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重视遵循电视规律,动态的、时效性的新闻画面增多。
电视画面是反映电视新闻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由于有了电视画面这一连续的、动态的、形象的情境因素,才使得电视新闻语言有别于其他媒介新闻的语言。也正因为此,才得以形成独特的电视新闻语体。
在这一阶段里,电视新闻人逐渐认识到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开始用动态的、时效性的画面来说话。例如《小行星不会撞击地球》可以说是这一时期使用画面说话的典型之作。
⑵注意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
画面与声音“两层皮”现象是前一阶段的遗留问题,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电视新闻中存在大量静止图片+后期配音的形式,致使声音和画面之间关系常常脱节。在这一阶段,声音和画面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开始形成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例如《先有文凭后种地》,在这篇报道中,声音与画面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电视新闻的画面不像电影和电视剧那样具有完整的情节,不具备准确的表述能力,它的主体内容靠新闻播音员的有声语言(配音)来传达。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不是对画面简单的注解,它包含了新闻的主要信息,可以表达画面难以传递的抽象与概括的内容。
⑶新闻语言开始逐渐适合“听”和“说”。
广播和电视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听觉艺术。听觉的特点之一是线性传递、转瞬即逝,无法像看报纸那样对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因此,怎样“上口”(便于传播)、“入耳”(利于传播),是广播电视新闻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电视新闻发展初期照搬报纸新闻语言样态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语言使用逐渐向口语化转变。所谓口语化,简言之就是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简单明了的句式,尽量避免高深艰涩、复杂隐晦。口语化,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电视新闻语体必备的语言物质基础。
⑷有声语言(播音)表达逐渐降调,走向平易近人。
在前一阶段中,电视新闻传播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长期形成的播音传统被抛弃,“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播音风格被扭曲。广播电视里到处弥漫着“高、平、空”(声嘶力竭的高调门、平淡死板的声音形式、空洞无物的内容)的表达方式,到处是一个调子、一个气势,威严有余,亲切不足;刚性有余,柔美不足。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声语言表达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981年8月,在全国第二次播音经验交流会上,着重讨论了新闻播音特点和当前新闻播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契机,绷紧的新闻播音状态松弛了下来,随之,有声语言表达的腔调也开始逐渐降下来,在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开始积极探索新时期有声语言传播如何贴近受众,如何平易近人。
3.成熟丰富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无论是引导舆论、传达政令,还是交流信息、提供服务,电视新闻都肩负起了更加重大的使命。”[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开始向新闻立台的目标迈进。
仅以中央电视台为例。1992至1995年,在原有两个频道的基础上,又新增5个频道[1992年10月1日,第四套国际频道开播;1995年1月1日,第五套体育频道开播;1995年11月30日,第三套文艺频道、第六套电影频道和第七套少儿·军事·科技·农业频道开播。],到目前为止,央视共有15个频道,几乎每个频道根据自身特点都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定位。《2003年全国新闻时事类节目播出和收视分析》显示,“和其他节目类型相比,新闻时事类节目是比较受观众关注的,人均收视时间和收视份额在14类节目中排名靠前,均排在第三位。”“播出比重是9.02%,而收视比重更高达15.48%。”[王兰柱:《2004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新闻播出内容由原来的以时政、会议新闻为主,变成经济、农业、文艺、影视娱乐、体育、军事、科技等新闻内容全面开花。各种专业频道的增加给了电视新闻以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新闻报道广泛涉及各相关领域,例如,《全球资讯榜》(CCTV-2)以经济为主打;《社区新闻》(CCTV-新闻)关注民生;《国际时讯》(CCTV-1)在国外新闻上做足文章;《体坛快讯》让体育迷们过足瘾……这些专业领域的拓展,为电视新闻语体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新闻报道手法多样。充分发挥电视特色,重视用纪实手法再现新闻现场,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以及同期声的恰当使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性、可视性、直观性;注重电视多种元素(动态画面、声音、文字、新闻图片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新闻》(CCTV-4)的不同报道单元对各元素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要闻”部分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是动态画面+声音的组合;“浏览”部分对国内外的报纸头条加以介绍,是文字+声音+静态画面的组合;“瞬间”部分选择有意义、有趣的新闻图片加以报道,是图片+声音的组合;滚动字幕的大量使用,更发挥了电视多通道、立体化传播的优势。
有声语言表达样态、风格各具特色。根据节目的定位不同、受众收视群体不同,有声语言的表达样态、风格也随之有所不同。比如《新闻联播》庄重、大气的播报;《中国新闻》随和、自然的播报;《全球资讯榜》亲切、干练的播报;《第七日》轻松、调侃的讲述等。
三、电视新闻语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对电视新闻语体的界定是:电视新闻语体是话语主体在电视这一现代电子传播技术语境中,选用适切的话语材料及表达方式传播新闻信息而形成的相对类型化的话语运用体式,是全民语言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变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全民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所形成的选择、组合语言材料和运用表达手段的总体特征、体式。
㈠在这里全民语言指的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普通话。在当前的电视新闻发展中,主流是使用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运用普通话进行的电视新闻传播。至于在一些地方出现的用方言进行新闻传播的现象,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㈡对于新闻研究所要接触的最基本概念——“新闻”一词,世界各国对它的定义有170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
1.新闻写作、报道的体式之一——消息。
2.各种新闻报道、写作体裁的总称。
3.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总称,例如,报刊、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4.新闻学。
5.一种播报新闻的节目类型。
本论文所讨论的“电视新闻语体”中的“新闻”是第一种含义,指电视消息,即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因此,我们所说的电视新闻就是借助电视的视听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至于通讯、评论等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在文章中,为了说明电视新闻语体的某一特性,会将新闻(消息)与通讯、评论作为同一层面的不同语体类型加以比较。
㈢以新闻文本为依托的有声语言表达是电视新闻语体的主体,画面在新闻中主要起补充、印证有声语言的作用,画面本身并不能形成独立的、完整的表意系统。但是,正是因画面的存在,电视新闻文本本身以及以文本为依托的有声语言受到画面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才使得电视新闻语体不同于广播新闻语体,也有别于报纸新闻语体。加之,目前对画面是否属于语言范畴尚存在许多的争议,我们这里把画面作为影响电视新闻语言使用的重要语境因素来看待,把画面与文本、画面与有声语言的关系以及画面对文本和有声语言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视野中来,而不对电视画面本身进行过多探讨。
㈣本论文将从不同层面观照电视新闻语体。文本层面:微观角度研究电视新闻语体语言材料(词汇、句法、修辞)的选择、组合运用特征;宏观角度研究电视新闻语体的篇章结构图式——线性结构和层级性结构——以及电视新闻语体的结构原则、语篇的衔接方式等。有声语言表达层面:观照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语体能力;有声语言表达与文本的关系、有声语言表达对文本的预作用;电视新闻语体有声语言表达的特点、主要表达样式等。
之所以将有声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维度进行论述,是因为有声语言表达是电视新闻语体的显性表现方式。电视新闻语体的内部结构(文本)最终要落实到有声语言表达上,通过有声语言将之外化出来,传递给受众。
这样,通过显性、隐性表现方式的共同研究、探讨,电视新闻语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从内容到形式完备的语体样态。
四、电视新闻语体研究的意义
㈠广播电视语言研究综述及本文的创新
自从电视新闻面世(世界上为三十年代,我国为五十年代)之后,经过若干年地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最贴近现实、最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语言,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工作在不断增加,然而只有少量的工作集中于新闻具体的话语特征上。大多数人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大众交际学的角度研究新闻的。却没有什么人对新闻话语本身进行研究。”[[荷]冯·戴伊克:《社会心理话语》,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0页。]“没有什么人对新闻话语本身进行研究”,冯·戴伊克这话虽然说的有些武断,但足以说明人们对新闻话语本体研究的忽视程度,更别提电视新闻语言这一后来居上者了。
以笔者有限的目力所及,目前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研究的论著,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
语言学的角度。李佐丰的《广播电视语言》对广播电视的总体语言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广播电视语言的词语、句子、篇章、修辞等进行了独到、细致的剖析;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对新闻领域(主要是报纸)中的语言使用情况作了一个比较详尽的描述,对电视新闻语言的论述极其简单。
话语分析的角度。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当属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梵·迪克(和冯·戴伊克是同一个人,只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已),他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生成过程和新闻的理解过程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显示文本、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和广阔的社会事件的关系。”[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播音学的角度。以张颂的《中国播音学》及其系列丛书为代表,专门探讨如何进行有声语言表达创作,以实现传播的最佳化。播音学以有声语言创作为主要对象,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文本本体。
文体写作的角度。何日丹主编的《电视文字语言写作》、卡罗尔·里奇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对电视新闻文本的结构从写作的角度进行了勾勒式总结。
符号学的角度。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新闻语言”重新定义,凡是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起到信息传播功能的一切符号都属于其研究的范畴。
从语体学角度对广播电视语言进行研究的少之又少。虽然目前也有些著作打着语体的名义对广播电视语言进行论述,其实大多是对节目形式的研究,基本上不能算作真正的关于语体学的著作。林兴仁的《实用广播语体学》虽然出版于1989年,却是截至目前仍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研究广播语体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