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天男,教授、博导。1939年3月生,广西容县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1981年和1983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Berkeley)EECS系作访问学者,1994年10月至2001年11月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电子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编委、四川省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科评议专家、国家教育部公费留学评审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信息安全专家组成员。
主持过多项“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电子工业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次,二等奖一次,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出版发行著作13本,其中《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8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66篇,指导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国内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网络、分布对象技术、中间件技术、并行分布处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
朱清新男,教授、博导。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4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8月起任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工程师、副研究员,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国防科工委7712工程并获科研成果三等奖。1993年5月毕业于渥太华大学应用数学和电子工程系控制论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5月至1996年3月在渥太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计算机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攻读计算机第二硕士学位,方向为网络流量工程与拥塞控制,最优控制与最优搜索理论。1996年3月至1997年11月任加拿大Nortel公司和OmniMark高级研究员。1998年3月应聘回国到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赴加拿大蒙特利尔Concordia大学计算机系任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现任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计算运筹学研究室主任,美国数学学会(AMS)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成都市交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与视觉、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仿真技术与最优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本,其中《离散和连续空间的最优搜索理论》一书入选华夏英才学术著作丛书。
章毅男,教授、博导。1963年4月生于四川省邛崃市。1992年9月考取博士研究生,1994年7月获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智能研究所所长,计算智能实验室主任,国际学术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期刊“Advances in Neural Networks(2006)”专集特邀共同编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智能。创建了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智能实验室。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曾经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行为”,于2001年顺利完成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特优。2005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198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巴蜀十年青年群英”称号。1991年被机械电子部授予“机械电子部优秀青年”称号。2004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0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担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青联常委、全国青联委员,2005年国际神经网络研讨会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2006年国际神经网络研讨会大会共同主席,《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委。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数篇,著有英文学术专著两部。
陈华富男,教授、博导。1967年11月出生,1996到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工作,200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是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脑功能成像、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和优化算法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霍英东青年基金1项和“973”子项目1项等7项科研项目。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获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是2004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国际重要刊物和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EI 18篇,ISTP 10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庞小峰男,教授、博导。1945年12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数理部理学硕士。任纽约科学院成员、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国际成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员和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客座成员,中国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纳米协会理事与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和国际一级杂志《物理评论和物理评论通讯》等多家杂志的评审成员及原子与分子学报编委等。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成员,生物物理学科带头人,电磁生物学和生物电子技术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生物物理与生物电子学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主编教材3部,主讲课程多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省重点课题、横向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近245篇论文,被SCI收录69篇论文,被引用的论文数有634篇次。在国内外出版了四本30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提出和建立了完整的非线性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非线性量子力学,完整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氢键高分子和生物分子系统中质子传递的新理论,水的磁化的机理和理论,生命系统中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相互变化的新的热力学关系和生物光子发射的理论等等。1996年、1993年、2000年、2005年关于“非线性量子力学理论”、“生命系统中的孤立子运动理论”、“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与“非线性量子力学”获国家部委和省科技进步奖,多次获省、市科协及学会与学校的优秀论文和著作奖。
饶妮妮女,教授、博导。1983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分别于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和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在英国莱福德大学作学术访问。主要从事信号/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远程医疗、移动通信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涉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移动通信和教学研究论文五十多篇。主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研究项目、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以及横向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主编教材一部,参加编写教材两部,主讲《模拟电路基础》《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课程多门,是《模拟电路基础》课程优秀主讲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一)。四川省精品课程负责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中西医杂志》编辑部专家委员会常务编委,四川省教育系统女教职工先进个人(2003年)、四川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以及科技委委员。
任正隆男,教授、博导。1949年12月生于四川省彭县。198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获植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在密苏里大学美国农业部作物遗传实验室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自然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和转基因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和植物育种学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系列小麦重要基因,提出了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证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了小麦异源易位育种与“协调型”育种理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三十余篇被SCI收录。培育了十余个“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超过800万亩,创年社会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陈华富男,教授、博导。1967年11月出生,1996年到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工作,200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破格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9月到2006年3月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脑功能成像、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和优化算法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霍英东青年基金一项和“973”子项目一项等七项科研项目。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获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被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2004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国际重要刊物和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EI 15篇,ISTP 10篇。
舒兰女,教授、博导。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该校获得通信与系统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任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和工程委员会理事,成都市应用数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精品课程《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科通信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8年入选“校人才工程”接力计划,并评为优秀。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先进共产党员”、“四川省先进女职工”、“优秀教师”等称号。长期从事模糊信息处理、粗糙理论及应用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同行好评。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7篇,EI检索9篇,ISTP收录2篇。出版研究生教材《高等工程数学》。多次应邀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出席国际会议或进修。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六项,承担校级科研项目三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川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钟守铭男,教授、博导。1955年11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6年2月在中山大学数学助教进修班学习,2005年在加拿大Waterloo大学访问学习半年。是第五届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数学会理事,四川省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成都市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期刊《生物数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与应用、神经网络理论、生物数学、泛函微分系统和鲁棒控制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200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1997年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4年被评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近年来主要讲授了《泛函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等研究生课程和《常微分方程》等本科生课程,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省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三项。
陈福深男,教授、博导。1945年出生于四川威远。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一系无线电测量专业,1979年到1981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到199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高速集成电光调制器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