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至1982年,研制完成《靶场无线电遥控系统》、《煤尘瓦斯爆炸试验巷道遥测遥控系统》等应用项目,均已付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科学大会奖、省高等教育科技成果二等奖。自1983年,专业向激光系统方向拓宽,率先在国内开展“自适应技术在激光大气通信中的应用”、“激光成像雷达技术”等,光机电一体化高科技课题研究。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直升机激光防撞成像雷达技术”、“相干式二氧化碳激光成像与跟踪雷达系统”、“半导体激光成像雷达技术—机理”、“相干CO2激光三维成像雷达系统”、“CO2激光光束跟踪系统”、“半导体激光成像雷达系统技术”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国防科技成果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五项奖励。信息安全领域,完成了桑达SED-F2003防火墙;“十五”期间研制完成的“新型分布式防火墙”项目,已通过信息安全权威机构评测认证,并以“网络安全防御系统(CD-DFW-1)Ver1.0”产品名称获得军用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证书。
留校任教以来,曾担任《遥测数据处理》、《近代控制理论》、《离散控制系统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工作。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发表论文近四十篇,EI检索九篇,ISTP检索一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获取、处理与多媒体人机界面;激光成像雷达系统与技术;信息安全等。
王卫星男,教授、博导。2001年初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专业的终身DOCENT职称(博导及教授)。1997年至2001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欧盟(CHACO)一项研究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并进行博士生指导工作。1994年和1997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先后获得副博士及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瑞典进行图像分析系统的国际合作研究。1982年和1985年分别在国内获得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先后研究和发展了几十种图像及计算机视觉理论算法,发表了九十多篇有关的杂志和学术会议论文(大部分为国际学术论文)。参加或负责过若干个大型国家及国际研究课题。曾在瑞典图像工程及计算机视觉有限公司,瑞典国际项目及咨询有限公司和瑞典公路局图像系统应用培训中心任技术总顾问、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经理,并研发了近十种不同的计算机模拟、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系统,而且被用于实际工业生产当中。除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教外,曾应邀在瑞典律力欧科技大学,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和TAMPERE科技大学讲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有关图像分析及计算机视觉方面的课程。曾被邀请评审国际期刊杂志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模式识别及计算机视觉在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图像分割算法及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
汪学刚男,教授、博导。1982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南京第十四研究所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其间在南京十四所工作多年。1992年到1994年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4年至今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工作。
长期从事信号处理、雷达系统、系统仿真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高速实时信号处理、DSP技术与应用、数据采集技术、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毫米波系统、雷达系统、雷达回波模拟等。已完成了“战场侦察雷达信号处理机”、“8毫米LFMCW雷达实验系统”、“机载火控相控阵雷达系统技术”、“通信与定位一体化系统”、“现代雷达模拟训练系统”、“三坐标雷达软件仿真”等二十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等奖二项。出版专著两部。培养三十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吴正德男,教授、博导,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受聘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毫米波雷达与通信系统,光与微波相互作用。发表论文约六十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省部级奖8项。其中3毫米波系列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国内高等学校、研究所、工厂等二十多个单位推广应用,并出口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1991年以来,完成了我国3毫米波数字和图像通信系统研究,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已独立自主先期进入3毫米通信新频段。突破了3毫米相干脉冲发射机技术关键,为我国第一台3毫米战场侦察雷达原型样机和末制导技术做出重要贡献。先后培养了二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徐建华男,教授、博导。1962年生,1983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技术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展战略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电子学项目主任。
主要从事微波电子学、等离子体电子学、电磁场理论、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人工电磁材料特性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学术专著《层状媒质中的电磁场与电磁波》。
徐继麟男,教授、博导。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63年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雷达脉冲压缩技术,超声波色散延迟线,声表面波技术及在脉冲压缩中的应用,CCD技术及声电荷转移微处理器和雷达信号及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近十项国防预研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防基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出版了专著一册“特种固态模拟器件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在IEEE雷达、微波及ICA(国际声学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教学方面作为第一主讲分别获得四川省及电子工业部教学优秀成果奖各一项。在科研方面作为第一主研分别获四川省及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五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优”成果一项,曾获“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目前主要从事电路进化设计、超宽带技术、信息融合、超声及表面声学技术研究。
肖先赐男,教授、博导。湖南长沙人。曾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访问学者。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主要从事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在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方面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主持筹建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导航、电子对抗等专业。编著出版《现代谱估计原理与应用》等教材和著作。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指导硕士生四十余名,博士生三十余名,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完成了对流层移动散射通信新技术体制研究、空间谱估计测向方法研究等三十多项研究项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貼。
虞厥邦男,教授、博导。1955年在广州华南工学院广播与通信专业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任助教,1956年调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迄今。其间于1980年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学研究所蔡少教授之邀赴该所任客座副研究工程师,1981年至1982年改任该所客座研究员。198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晋升为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982年底回国后,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六十余人,硕士研究生五十余人。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即从事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研究,此后研究领域还扩展到功率电子学、计算智能、EDA领域。所译美国L?O?Chua著《非线性网络理论(上、中、下三卷)》一书对国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帮助。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学会专业委员兼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学组长、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兼电子线路与系统专委会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组织过四川省及全国的电路与系统、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学术会议。曾任全国神经网络1996年学术年会、IEEE亚太地区电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委员会委员,首届IEEE通信电路与系统学术会议秘书长兼论文委员会主席,IEEE VTC 2003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委员会委员。在研究领域内,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和宣读论文约300篇,SCI、EI、ISTP检索的约100篇。主持过国家、省部委级研究项目十余项,曾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
杨建宇男,教授、博导,四川省突出贡献博士,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84年、1987年、1991年分别在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01年至2005年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现任《电波科学学报》编委、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业组成员。
长期从事雷达系统与成像、信号检测与估计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得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杨仕文男,教授、博导。1967年1月出生于四川阆中。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系,同年推荐免试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4月留校工作于高能所,1994年被评为讲师。1998年6月获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0月到2002年2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器工程学院进修,任研究员之职。2002年2月到2005年1月,以研究科学家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淡玛锡实验室从事新型阵列天线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1月起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同年被评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荣获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入选第七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并获得2006年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且作为第一作者五十余篇次被SCI、EI收录。现为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且为IEEE Trans.Antennas Propagat.,IEEE Trans.Plasma Science等多种国际学术刊物的论文评阅人。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天线及天线阵、计算电磁学以及高功率微波等。
杨万麟男,教授、博导。1967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1年获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教授,1992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5年起任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波成像、雷达系统、雷达目标识别、信号处理、自适应天线阵列和随机稀疏天线阵列等研究工作。
朱维乐男,教授、博导。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雷达、导航、电子对抗和图像传输等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于1985年创建了电子科技大学“图像传输与处理”专业,1992年创建“数字视频及高清晰度电视”研究室,从事高科技的前沿的研究工作。先后六次出国访问研究,其中在美国伊利诺大学(1980年)、普渡大学(1981年)、斯坦福大学(1990年)研究进修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前后共四年。现任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消费电子学会委员、中国体视学会四川分会理事等职。
完成了“准一维导体的非线性电气性能研究”、“基于灰度/深度的三维逆透视理论”、“基于RS码的‘CD’校正码”、在“MPEG2ML@HL的信源编码/解码”、“COFDM信道编解码的全系统仿真”等研究成果。现从事数字视频及高清晰度电视、DVD、立体电视的科技工程化的研究。已完成电子部、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获电子部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奖等奖项共8项。其中1990年完成的“电缆返修复绕机的消化吸收”项目,八年来创造经济效益达300万元,1998年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图像序列处理、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及图像压缩编码/解码、误码控制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内,在IEEE学刊上发表论文四篇、《中国科学》两篇、《电子学报》及《信号处理》等一级刊物14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二十余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三十余篇。曾开设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课程12门。14年来培养了博士生10人,硕士生45人,博士后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