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的累累硕果是管理学院的昨天,而今天的管理学院将更加团结、拼搏、奋进,本着“求实为治学之本,创新为立业之源”的精神,突出办学特色,向建设国内一流管理学院的目标迈进,努力为中国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思维,具备卓越分析和决策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
(撰稿:管理学院)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同全体成电人一起,共同见证了成电50年的风雨历程。
1956年当新中国决定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电子类院校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马列主义教研室就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一同诞生了;1984年根据发展的需要,组建了社会科学系;1988年更名为人文科学系;1993年扩建成为人文社科学院;2006年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过50年的辛勤耕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由以前不到20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发展成为拥有近100名教职工(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4名、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名)、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共700多名、两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高扬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学院在发展历程中,一直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工作,是理工科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
1.不辱使命,开创事业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在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新中国培养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国防科技人才的历史重任,党中央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厚的专业技术理论,而且更应具有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因此成立于1956年的马列主义教研室一开始就承担了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主要设有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革命史3个教研组,从事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马列主义教研室还担任全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辅导工作并出版刊物《理论学习》。为保证向国家国防输送政治上过硬的高科技人才,当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并将马列主义教研室直属于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确定为系级单位。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门教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当时的马列主义教研室从3个专业招收了第一批马列主义师资班,这3个专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批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四川省的高校从事马克思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这些毕业生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成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
2.打基础,谋发展,初显事业成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市场的专门人才,我校也面临从单一理工科学生培养向管理、人文、经济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转变。1984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以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原党校筹备组为基础,组建成为独立建制的教学单位,成立社会科学系,设有中文、政治学两个教研组,1988年更名为人文科学系,除承担全校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教学外,还负责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开始招收专科及本科学生,当时招收的专科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市场营销、艺术教育、现代文秘与公共关系、金融与投资、经济法与经济管理;招收的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向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方向发展,人文科学系也经过10多年的办学经历,在教学、研究、师资等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办学方向也从主要办专科专业向本科专业转化。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得到了学界专家的认同。为提高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人文社科系于1993年底扩建成为人文社科学院,当时设立学院在全国理工科院校还为数不多。学院的成立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的舞台,1994年增加了经济法、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后来又增加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等本科专业,1997年学院还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的硕士授位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既有哲学思维、实践能力又有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学院还取得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1997年马列课改革成果《高扬改革旗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还多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这是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中,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果,同时也标志着我校在这一领域的教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在理工科院校中是难能可贵的。
3.扩平台,大发展,筑牢事业根基
进入21世纪后,学院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特别是2001年后,学院加强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学院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行政后勤为保障的办学模式。现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种层次的办学体系,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宪法与行政法学、传播学、应用心理学7个硕士点,有行政管理(含电子政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3个本科专业,2个部级重点学科。
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取得了长足进步。2001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教材78部,发表学术论文595篇,其中,2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5篇论文被ISTP/ISSHP检索。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国家形象、电子政务、公共人力资源测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行政法学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0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成果奖3项,以及其他各类奖20余项。
学院重视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机制,打造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著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2005年,学院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莫斯科大学、《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成功举办了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在公共管理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院每年都邀请1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大大开阔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
二、引领校园文化,培养具有
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课题,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塑造人才的关键环节。学院作为学校唯一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学院在强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辛勤耕耘,并取得骄人成绩。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总结出了一条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路子。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艺术审美素质以及科学实践素质。
综合素质的培养换来了可喜的成绩,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为总教练和指导教师的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荣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一次,亚军两次,2005年在新加坡荣获第七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总冠军。
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论坛、青春风采大赛、挑战杯、科技文化活动月等,多次被评为校红旗分团委。同时为营造学校人文氛围,学院还通过“人文风”网站、《人文风》杂志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筑平台,汇力量,图学院更大发展
学科建设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教育两个博士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教学、科研工作,优化师资队伍并继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继续舞动学科建设的龙头,建设好已取得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力争MPA授位点和行政管理博士点的申报成功。
形成教学、科研两翼齐飞的新格局。继续保持和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地位,形成新型的交叉的有特色的文科专业培养模式;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获得突破;完善科研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科研发展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全国知名的专家,力争出大师。加强对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扩大现有师资培养力度,力争学院的师资队伍有根本性的改变;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完善激励、约束、竞争、淘汰机制,在学术上形成反对平庸、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扩大学术交流,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以突破对学院发展形成制约的人才瓶颈。
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杠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丰富校园文化,扩大影响。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将紧跟电子科技大学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步伐,立足高远,展翅云天,为实现我们的追求和梦想而努力奋斗。
(撰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外语科(教研组),1956年伴随着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诞生而成立。1984年组建外语系,2001年底成立外国语学院。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不断调整、发展、壮大,外国语学院目前已拥有教职工135人,其中教师118人。目前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双学位、继续教育学生共900余人。历年来,已为社会培养2300余名高级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学院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完善,教学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创业艰辛,成绩斐然
50年来,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4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1.创业奠基,内培师资
1956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时,外语学科教师多为俄语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也仅限于俄语。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学校开设的外语课程逐步转为英语,外语学科的俄语教师边学习、边教学,平稳地实现了教学语种的转变。经过老一辈外语教师的努力,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掌握外语的电子工程人才;另一方面为我校外语学科的建设做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
1973年,一批优秀“知识青年”被推荐来到西南腹地成都上大学。其中19名学生组成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第一个英语专业班,这19名同学于1977年毕业,其中14名留校任教,其余的到工厂或情报研究所担任翻译。自此我们有了自己培养的英语教师,也为中国电子行业输送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翻译人才。
14名留校教师好比播撒在成电的种子,很快就成长为恢复高考招生后高教战线的生力军,他们和原有外语教师一道,为电子科技大学的外语学科建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第一个英语专业班的开办,培养了教师,也为后续的78级、85级和86级英语师资班的开办做了探索,四届近100名合格英语教师相继进入部、省内外高教战线和中教战线,及时补充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师资队伍的断层。当时的师资培训发挥了工作母机的功能,为外语学科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践行改革,培养外语专业人才
1984年,学校将外语学科教研组扩建为外语系。至今共招收培养英语和日语本、专科学生2000余名,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外事外贸和情报翻译部门及新闻单位,有些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继续深造。实践证明,具有电子科技特色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质量高、实力强,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欢迎。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基础宽厚、专业方向灵活、实践性教学注重实效的特点,瞄准外向型经济发展,为科技、外贸、管理、师范等领域培养复合型外语专门人才,1993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