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网络衍生新媒介的消费
由网络衍生的新媒介将是我们无法预见的。在今天,已经有众多经由网络所催生的媒介消费。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
一、网络报纸
在网络门户网站与报纸争夺读者大战爆发之际,报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由于其新闻源的可靠性、新闻产品的丰富性,迅速吸引了网民。
1996年1月,《纽约时报》开出了网络版,几年间拥有了1600万的注册用户,并以每月50万的速度增长。它的经营策略是"鼠标加水泥"的模式,就是网上网下两结合模式。即给网民一个完整的网络电子版的报纸,可供下载;鼓励销售人员将客户吸引到网上;客户可以拥有在印刷版和网络版上同样曝光的机会。
二、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IPTV),指利用宽带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的方式接收网络电视节目。
网络电视用户的特点在于,消费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是有选择的主动接收,同时又是互动的,传播者和消费者的位置可以移动、互换。
2000年国内网络电视用户1万户,2004年219万户。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并进行实时点播目前还只是电视台网的部分节目的复制。中视网络目前有体育、影视剧等六七千小时的节目,并以每天50小时的速度更新。
二、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是广播在网上的再现。它将广播的线性传播变成可存储、可点播、可视听的广播,并可以互动、评论。
网络广播有3种类型。一是广播的网络化,是传统广播在网络上的延伸。分直播和点播。直播即电台实际播出节目在网上传输,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1997年上海电台在国内首次在网上直播,长达4小时。点播是将节目分为若干片段,用户可以分类收听。二是网络化广播,由电台在网络上直播而不是"转播",听众可以全面互动。1998年广东电台在国内首播"阿虹的故事。"(12)三是原创个人播客。
三、网络小说
最初的网络小说只是传统小说在网上的转载而已。后来,有了它自己的形式。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在台湾BBS上发表的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显然具有网络小说的独有特征,它并不是传统小说形式在网上的呈现。
网络小说的一大特点是,作者与读者可以互动,形成联手交互小说。2000年的网上连载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连载中,许多读者自己动手,为它增添了数十个真假莫辨的故事结尾,并广为流传。
五、帖子
帖子本来是网络互动中的一种,是读者网络所有人与事的评论。但是,今天它在成长为一种文本,读者完全成为了作者。
这方面是帖子后面还有帖子,并引发更多的帖子,成为新的阅读源和评论源。另一方面,帖子本身发展为一种率性的、真实的、没有形式限制的文字形式,很有些鲁迅当年创立的杂文类型,但内容却是五花八门,什么皆可说可评。语言是老成的,也可能是调侃的、幽默的、搞笑的,改写的、谐音的,不一而足。有一句话语叫:"我灌水(在公告版上发帖子),所以我存在。"
六、网络诗歌
网络诗歌指首发于网络诗歌论坛、诗歌电子网刊上的诗歌作品。很难说网络上的诗歌与纸质上的诗歌有什么截然不同,不同主要是在传播、消费方式上。
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即时的,打破了传统媒介对诗歌发表权的垄断,打破了诗歌交流的地域限制,在网上诗歌里,作者、读者或编者可以实现平等、自由的诗歌交流。网络诗歌可以有字体大小和色彩、文字排列的随意变化,同时链接相关文字以及图片和动感影像、声音,无疑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
在网络上,每一个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诗歌网站、网页或诗刊,他既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消费者。再也没有了诗歌编辑们至高无上的诗歌是否优劣的判断权和准生权,以及作者名气、关系、内容、技巧等等的限制,也没有了作者面对编辑部权威"3个月未采用可另行投稿"的期盼。在这里,作者成了作品的真正主人。中国最早的网络诗歌,大约出现于1995年的《橄榄树》文学网站。2002年新浪网上"网络+诗歌"的条目为11.45万个网页信息和88个网站。
七、网络歌曲
网络歌曲,主要是指原创性的、并首发在网络上的歌曲。它以题材和旋律的平民性、传播的快捷和自由,很快在网络流行开来。可以说,只要你有歌曲,你就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不再需要电视、电台、报纸以及唱片公司的宣传。网络歌曲的标准,是网民的点击率。
2004年年底,一首《老鼠爱大米》的网络歌曲风行。严格说来,它并不是网络原创歌曲。2002年作者杨臣刚转让这首歌时,只有2000元的价格,但网络传播走红后,版权转让费达到了40万元,网络让其暴涨200倍。
还有一类是通过网络消费的网上歌曲。通过互联网欣赏、下载和消费音乐产品,给音乐带来了全新的创作、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音乐消费形态。
八、网络电影
目前只是在网络上浏览电影的形式有免费和收费两种·
2006年5月,欧盟成员国文化部长、媒体代表和有关企业在戛纳签署《网络电影宪章》。《网络电影宪章》有4项原则:一是在网上提供大量有吸引力的电影,二是向消费者提供友好的网络服务,三是适当保护产权,四是密切反盗版合作。宪章允许通过网络发行电影,认为它是欧洲电影发展的机遇。
另外一种概念的网络电影,又称为博客电影。2005年7月国内博客网开通了博客电影频道,它宣称:剧作来自博客群体、博客群体参与摄制、首映式在博客门户网站发布的新影像,简称为博客电影。90分钟以内的称为博客电影短片。
2005年夏天,由贾樟柯、王小帅、孟京辉等8位导演共同执导的8部5-8分钟短片《聚焦这一刻》在博客电影频道首播。
九、网络短剧
网络短剧,指在网络上首发的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创作的短剧,它的人物往往是是现有影视形象的拚贴。也许更应该称之为网络小品。
也有人将现有的短剧称为视频KUSO(日语,意为恶搞)。图片中的KUSO,是对既有作品进行拚贴和篡改,赋以夸张和乖谬,博人一笑。2002年的网络短剧《在史记》,将《东邪西毒》、《鬼子来了》等众多电影的片断组接在一起,配以搞笑的对白和音调,完成了一次戏谑式的经典影片旅行。这种对文化母本的形式篡改和主题偷换,瓦解了母本的意义。
十、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或宽带电话(VOIP或IP电话),是利用因特网技术或局域网的IP技术,实现通话的新形式。分指电脑与电脑(PC-PC)、电脑与电话(PC-Phone)、电话与电话(Phone-Phone)之间的通话业务。目前为人们熟知的是电脑与电脑的通话形式,如腾讯QQ即时通讯的语音通话。
网络电话不仅便宜、形式多样,还可以搜索电话号码。已经在即时通讯中使用。1995年2月,以色列VocalTee公司首先推出了VOIP电话,开了网络电话的先河。1996年7月,全球第一款可拨打电话的VOIP电话出现。1997年7月,中国有了第一位用户。2005年,美国的网络电话用户已达到400万人。
第八节网络媒介消费的测量
目前在测量网络媒介消费中,主要有以下指标:
一、点击率
指对网络中的某一栏目或某条信息的点击人数。
二、下载率
指某一信息从网络上下载到电脑或其它软件的比率。
三、用户转化率
指网民通过网络媒介与另一媒介勾通,从而转化为另一媒介形式消费的比率
四、浏览量
同一个网民在同一天对同一个页面的所有访问,计为该页面所处主域名的一次浏览量。
五、访客量
同一个网民在同一天对同一个主域名的所有访问,计为该主域名的一次访客量。
六、访问量
是访客量和浏览量的几何平均数(二者相乘后的开方),综合体现了网站用户群的大小及网站内容的丰富程度。
七、网络消费支出时间
指一年或一月或一天人均网络消费的总支出时间。
八、网络消费支出
指人均年网络接入的支出费用。
1996-2000年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类互联网接入的的总支出为,1996年20.01美元,1997年27.23美元,1998年35.30美元,1999年40.88美元,2000年45.35美元。(13)
第九节网络消费未来
网络的未来是无法预见的。网络时代的消费已经进入一个自主消费、个性化消费的时代。从可以看到的方向来说,有以下趋势:
一、无限网址,神速网速
目前互联网的IP地址(域名、网址)容量只有32位(约43亿个网址,很快就会告罄),新一代互联网地址将达到128位,相当于每粒地球上的沙子都能分到一个地址,而且传输速率会提高到1600-10000倍,这样的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二、点对点(P2P)网络方式的建立
指一个因特网用户不经中间商,直接连接其它用户的计算机,进行语音、文件的共享与交换。P2P,是对等网络的简称,其特点在于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从而在服务器、PC机、WAP手机之间建立平等对话。任何一个用户只要建立联系通道,就可以从其它用户那里获得信息,同时让自己的信息给他人共享。(14)
由此,任意两台计算机都可以进行实时联系,并交互协作工作,如让所有闲置的计算机进行超大规模的协作运算,以追踪域外文明;可以主动提交新信息,进行无限的搜索。传统搜索引擎只能搜索到20%-30%的网络资源,而P2P将搜索请求同时发给上网计算机,如请求未满足,则会转发给另10台计算机,搜索范围会在几秒钟之内以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在因特网上大量使用的OICQ、MSN等即时通讯正是P2P技术的应用。
三、网络平台的建立
网络与手机的联接,也可以称之为流动视频或流媒体。
通常当视频文件第一次出现在网络上时,用户必须将整个文件下载到计算机硬盘驱动器上,然后再播放。即使最小的视频文件也有好几兆字节,下载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流动视频可以让用户在下载其它部分视频文件时,观看到文件的开头部分。视频文件的开始部分被存储在缓冲区,在下载另一部分的时候就播放这一部分,这使得信息的流动畅通无阻。
与电视的联接,即交互式电视的出现。在同一视频上,可以边看电视,边上网,聊天或发送邮件、购物。可以随时转换屏幕;可以将屏幕分为两半,看电视的同时上网等等。
微播的出现,指通过网络电视只给少数人播放信息。微播是相对于窄播(将信息对准一小部分人的传播)和广播(将信息面向许多不同群体人的传播)而言。它只需要一台手提数字摄影机和一个无线式因特网连接就可以实现只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播放。比如美国、瑞典的一些殡仪馆、婚礼教堂安装有网络电视摄影机并在网上微播仪式,从而让一些不能参加仪式的亲友们收看。商务会议可以对在家工作的职工微播。日常看护中心有了微播,父母可以在工作时随时查看自己的孩子情况。
注释
(1)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48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438-439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9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2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95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4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第219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阿伦森《社会性动物》,第278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9)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59-6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陆群主笔《中国网虫传奇》,第298页、306-30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11)陆群主笔《中国网虫传奇》,第27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12)卓立红、田勇《从广播网络化到网络化广播》,引自《网络传播》,2005年第11期
(13)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1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陆群、张佳丙《新媒体革命》,第8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