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照《风月宝鉴》反看《石头记》(四)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本回主要写了王熙凤借环哥之事正言厉色地弹压赵姨之妒和林黛玉说俏语学史女史姑娘“爱厄”的娇音。曹雪芹也是借此两段文字,一方面是说正言,弹压四儿允?之流的妒意,另方面是写俏语,借假人、假钗假黛以谑娇音,供世人赏阅。
写情、写淫、写禅机、制谜语,即是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也即全书的内容。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偈诗说出了个中甘苦:一切只有他俩明白,你知我知,心知意知,但却无法像他人那样明白说出。证而不可云就是他二人的立足之境,真实处境,实在是不便于乱说。因而才有“甄士隐”、“贾雨村”云云。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是书之大旨??立足于浊世,便不可能干净,而不被污染。
《寄生草》道出了作者的真心,他本不想在钗、黛、湘云间讲啥亲疏,说甚愁喜,而是想“肆行无碍凭来去”??放笔直言,但终于未敢,在梅溪劝说下,未去改作传奇,而继续撰著此书。
四春的谜,就是他们一生的全部春光的集中缩写。元春江南岁月极度繁华不过如爆竹,一响而尽;迎春有功无运两地难逢,如算盘任人拨弄而毫无办法;探春燕市重逢光彩照人,终又像断线之风筝,飘零远去,一去不返;最后“惜春出家”喻出家为尼,可惜了美好春光。
钗黛的谜详尽描述了她在寺庙中“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痛苦生涯。所以他曹雪芹就开“大观园”佳境,写《石头记》奇书,借传奇的“妙词”、“艳曲”以抒衷情。
《四时即事诗》就是当时曹雪芹“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令宝钗黛玉及诸姊妹和宝玉一起住进“大观园”里,也即撰写“大观园”故事,创造了这种种典型人物,把他二人写入书中时的“真情真景”。以为真是十二三小公子之作,“写尽安富尊荣景象”是完全不对的。春夜即事,描写了春雨淅沥的夜晚,枕上梦觉之时,面对悲花愁烛,怀念自己梦里人的景况;夏夜即事写了佳人去后于空旷居室面对侯门,“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的景况,回想情人在时早起开“麝月镜”,夜晚品“檀云香”的日子;秋夜即事细写了“绛芸轩”??悼红轩中雪芹居处的凄凉夜景:桂魄流光下惟有鹤宿石苔,鸦眠桐露,再也听不到一点儿欢乐的人声;冬夜即事则记录了历尽艰难面对冰天雪地,他二人哀哀欲绝的景况:女儿诗怀今已冷却,公子酒力也日渐衰竭。
因此才写“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借这种传奇戏曲以通达二人的心扉,写奇文戏语,以慰真女的芳心。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
《牡丹亭》袅晴丝一曲,道尽了作者写《红楼梦》的内里因由。过去的生活确如姹紫嫣红,而今天只余断井颓垣,一片荒芜。虽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却是无缘,只是为了你在幽闺自怜,我才写了此书。孔梅溪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不能不“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在假黛玉后面站的是应怜真女,是真女孔梅溪。《红楼梦》一书是献给她的。
第二十四回上半“醉金刚轻财尚侠义”,是极写世无侠者,惟醉金刚混倪二尚余侠气,诚是可叹;下半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是写他二人遗帕传情的一段真事,终于化为一梦,归于茫茫渺渺的《红楼梦》里,而无可如何。
第二十五回“逢五鬼”、“遇双仙”,表面看是一篇无稽的混话,实际隐喻的是生不逢时,遇又非友,遇到鬼蜮之人,难逃鬼蜮之灾,使他二人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几濒于死亡的边缘,后来多亏了借通灵撰《石头记》一书,除邪疗冤,借茫茫渺渺之术,说了许多疯话,才渐渐地恢复了常态。明义诗“可奈金残玉正愁,襟泪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说的即是此事。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密意”,是曹雪芹在设言,设假语村言,“说了许多莫要紧的散话”,写了一段又一段故事,写了《红楼梦》一书,借以传达他心中的密意,表示他对梅溪的怜爱。“蜂腰桥”是两地知心相逢路窄,由于豺狼当道,鬼蜮横行,所以他才不得不说假话,曲折婉转地表述二人的情怀。此为寓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是直笔,写的梅溪,她在那风雨凄凉的潇湘院落“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想当初,春亭滴翠,欢欢乐乐戏彩蝶,形容丰满同杨妃;转眼间,三春过尽,哀哀切切泣残红,形容瘦削直同飞燕了!
《葬花吟》就是真钗黛孔梅溪一字一泪的感怀诗。其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说的他二人虽有幸相逢,终又被生生拆散的事情,虽“香巢”已成,小家已立,却不料在“燕子”即雪芹去后,竟至人去梁空,小巢倾覆,而受尽凌辱,备尝苦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极其确切地描述了她当时的屈辱生活:公子王孙的践踏,愚妇蠢婆的侮诟,真无疑是“风刀霜剑严相逼”,??风如刀,霜似剑,苦苦严逼。反之以为形容假黛那就处处落空,无法交代了。“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四句说“燕子”回时,情况已完全不同了,虽然那“鸟”不说,但那“花”自感羞愧,无颜再见“玉兄”,因而才恨不一死:“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纵然一死,埋入天际香丘,“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洁来洁去比现在这样身陷污淖、受尽羞辱要强得多,好得多!此一段充分表达了梅溪当时的心情,因而怜花伤己,吟成了这一首《葬花诗》。人谓这是向往美好生活,真不可理解。但“天尽头”毕竟难到,“香丘”也毕竟没有,摆在面前的就只有那一条现实的路,那就是老死禅堂:“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怜花伤己,花人共述,说得极为悲切感人,哪里是什么描写假黛,为假人拟的诗呢?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以劫后重逢,红绿牵巾,金姑玉郎同入鸳帏始,“冯”者逢也,“紫英”者红梅花也。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以参禅悟道,同归虚庵终。起于荣华国府,止于清净虚庵,这是一条笔直的人生大道,极其鲜明地展现在眼前,千古荣华无一例外。“还祷福”的结果只落得一场没趣,一盆冷水浇头,“斩蛇起义”,“满床笏”,终归“南柯梦”;“愈斟情”的结果,只换得情丝剪断,满纸哭声:荣华福寿诚如梦,儿女情长也不过如贾母之言,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是一篇深有感慨的文字。上半回写宝钗被宝玉比为杨妃,又见黛玉有得意之色,深为气恼,遂以借扇为名正言厉色地申斥靛儿,指东说西,借题发挥,讲了不少抨击二玉的话语,除凤姐看出些苗头,插了一段科诨外,其他众人都“始终未解他四人的形景而付诸一笑”。下半回写龄官画蔷,局外人只见她蹲在蔷薇架下,一个又一个反复画着蔷字,样子确也令人怜爱,却不知个中人是柔肠寸断,在痴情地书写她心爱人的名字,在画“蔷”的后面是有深深的含义的。作为《红楼》读者,不但应知宝钗话语的言外之音,龄官画蔷的字外之义,更应该了解作书人的深沉感慨:他写这一篇故事的言外之音,写这篇情文的字外之义,理解他写钗黛芳龄等女儿时,他心中想的究竟是哪个女子,他的咏白海棠、咏红梅花、访菊、咏菊等,究竟咏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真以为写黛钗芳龄就是写黛钗芳龄,咏海棠梅花就是咏海棠梅花,也“仅仅付诸一笑”,那就无异于贾宝玉看龄官画蔷,众蠢婆听宝钗话语??中间隔着厚厚的围墙,深负了作书人的一片苦心,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末尾:“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处,刷刷的下起雨来,那女孩纱衣裳登时湿了”??这叫“天有不测风云”;“袭人”??戏人正和“宝官、玉官”??州官真宝玉欢笑嬉戏,忽被一脚踢在肋上,青了碗大一块,直至吐出血来??这叫“人有旦夕祸福”。
第三十一回,开始,端午节一宴,宝玉见宝钗淡淡的,自己也就懒懒的,黛玉见宝玉懒懒的,知是为得罪了宝钗之故,自己也就淡淡的,王夫人以为是为金钏之事,越发不理他,凤姐见王夫人不快,自己也就不敢言笑,迎春姊妹见众人没意思,也就都没意思了,整个宴席就这样悄悄地散了。??正是人生如宴席,终于无味而散,“一芹一脂”的一番佳会??美好相逢也终于这样冰冷无味地收场。只在他二人心中留下了许多悲感:致使她不敢相聚,聚而复散,还不如不聚的好;而他虽只愿常聚,花只愿常开,及至筵散花谢,虽有万种伤悲,也就无可如何了!
从此“怡红院”??往日欢聚的地方,“袭人”??戏人,??梅溪其人已去,兰香竹气已渺不可寻,只有“晴雯”??情文即《石头记》文稿零乱地堆满床间和作者日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