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300000070

第70章 馎饦·脱脱麻食·圪饦儿(2)

从目前“汤饼”和“馎饦”释义看,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把面食本身和吃法混淆了,事实上是两回儿事情。“汤饼”、“馎饦”是就其形制上说的,本身并不表明如何吃——带汤与否。释为汤面,是就其吃法上说的。如今天的“面条”、“面片”,就形制说的,至于调吃、拌菜吃、浇臊子吃、带汤吃,以及炒、蒸、焖、烩等,是吃法或做法上的不同,与面条的形制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吃了面”,传达的信息就不是米饭或者别的什么,“吃了汤面”,也就意味着不是捞面、炒面、蒸面等。因此,早期“汤饼”、“馎饦”是面食的名称,与有无汤没有关系。

由于对“馎饦”、“汤饼”形制认识上的问题,按照现有的释义“汤面、面片或面条”来理解上引敦煌文献S.3905中的“馎饦空中乱撒”和P.2032中的“煎馎饦”时就不奏效了。黄正建先生(1991)说,“煎馎饦”不知何物,待考。高启安先生(1999)也因不好用面片解释,故作了“可能还包括某种饼,即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饼”的推测,也有将S.3905中的“馎饦”改录为“蒸饼”,以就于上下文语义的贯通。其实从上面形制考证结果来看,“撒”、“煎”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以今“圪饦儿”之类去理解就容易了(详下文),也可以用“枚”去计算了。

古代文献所提供的信息是考释“馎饦”形制最基本的依据,不过我们也可以利用作为古代语言活化石的现代方言资料。因为古代文献的许多词语至今还在方言口语中保存着,它们的保存能给我们认识问题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增加另外一些例证。

在今天北方地区饮食中,把搓成卷状或半卷状而煮食的面食北京话叫作“猫耳朵”,西北地区有的地方叫“麻食”(西安、黄陵、运城)、“麻食子”(兰州、宁夏同心、固原、乌鲁木齐、敦煌)、“马食子”(宁夏中卫)、“麻绳儿”(西宁),“批耳子”(敦煌),还有的地方称作“圪饦儿”(陕北绥德、米脂、子洲、佳县、横山、榆林、吴堡、延安、山西山阴、朔县、大同)、“饽秃儿”(山西北部一些地方,如浑源)、“圪垛儿”(太原)、“圪陀儿”(包头)、“圪团儿”(呼和浩特)、“圪垛垛”(平遥)、“圪脱”(山西柳林、离石、兴县)、“苛秃儿”(陕北清涧、延川、子长)。带“-饦(垛)”的地理分布是晋语区域,因此这一词可以说是晋语词汇中的一个特征词,与叫“麻食”的中原官话区域明显地区别开来。西北地区虽然有两个类型的叫法,但是制作方法相同,根据用力的大小不同,形制上或圆形的小卷,或瓦筒状。如乌鲁木齐:“将面和好,擀成薄片,切成小丁,然后用拇指将小丁一一捻搓成小卷儿。”(周磊1995)在晋语区域的陕北.吃“圪饦儿”以荞麦面为上,白面其次,食时佐以羊肉臊子为最佳。羊肉圪饦是上等饮食,故本地谚曰“荞麦圪饦羊腥汤”。男女青年相爱相配亦用此来表达,有两句经典的信天游:“荞麦圪饦儿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前一句以陕北饮食中最佳配合的“圪饦儿”与“羊肉”为起兴,以此衬托后一句相爱的男女青年要死要活也不能分离。反过来看,后一句的不能分离,也关照了前一句二者的绝佳搭配。

古代的“馎饦”与今天的北方面食的“圪饦儿”、“饽饦儿”有无联系呢?唐宋到现代这其间的文献中有没有反映呢?在此需要作些交代。民以食为天,饮食人人离不开,天天少不得,故谚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正因如此,饮食文化在发展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继承性,某一饮食被某一地域的人所喜欢,便会世代传承下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形制上会有所变化,加工制作上进一步精细化,叫法上甚至也会有可能改变,但发展变化并不会使其本身总体特征改变,特别是日常性的饮食更是如此。就本文的话题来说,从唐宋的“馎饦”到今天的“圪饦儿”,在时间跨度上似乎太大了,但这期间的元明文献有体现。在元朝有一种面食称为“脱脱(秃秃)”,又称为“麻食”。元人忽思慧所撰写的《饮膳正要》中有“秃秃麻食”一条面食记载。元末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书《老乞大》里也有记载:“头一道团撺汤,第二道鲜鱼汤,第三道鸡汤,第四道五软三下锅,第五道干安酒,第六道灌肺、蒸饼、脱脱麻食,第七道粉汤、馒头打散。”明初另外一部朝鲜人学习汉语会话书《朴通事》将“麻食”写作“么思”:“熬些稀粥,你将那白面来,捏些扁食,撇些秃秃么思。”《朴通事》注云:“急呼则用‘思’字,慢言之则用‘食’字。”这里都把“脱脱(秃秃)”与“麻食”放在一起称说的。据刘勋宁先生(1996)考证,“脱脱(秃秃)麻食(么思)”为同一食物的并列称呼,就现代饮食来看,这一称呼可谓陕西北部的“苛饦儿”与南部西安“麻食”在地理位置上的南北结合,“把陕西—南—北的名称拼到一起,正好是《朴通事》的‘秃秃麻食’。”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同一意思的两个词,在有的语境下常常同时出现。人们常常能听到某一方言区的人讲不太熟练的普通话时,同一个词的意思,一半说的是方言,一半说的是普通话,如陕北人说“现在”,经常说出“尔个现在”,“尔个”就是普通话的“现在”。又如,元杂剧《生金阁》第3折:“我如今可酾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兀兀秃秃”即“不冷不热”。此例训诂学中所谓同义连文,就释义方式来说,郭芹纳师(2002)所谓的“文中自注”。刘勋宁先生(1996)说,“麻食”在青海西宁的汉族当中叫“麻绳儿”,“最有意思的是青海西宁的回族不叫‘麻绳儿’,而叫‘耳朵’,这就和北京的‘猫耳朵’连起来了。”汉回话合起来说的“麻绳儿耳朵”,不正如元代文献中“脱脱麻食”?

从读音上看,现代北方的“圪怃儿”、“饽饦儿”与唐宋时期的“馎饦”也相同。山西北部浑源话的“饽秃儿”是特别有说服力的活材料,可以说它是“馎饦”读音的直接继承,二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浑源话“饽秃儿”的“饽”读音与《广韵》“馎”的“补各切”(郭锡良拟音为pak),读音一致(浑源话的古代入声韵尾今皆读喉塞音[-(])。陕北绥德话的“圪饦儿”与敦煌文献中“羹饦”的读音相承。绥德话古代梗、曾、臻三摄与见系相拼合的字,鼻音韵尾消失,元音进一步弱化后,“羹”的读音与“圪”的读音也就相同了。

“荞麦圪饦儿羊腥汤”为今天一些地方饮食的最佳搭配。古代文献也有把“馎饦”、“汤饼”与羊肉调配在一起吃的习惯。这一习惯不应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着必然的联系,今人的习惯是古人习惯的继承,古今人们同样的喜好没有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宋代苏辙《栾城集后集》卷4《逊往泉城获麦》诗:“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按,羊羹就是有羊肉的羹。本例“火入腹”,就是趁热吃在肚子里,因为羊肉或羊肉汤凉了不好吃。也许因为好吃而描述为“火入腹”。宋代晁说之《嵩山文集》卷9《谢蕴文荠菜馄饨》:“王孙旧肥拧,汤饼亦多惭。”“羜”是肥羔羊。宋张邦基《墨荘漫录》卷4:“范忠宣公尧夫谪居永州,以书寄人云,此中羊面无异北方,每日闭门飱馎饦,不知身之在远也。”宋陆游《剑南诗稿》卷27《闲居对食书娩》诗:“满脾蜜熟餦鳇美,下栈羊肥馎饦香。”又,卷54《村居》诗:“粗缯裁制檐榆燠(火为日),肥拧烹调馎饦香。”古今都具有圆状特征的面食,又都喜欢与羊肉一起吃,说明“汤饼”、“馎饦”与“圪饦儿”应该是同一面食。相同的饮食习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圪饦儿”与“馎饦”的关系。因此,可以推断从“汤饼”到“馎饦”,再到“圪饦儿”,三者是一脉相承的面食。如果说古今有变化的话,可能是加工进一步的精细化,但本质不会变。

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北人食面名馎饦(音博托)。”高启安先生(1999)据此推测“馎饦”可能是一个外来语词。仅仅据这一条材料还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朱翌是舒州人(今安徽),南渡后官中书舍人。那么,他在这里说的“北人”是北方的汉人,还是其他民族,没有交代,所以依此来推测“馎饦”谓外来词,困难大一些。但是从“馎饦”的用字及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一推测有道理的,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馎饦”唐代又写作“不托”。按理说,唐代距离南北朝的时间还是很近的,如果“馎饦”是每个字都表意的话,为什么放着现有的“馎饦”不用,而是用不表意的“不托”呢?推究原因,只能说明“不托”与“俘琵”的性质一致,都是每个字不表意的。大概出于这样的考虑,《唐五代语言词典》(37页)把“不托”作为正目。“饦”、“馎饦”作为附属而列举,即把这一词作为一个据音用字的问题来看待。如果单从文献出现的时代早晚来看,“馎饦”的出现早于“不托”,“馎饦”应该作为正目。不过作为据音用字的词,无所谓谁主、谁次。《辞源》“皆取不托之音而加食旁”,也是作据音用字对待的。我们同意外来词这一看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馎饦”的叫法可能不是汉语固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馎饦”这一面食也来自外来民族。因为“馎饦”面食的前身是“汤饼”,对“汤饼”源于汉语的看法几乎谁也没有什么异议。

就上引古代例子来看,不管是敦煌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馎饦”在用字上都有相同的表现,即用字不固定,特别是“馎”字,写法极多,据音用字现象甚明。除了“馎饦”,还有“□”、“饽饦”、“勃饦”、“不托”、“饦”、“饆饦”、“□饦”、“没饦”、“羹饦”、“羹饦”等。有据音用字特点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有两类:一为联绵词,一为音译外来词。联绵词的来历,目前还搞不清楚,但是本质上说,与音译外来词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每一个字是不表意的音节。“馎”在古代字、韵书的释义,皆为“馎,馎饦也”,“饦,馎饦也”,如《玉篇》、《广韵》、《集韵》等,说明“馎”、“饽”单独使用时不表示意义。联绵词一般在用字上形体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读音上也有双声、叠韵之说,虽然“馎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从上所见,作“不托”、“勃讬”、“没饦”等,字形上显然没有什么联系,所以“馎饦”可以看作是—个外来词。

“馎”、“饽”、“饦”,《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均不收录。但是今本西汉扬雄《方言》中有“饼谓之饦”之语,这似乎说汉代就有“饦”的出现。但是据清钱绎《方言笺疏》考,“窃谓《方言》‘饼谓之饦“饦’字,即‘饨’之伪。《注》音‘乇’,乃‘屯’之伪。宋本作‘讬’者,又后人以正之既说作‘饦’,遂改‘屯’为‘讬’。”钱绎的分析说明,《方言》中的“饦”是不存在的。前后时代文献中都没有“饦”的见到,惟独在《方言》中存在,有着明显的偶然性,因此这条材料是不可靠的。“馎”在南北朝以前文献亦未见到。由此来看。“馎饦”在汉魏时代还未出现。

以上就“馎饦”一词本身作的分析,下面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来考察。“馎饦”所见最早文献时代是魏晋南北朝,即一个外来文化传播显著和外来民族入主中原地区时代。这一时期佛教传人并盛行,受其影响,佛教当中的大量词语直接涌人汉语词汇中,并且使汉语加快了词汇双音化的进程。这点与本文的问题无关,下文不论。这一时期也是中原地区周围其他民族入主中原大地时代。自晋王朝灭亡后,北方地区从十六国到北朝,为匈奴、鲜卑等民族统治,这些统治者所使用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是必然的事情。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当时的汉语是:“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鲁国尧先生(2002)认为,这里的“南染吴越”,即南方的汉语通语受到了吴越语的影响;“北杂夷虏”,就是北方的汉语(当时的通语)受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最近鲁先生(2002)的鸿篇巨制《“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对汉语“南染吴越”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汉语的“北杂夷虏”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二百多年来匈奴语、鲜卑语等阿尔泰语作为统治者的语言对北朝汉语的影响自不在小,这是可以想见的”,是为肯綮之语。我们回过头来看“馎饦”,它出现的时代正是汉语这个“北杂夷虏”时期。从文献记载看,“馎饦”即“汤饼”,“汤饼”早已出现,那么,到了南北朝时为什么放着现有的“汤饼”不用,而又重新造一个“馎饦”呢?答案大概只有一个,即这时期外来民族对汉民族“汤饼”这一面食的称呼。如果从现代方言读“圪饦”、“苛饦”、“饦饦”的地理位置(即晋语区)观察,便能看到一条很有说服力的参考证据,即这些地区正好曾经是阿尔泰语民族聚居占领过的地区。古今相合的现象,这之间不能说没有关系。也许有人会想到,敦煌文献“馎饦”使用的如此频繁,现在敦煌地区却没有如晋语区域带“-饦儿”的叫法,对此如何解释呢?实际上唐五代西北方言区域与现代西北方言区域之间并不等同,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乔全生先生(2004)考证,唐五代西北方言区域到了现代,其地盘缩小、东移了,“这就是今天‘山西一陕北’一带的方言,简称‘晋方言’。可以说,现代晋方言的先祖就是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现代晋方言是唐五代西北方言直接发展演变的结果。”所以带“一怃儿”一类的叫法在敦煌文献的故地没有保留,而保存在了晋语区。现代敦煌地区叫“麻食子”、“批耳子”,即后来占据此地的中原官话的叫法。一般说,“语言入侵”(鲁国尧语)使原有语言的纯洁性发生改变,故而颜之推说汉语受影响是为“深弊”。其实客观地看。也未必全是弊,“一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外来语言是使其丰富多彩的重要途径。”就汉语而言,外来民族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馎饦”一词是其中的一例。

“馎饦”一词出现后“汤饼”并没有从汉语词汇中立即退出,唐宋时期文献中二者并存。检索《四库全书》,“汤饼”有943见。“馎饦”为161见。这说明外来词终究还是难以竞争过本土词的,特别是汉语中原来就有与此相同的词语。汉语词汇的书写单位是汉字,一种表意文字,在词语的用字选择上,人们尽力用能够表义的字来书写,受此影响,对于外来的一些词语也去努力改造,使之符合汉字表意格局。“不托”加“食”旁和“麦”旁,就是这种求取统一的心里状态表现,所以“馎饦”看起来像汉语自身产生的词。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中,如果有的词语有许多异体的话,则选用一个有代表性的常用的形体来表示,逐步使之固定。“馎饦”在诸多形体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成为这一词的正体。也是受表意心里状态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如在《四库全书》全书中,“馎饦”有161例,其余用例则很少。当然,外来的译音词毕竟是译音词,并不因为用字求表义而彻底地改变其性质。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的“馎饦”源于“汤饼”,它实际上是今天北方通用的所谓的“猫耳朵”,西北地方叫做“麻食”(麻食子)、“饽饦”、“圪饦”。从先后时代来说,最早为唐五代的“俘饦”,到了元朝称之为“秃秃”,现代晋语区叫作“饽饦儿”、“圪饦儿”等,当为一脉相传。民间普通饮食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消失。如果说有了一些变化,是制作由粗作趋于精细的结果。从用字上存在的不同形体和历史发展的背景看,“馎饦”可能来自外来民族语言,非汉语之词。

同类推荐
  • 旅途的脚印

    旅途的脚印

    这是“放生堪布”索达吉上师的日记,记录了堪布一年中在俗世修行的心路历程。文中不乏印藏大德的殊胜窍诀,以及上师对世间生活诸多现象的体会和感言,是一部难得的人生开示之作。本文语言精练,耐人寻味,所涉及的内容多与生活相关,将佛法禅机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够在轻松阅读中得到内心的宁静。
  • 伊斯兰传统下的人权

    伊斯兰传统下的人权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有五章内容:第一章阐释伊斯兰教人权传统的特色;第二章着重讲述《古兰经》关于人权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教导;第三章借助非穆斯林在穆斯林社会中的生活经历,深入阐释前述第二章的人权原则和教导;第四章专门讲述穆斯林传统社会的变迁;第五章重点论述代表性的国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第二部分包括摘选的伊斯兰传统相关人权的一手资料、穆斯林世界一些重要思想家和活动家的传纪概略等内容。
  •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智慧人生系列”之一。本书以睿智语录形式解读佛学,分思想体系、法门修持、佛光宗风、实践净土等几个专题。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作者费勇教授结合20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翻开本书,让您两小时读懂金刚经的全文与精髓,轻松汲取“万经之王”的终极智慧,收获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使自己内心强大平静,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佛法三藏经律的核心内容传递给大地的有缘人。作者出生普通农民家庭,感受到人生苦空无常与虚妄。为解脱人生困惑,26岁开始接触佛法。为弘扬禅宗正法,2004年于云南鸡足山剃度出家。近年来,在多个地方教授六祖禅宗文化。
热门推荐
  • 牵绊门

    牵绊门

    风尘仆仆,满脸倦容的作家拖着自己的大小行李箱置身于这间小屋…
  • 重生之天王作家

    重生之天王作家

    王鹏展,一个屌丝青年,意外的穿越到没有小说,名著的平行世界,从此之后,他写下了四大名著,写下了《好先生》《天龙八部》等一系列著作,还有将自己的著作拍成电视剧,电影,制作成游戏,慢慢的他变成了整个华夏最出名,最成功的作家,没有之一!
  • 神女猎魂姬

    神女猎魂姬

    光明神殿有女,乃大陆百年不遇之奇才。五岁能修炼,六岁晋升成为一阶灵师,世人皆叹此女日后必将突破壁垒触及神阶。如此天纵之才,却在八岁觉醒天赋属性之时因误食九品灵草而走火入魔,从此筋脉堵塞跌落神坛,灵力无法再进寸步。——世人再叹,天妒英才,着实可惜。就在全大陆都在替她哀恸惋惜之时,当事人慕容曦叹了口气,人艰不拆!要论天之骄女变成废材,和光明神殿嫡女竟然觉醒出了黑暗属性,还特么是黑暗到至纯至上的幽冥属性——哪个标题更劲爆?爱是一道光,绿到你发慌,她还是当个废材比较好。金蝉脱壳,死遁重来。亦正亦邪,生性不羁。这身幽冥之力终究以另一个身份惊艳了天下,从此天高海阔,驰骋山河!人心叵测,妖风四起,当五千年前肆虐人间的魔物卷土重来,乱世的洪流之中,是谁义无反顾生死相随,又是谁披荆斩棘心念苍生?【男女双强苏爽文,一对一,亲妈花诀呕心沥血之作,欢迎跳坑!】
  • 凌天战神

    凌天战神

    岑毅天,一个地位地下,贱如蝼蚁的侯府小奴,适逢上古天人洞府开启,意外获得天人遗宝武神金丹,接受武神传承,开启天人血脉,淬洗肉身,成就一代天才。他粉碎真空,飞升天人,面对一尊尊天神、主宰的挑衅,绝不退却,胸怀永不屈服的凌天战意……
  • 反派老公有点甜

    反派老公有点甜

    【快穿甜宠1v1】李瑾死在和丧尸王打斗的大爆炸中,她被一个系统救了,救了她的灵魂体。因为系统受损,而她与系统同生亡,从此,她过上了与系统穿梭各个位面获取能量的生活。系统:小阿瑾,你的任务是阻止反派堕落和黑化,并且保护反派。反派:“瑾瑾,疼,要呼呼~”。(小奶狗)李瑾:“乖,过来帮你呼呼”李瑾:“反派是我老公,我看谁敢欺负他!”(大刀)反派:老婆真棒!(傻笑)
  • 天赋异病之最强异种

    天赋异病之最强异种

    江小慕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如此特殊过。某个地下血库暗中传播一种未知的神秘病毒,而在末世悄然降临的前夕,他却成为了唯一与病毒产生了异常结合的人类……
  • 捡到财迷小萌妃

    捡到财迷小萌妃

    2016.3.5日,观测奇异天象的女主被一众好友遗忘在孤零零的山头上,再次清醒,却是一架空朝代……架空OK啊!她闹个天翻地覆还不用担心改变历史!盗用中华五千年文明还没人说她侵犯他人的智力成果!但是!她好饿啊!!!!!别人穿越不愁吃喝,为毛她就要担心会不会饿死在这???苍天啊!你太不公平了吧!穿越比其他人差她忍了!可为啥穿个越她智商也跟着“唰唰唰”的掉?!
  • 打通世界

    打通世界

    《异世之救世主》的续作,精神风貌更和谐
  • 庶女不乖

    庶女不乖

    一朝穿越,她,苏沁沁,成为刑部尚书流落在外的庶女,被父亲接回家中,嫡母狠毒、姐妹憎恨,刁难、威胁、逼婚、下药、谋害,她见招拆招,一一化解:谁斗我?谁再斗我就把她斗掉!天上掉下个金龟婿,还是深情款款一枚,本以为傍上他可以高枕无忧、肆意率性,不料,他的麻烦比她还大还多:高深莫测的祖父皇帝、虎视眈眈的安亲王父子、心怀叵测的父王、态度不明的兄弟、蛇蝎心肠的继母外加死缠烂打的烂桃花两朵——苏沁沁表示身为他的女人亚历山大!这是要把她培养成集宅斗、宫斗、权谋、朝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嘉偶天成

    嘉偶天成

    本以为爱你是我最有把握的事,却只能任由阴谋将我们分开。本以为我已强大到刀枪不入,却在看到你的那刻起就节节败退。本以为不再扰乱你的人生,却再次使你身陷险境。本以为你是恨我入骨,却看到你在尽力保我一世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