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全身心投入、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和开拓。经过四年的发展,应用数学学院在学科建设与教学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大的发展和成效。有了“应用数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术论文数、SCI论文数都呈三倍增长,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在教学方面,“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在教育部验收专家组时给予高度评价并被评为优秀教学基地;建设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我校数学建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我校在全国工科数学教育界地位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在教师中,特别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努力提高自身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氛围浓厚起来。这些让人感到很欣慰。“但是,我们的实力还不强,还远不够,还有许多事要做、要去努力。”黄廷祝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师资培养方面,他真切地表示自己一直喜欢、并一直尽力在为青年老师创造好的发展条件。这也许跟他的人生发展有关,刚过不惑之年的院长,在年轻时有好的发展,晋升副教授和教授都是破格的,也许因此他很深刻地感受到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氛围,因此极力为教师提供或争取条件、营造氛围。他说,不少情况下学院创造条件,青年教师才会有机会。
在他的带领下,应用数学学院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交往、合作,比过去加强了很多。这对学院的发展很重要。他说每个人心里追求不同,认识就显然不一样,对他自己而言,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有时候耽误了时间会很懊恼,一定要想办法补回来。
师者,传道也
黄廷祝说,数学很有意思,搞数学,兴趣至关重要,没有兴趣不容易坚持下去、不容易学好数学。
黄廷祝的科研,主要是在数值代数、矩阵计算和矩阵分析及应用两大块。黄廷祝说大量的工程问题,比如大规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甚至包括一些数学上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矩阵计算问题。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美国做得很好。“这个课题的前景非常好,因为基本上无论什么问题,都得重视科学计算,很多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矩阵计算。”
黄廷祝白天做行政工作,考虑学院的发展,给老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处理各项芜杂的事务,还要查询阅读各种文献;晚上则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研究生和学术研究上面,比如为学术团队选择课题、推荐文章,指导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修改论文等等,为学院的发展为学生的成才尽力。同时,他还承担了教学工作,为本科生教授“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这一门课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负责的该门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说到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知识,还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启迪学生。
黄廷祝说,影响人生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奋斗精神”,还有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同学们在黄老师的课堂中,不只学到了知识,而且对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黄廷祝在传道授业中体现的内在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的课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面向未来
学院下一个目标,是在合适的时机,尽早争取到“计算数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进一步提升学科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教学方面,主持并合作几项全国教改项目;在校内人才培养方面“希望做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即是做关于将大学的数学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四年之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我校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当然不一定会一举成功,因为这涉及的面比较大。在教学方面,同样需要在已有的良好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有时稍有一点空闲,便思考学院的发展,为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努力。他说:“自己在不断追求,不可能最好,只能去争取更好,让学院学科、教学水平提高。”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人一辈子会有很多困难,但无论如何,要记住两个字:“坚持”。“认为不可能的事,要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可能。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目标”。黄廷祝对于未来总是踌躇满志,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赵颖斌伍超)
陈天麒男,教授、博导。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高级访问研究,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现为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电子专家委员会电子战专业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对抗分会雷达对抗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电子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子战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长期从事电子工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并主研过密集雷达信号分选与识别、空间谱估计测向技术、对双/多基地等新体制雷达的侦察技术、时空二维高分辨谱估计技术、有源隐身技术等十多个科研项目,有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获学报和学会优秀论文奖。著有《微波固体电路》、《网络分析与综合导论》等7本教材与专著及《自适应天线》等两本译著,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多参量估计与跟踪、电子系统工程、数据融合等。
樊勇男,教授、博导。1963年10月生于重庆。1985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工学硕士学位,当年留校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四川省突出贡献硕士学位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毫米波通信、毫米波雷达关键技术与系统、智能交通。先后主持完成和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防预研等科研任务二十余项;其中:在研项目5项。11项成果通过设计定型、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篇被SCI、EI收录。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每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4~6人,每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2~3人。主讲本科生课程《微波固体电路》,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
龚耀寰男,教授、博导。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并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1年在英国拉夫巴勒技术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至1992年任德国慕尼里技术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系主任。
近年来,完成雷达自适应阵列处理技术、数字波束形成在双多基地雷达中的应用、自适应射频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敌我识别密码技术、接力通信抗干扰技术等多项军事预研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定位技术、向分多址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在阵列处理中的应用、扩频通信系统多窄带干扰抑制技术、激光全息图形处理及加密技术、微机密码技术等多项基金项目。20世纪70年代合作主持研制完成我国第一套靶场火箭遥测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主持完成大型三坐标雷达自适应信号处理机。研究成果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八项。编著有《自适应滤波》、《微计算机在实时控制和处理中的应用》等著作四本,合作译著《自适应天线》一本。其中《自适应滤波》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目前研究方向:智能天线、自适应信号处理和自适应抗干扰、编码加密技术。
黄香馥男,教授、博导。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现为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电子学与通信)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现代网络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做出重大贡献。著作《微波固体电路》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科研项目“宽频带大功率微波固体电路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培养硕士生30余名,博士生3名,博士后1名。研究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现代网络理论等。
何子述男,教授、博导。1962年10月生,四川新都新繁人,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电子学报(英文版)编委。先后从事相控阵技术、DBF及阵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中的空时处理与分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科研成果十余项(包括“863”项目两项),获电子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目前为本科生讲授“信号与系统”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算法”、“信号检测与估计”两门课程。近期研究领域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号处理与空间分集技术,共形阵、稀布阵等阵列处理与波束形成(DBF)技术,信道化处理及实现,新型相控阵技术等。
解梅女,教授、博导。1982年2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1992年和199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一直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和校级奖励、表彰,是学校首批“人才工程”青年专家组成员。1997年至1999年分别在香港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科评议专家,国家信息产业部计算机技术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小波变换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其应用、数字视频技术。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被SCI、EI、ISTP检索24篇,国内外同行索取、引用共三十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培养研究生六十余名。目前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图像处理》课程。当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视频远程传输系统、指纹识别系统、虹膜识别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目标检测及识别等。
林昌禄男,教授、博导。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留校任教至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天线、微波及电磁理论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有《近代天线设计》等专著7部,获国家专利两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了《相控阵天线系统的设计》、《微波图像传输系统》等多项科研,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刘宏伟男,教授、博导。1982年1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技术专业,1991年至1992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赴英国布拉福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年至1998年赴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曾任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党总支委员;兼任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教育自考委员会电子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电子科技大学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获得部委“科技进步奖”两项,鉴定科研成果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项。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编写本科教材《微波技术基础》和研究生教材《微波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主编出版了专著《FoxBASE、C和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主要研究方向是电磁相似性理论及其应用、毫米波电路的CAD技术、雷达目标的特性分析与测量、人工神经网络在电磁工程中的应用。
刘钊男,教授、博导。1966年7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测量专业,198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情报工学科坂井研究室进行图像、文字处理研究工作,1986年回国返校后在本校电子工程学院图像传输与处理专业工作至今。曾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