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各级优秀论文奖十余项。1991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博士,获评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被评为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近几年承担国防探索、国防预研、863创新基金等多项课题,近几年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
孙久勋男,博士,教授,博导。1967年出生,1993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质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外基金项目一项,并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论文在《Physics Review B》发表两篇、《Physics Review E》发表一篇,共在核心和权威刊物发表三十余篇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其中有二十余篇被SCI引用。
王秉中男,教授、博导。现为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微波学报》副主编。1990年至1992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7年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2000年美国宾州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电磁兼容。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六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五项排名第一),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出版《计算电磁学》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IEEE/IEE系列杂志论文近二十篇,被SCI收录60多篇、EI收录80多篇,论著被他人引用100多次。
吴坚强男,教授、博导。1961年12月出生,分别于1982年、1985年和1988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成都市人大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曾被四川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主要从事高功率微波源技术、等离子体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和微波等离子体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学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和军事电子预研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王文祥男,教授、博导。1963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器件专业。担任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是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担任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实验室电子科大分部主任。
长期从事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微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领导承担了二十余项重大课题研究,参加研制和生产了我国第一只周期永磁聚焦行波管和第一只30千瓦连续波磁控管。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三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参加编著的专著《微波电子学导论》获部级特等奖和优秀教材奖各一项。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授权专利六项,申请两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九十余篇次被SCI、EI、ISTP收录。
魏彦玉男,教授、博导。1971年1月生。1993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学院技术物理系,获核电子学及核技术应用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2000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大功率微波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获得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在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真空电子物理国家实验室从事“毫米波行波管研究”方面的博士后工作。是IEEE会员。
研究方向主要在微波毫米波切伦可夫器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以及太赫兹电子学方面。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863”、军事电子预研等十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被SCI 收录25篇,EI收录27篇,ISTP收录4篇。获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教育部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熊彩东男,教授、博导。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到1994年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9月,获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作为皇家学会研究员,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做合作研究。被遴选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会首批跨世纪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对象之一,近年来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863”)激光科学技术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11项资助。现为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纽约科学院执行成员、国际光学工程协会会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理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电子学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大振幅非线性等离子体尾波的激励问题,被美国加州大学G?Benford教授评价为最优秀的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产生电磁波频移的新方法,论文发表于Physics Letter A。“电磁波在波导和媒质中的反常传播及超光速问题”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成果在1998年6月德国科隆召开的首届超光速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引起广泛注意,受到肯定和重视,美、德、法、瑞士等国学者要求索取详细资料。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优秀论文奖两篇。
徐军男,教授、博导。1984年7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工程系。1990年获工程硕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毫米波与亚毫米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毫米波混合集成技术、毫米波通信和雷达射频技术等内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及部级三等奖六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通过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二十多项,并有多项工程成果已正式应用于国家武器装备;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目前承担军事电子预研、军品新品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及承担本科生课程《微波技术》和研究生课程《毫米波技术》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
谢文楷男,教授、博导。196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工学硕士学位。已完成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6篇。“新型准光学谐振腔及其在电子学与工程中的应用”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入选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3年被批准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子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民进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杨梓强男,教授、博导。1965出生。1987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物理电子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到2005年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作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多项“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有二十余篇次被SCI、EI、ISTP所收录。取得鉴定成果四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目前给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了《等离子体物理》及《准光技术及系统》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对论强相干辐射源、等离子体电子学及太赫兹电子学、毫米波亚毫米波的准光传输技术等。
曾葆青男,教授、博导。生于1964年10月。199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在美国波士顿学院作访问学者,从事纳米材料合成及场发射特性等研究工作。曾任第五届国际真空电子源会议(北京)程序委员会委员和新型阴极分会主席,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MRS、APS、IEEE会员。
主要从事真空微(电子学、纳米材料的制备、场发射平面显示技术、微波电真空器件仿真和微波能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开展了与美的集团等企业的横向合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Appl.Phys.Lett.,Phy.Rev.B,J.Vac.Sci.Tech.B,Appl.Surf.Sci.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二十余篇(次)。
祖小涛男,博士、教授、博导。物理电子学院副院长。
多次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核工程及放射科学系作访问学者,参与了多个美国能源部研究项目。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在国际著名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Physical Review B等上发表3篇。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8篇,并多次被国际同行引用。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并获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指导博士生12名,硕士生14名,博士后5名(另3名已出站)。
长期从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主持的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功能材料及固体的光学性质;纳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理论研究;辐照效应及其理论模拟;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及其应用。
陈东义男,教授、博导。长期从事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系统仿真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97年底到1999年初在多伦多大学时,关注到Prof.Steve Mann在可穿戴计算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可穿戴计算的学习和研究。1999年回国后主要从事可穿戴计算技术研究,2002后又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研究可穿戴计算和增强现实技术,目前正在相关方向进行合作研究。近几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七项,国内外发表论文十多篇。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可穿戴计算、增强现实、普适计算、超低功耗信号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