一直充满希望地看着李勣。
李勣是何等聪明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测人事,高宗这点儿鬼把戏还瞒得过他的眼睛。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去问外人呢!”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有回答,可实际上已经明确表态:我李勣不参与此事,立谁不立谁,是陛下自己的事儿,我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