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似,联想集团也始终恪守量力而行的经营策略,一步一步地由小做大,由大做强,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在联想创立之初,它不仅毫不起眼,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连生存下去都很成问题。为了维持生存,这个取名为“中科院计算机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企业干起了与“新技术”毫无瓜葛的生意,比如倒卖彩电、早冰鞋甚至布匹等等。但这种“摆地摊式”的起家模式并未影响联想后来的发展,因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烦要生存下来。后来,联想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在为中科院进口的500台IBM电脑进行验机、维修和使用培训中赚进了70万元。至此,联想度过了企业创立阶段的恐惧期,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再一步一步量力而行地发展,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不仅在创业的初期,即使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想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也必须要量力而行。有一位叫郭华超的人因为企业在取得出乎意料的迅速发展后,误认为把企业做大就是大做,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结果快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郭华超从事的是金箔行业,据传金箔是炼丹的产物。南京在东晋时被称为建康,是东吴、东晋及宋、齐、梁、陈等朝的国都,号称六朝古都,被视为金箔的发源地,而南京金箔集团则为全球同行之首,占据了世界金箔市场30%的份额。
在创业之初,郭华超与南京金箔集团签订了5年协议,租下了该集团在珠三角地区的经营权。企业的发展非常顺利,很快,郭华超就被称为“贴金能人”,在室内外装饰行业出尽了风头。
郭华超在五年协议期间的营业额年年翻番,公司四次搬家,规模越来越大。2000年协议期满后,郭华超开始自立门户、自树品牌,企业在鼎盛时期,他旗下的华箔行拥有香港、广州、梅州、南京和北京五家全资子公司,在深圳市的15家大型商场设有专柜,在国内拥有36家区域代理商。有了华箔行这个品牌,郭华超又着眼于海外,在莫斯科、多伦多和阿联酋设立了贸易网点。
到2001年,华箔行的年销售额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时的郭华超雄心勃勃,他己经不满足于眼前的规模,心里一心想着玩大的,不再像以前那样量力而行地经营企业了。
他不仅在金箔行业内迅速扩大规模,还涉足白酒业。2001年,当酒鬼酒高举起“文化酒的引领者”这一大旗时,华箔行在首创贴金酒瓶的同时也搭便车喊出了“酒类包装的一次革命”。贴金滴瓶使华箔行名声大振,酒鬼、古井、洋河、金六福、百年老店等名酒都和华箔行建立了业务关系。
郭华超一心要想大做,想在酒类包装行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为了扩大公司的业务,他专门请了两位公关小姐,每人都有半斤白酒以上的酒量,任务就是陪酒厂的客户喝酒。经过一番公关,他的贴金酒瓶的生意做大了,但苦恼也随之而来。虽然酒厂的订单很多,但支付的订金却寥寥无几,很快,郭华超感到贫金周转困难,渐渐地难以为继。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种投资都会给自己带来风险。因此,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弄清楚做大与大做之间的区别,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人员的配备都要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一切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影响企业生存为前提。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做到有序化,发展才能做到持续化,这样的企业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企业。
六、让诽谤朕的儒生方士去死
【史海回眸】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秦始皇在咸阳官置酒大宴群臣,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进谏,要求秦始皇仿照商周旧制,分封子弟功臣为诸侯,作为朝廷的屏障。
秦始皇下令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法家出身的丞相李斯对此不肩一顾,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书,将矛头直指儒家及诸子学说。说商周最后之所以纷乱不堪,战乱不息,全是因为诸侯国林立,各自为阵。儒生们的言论纯属以古非今,非常不合适宜,应当予以禁止。他建议史官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除了博士官掌管收藏的以外,天下所有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有敢妄谈《诗》、《书》者杀无赦,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自令下之日起,30日不烧者即判刑。只保存医药、卜筮、农书等方面的书籍,如果有人想学法令制度,可以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当即准奏。就这样,李斯这封奏书连同秦始皇的批文,构成了秦朝的“焚书令”。焚书令颁行全国,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拉开了序幕。
因为要焚书,地方官员便到处搜书,很多人不愿把书交出来,官府不得不抓更多的人,拆更多的房子,尤其是在齐鲁一带,民众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在鲁地的曲阜,当地方官吏要拆孔府的大成殿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抗议,很多官兵也不愿执行这一命令。
这件事传开后,引发了民众的义愤,不时有人在街谈巷议中抨击时政,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官府投放下狱,临狱里人满为患。而更让官府感到头疼的是,原先已接近销声匿迹的市井游侠,如今又活跃起来,他们袭击地方官员和执行焚书命令的办案人员,一天数起,弄得地方官吏和办案人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各地的郡守纷纷要求朝廷给予他们更多生杀之权,甚至要求朝廷派遣大军驻防各地,以防民乱。
接到各地的奏报,秦始皇立即召集李斯、蒙毅商谀对策,并把长子扶苏也叫了来。
扶苏哪一点都像秦始皇,英武、果敢、天姿聪颖,只是太过于忠厚仁慈,在秦始皇看来,忠厚仁慈就是软弱。
秦始皇意识到扶苏快28岁了,却没有经过政治风险的历练,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考验,比起当年28岁的自己,不可同日而语。自己28岁时,已经当了15年秦王,在内政、军事、外交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大风大浪。此时的秦始皇因为长年为军国大事操劳,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他决定让扶苏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在秦始皇看来,只要经过一番历练,扶苏就能成为大秦帝国未来的合格掌门人。
李斯和蒙毅就一个要坚持原则,一个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彼此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秦始皇没有立即表态,他问扶苏有何看法。
扶苏认为,立法宜严,但执法宜宽,因为人事千变万化,不是区区几条法令就能囊括殆尽的。譬如说,秦地老百姓不注重读书,在这些地方执行焚书令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但是,齐鲁两地文风甚盛,先前齐宣王还设置稷下学宫,召集天下学者讨论学术,书简气息浓厚,大家都喜欢读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藏书,所以,要在这两个地方执行焚书令,肯定会阻力重重。尤其是在鲁地,那里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在那里被称为圣人,如果要拆他的祀庙,恐怕会招致民众的抗议,甚至会引发更大的风暴。所以扶苏斗胆进言,对于挑拨是非的人要严惩,但大成殿不必拆除。朝廷应派专人去安抚,恩威并济,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平息老百姓的不满。
始皇转过头去问李斯和蒙毅:“扶苏的意见,两位卿家以为如何?”
两人一致赞同。但派谁前去安抚呢?这个人必须要有威望,能代表皇帝说话。很显然丞相李斯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李斯不愿前去,他心里很清楚,焚书一事是由他引起的,他若前往鲁地,不仅鲁地的百姓要找他讨说法,那些刺客游侠恐怕也不会放过他。而派蒙毅前往,秦始皇又觉得他的身份不够。思来想去,他决定派长子扶苏前往。
扶苏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护驾人马,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并做好探访纪录。
他取道魏地,经过原来的赵国和齐国,前往鲁地曲阜解决孔府大成殿问题。
一路上,他明令地方官免掉接送等繁文缛节,也不要随同陪护。每到一个城市或集镇,他都会微服私访,带着两名随从,在市井茶搂闲逛,了解民间实情。
通过和各地父老乡亲近距离接蝕,扶苏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焚书令对绝大多数民众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一个县城也找不到几户藏有古籍的人家,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就是认得几个字的人,也不会读这些艰涩的古籍,他们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经验生活,对烧不烧书漠不关心;商人虽然识字,但忙着赚钱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关心这些。真正嚷着反对焚书的,是那些靠研究古籍、著书立说为生的儒生和其他各派学者。
虽然如此,但焚书一事所引起的后遗症是可怕的,地方官员乘机勒索;仇家借此诬告兴讼;儒生在中间挑拨煽动,说这些古籍都是上天借由圣人传下来的启示,嬴政烧这些书就是亵渎上天,背逆天意,天下人都会跟着他遭殃。
一路上,他所见最多的是得不到休养生息的百姓和破碎凋敝的农村,很多地方状况让他惨不忍睹。他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告诉地方官焚书令到此为止,不定人以罪、敲诈勒索,更不得以嫌疑的罪名拆人房屋,除非真正抓到了真凭实据。
他沿途查办了几名借焚书令贪污和公报私仇的官员,将其流放到北边修筑长城,老百姓拍手称快,他还将民众所提的意见全都记载下来,作为日后劝谏皇上的依据。
他所到之处,民愤一一平息,地方父老称贺道谢,互祝将来会有这样仁慈的好皇帝,真是老百姓的福气。
扶苏到了曲阜,先在郡守和孔鲋等人的陪同下祭拜了孔子陵墓,然后让郡守等人退去,单独来到大成殿。看到孔子生前的种种遗迹,扶苏不禁肃然起敬。他要侍从备好三牲香烛,再次祭拜孔子。而后,他摒退左右,和孔鲋就焚书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至此,对于焚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已了然于心。
回到咸阳,扶苏向秦始皇汇报了这次巡行的所见所闻。
秦始皇喜怒参半。喜的是扶苏处事果断,不受传统惯例的限制,外圆内方,处事得体,平息了民怨;怒的是他擅作主张,在无形中中止了焚书令,这种违背皇令的行为让非常自负的他惑到很不舒服。
秦始皇还是好言安慰了扶苏一番说:“有赖吾儿,各地风潮大致平定。在咸阳这边,愚儒装神弄鬼、以古非今,挑拨老百姓的案子也已具结。”
“有多少人受到株连?”扶苏关心地问。
“460人。”
“请问父皇如何处置这些人?”扶苏问。
“丞相和廷尉均拟议坑杀。”
扶苏急切劝谏道“父皇,千万不可如此。天下初定,这些人在各地很有影响,堪称精神和舆论领袖,若是杀了他们,会引起老百姓的极度不安。”
“朕想过这个问题,怛这些人中确实有不少装神弄鬼、欺骗朕和朝廷,也有不少以古非今诽谤朕的,若不对他们严惩,朕将何以号令天下!”秦始皇略带情绪说。
扶苏本想另找时间,向父亲详细禀奏一路上所见民间疾苦,见秦始皇执意要将那460人坑杀,他也不顾始皇此时的情绪,索性将一路上所见严法峻刑所导致的流弊和盘托出。
始皇听着听着,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扶苏不顾一切将话讲完,然后又泪流满面地哭谏说:“父皇日夜为国操劳,但这些政策下达之后,地方层层扭曲,造成的却是这样恶劣的后果。”
始皇站起身来,不停地在大殿内踱来踱去,语气坚定地说:“愚儒以古非今,主张分封立国,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千百年来战乱的根源,简直是睁眼说瞎话。老百姓怪朕不该动用这么多人力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兴修水利,移民实边,但自尧舜以来,闹了多少次饥荒,饿死了多少人,他们算过没有?朕修道路,兴修水利,有什么不对?”他怒视着跪在地上的扶苏,继续说道:“既然天下人都拿修筑长城和移民实边的事来指责朕,那就请他们到北边去看看,那里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天天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几年辛苦所得的一点成果,转眼之间就有可能被匈奴人全部抢走,甚至还要赔上性命。如果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那么匈奴之祸就会逐渐蔓延到内地来,大秦帝国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别人不懂,你是朕的长子,你应该懂。”
始皇越说越气愤,最后却突然停住,语调陡然缓和,他望着扶苏说:“扶苏,朕现在命你去上郡监蒙恬军,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民间疾苦。还有,顺便跟蒙恬学点军事,将来对你会有好处的。”
扶苏遵命而去,秦始皇釆纳丞相李期和廷尉蒙毅所议,坑杀了460名儒生和方士。
【经营哲学大讲坛】
秦始皇的焚书令下达后,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尤其是那些读书人。为了平息民愤,他派长子扶苏到齐鲁一带巡查。扶苏为人忠厚,办事英明果断,一路上了解民间疾苦,为老耳姓作主,很快平息了民愤和读书人的怨气,缓和了矛盾,在无形中中止了“焚书令”。此举大快人心,深受老百姓欢迎。但是,秦始皇对扶苏擅自废除自己下达的“焚书令”心存不满,尔后,扶苏又在坑儒这件事情上忤逆了龙颜,彻成激怒了秦始皇。在秦始皇看来,扶苏是要全面否定他的既定政策。于是,刚刚参政的扶苏被秦始皇流放到北疆监军。这一后果十分严重,因为扶苏离开秦始皇,给后来的沙丘之变留下了真空,导致大秦帝国没入了覆亡的深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个人英雄主义意识非常严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他已经容不下任何反对的意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哪怕是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他也绝不让他反对自己的既定方针。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值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吸取。
在现代商海博弈中,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容易滋生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因为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必定要经过很多艰难险阻,能够领导企业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企业主有英雄般的胆量、气魄和才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企业需要经营者有英雄般的胆识和才能,却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和欲望,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一旦滋生了这种意识和欲望,必然会导致好大喜功,脱离实际,忽视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很难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曾经名气冲天、无限风光的企业一个接着一个地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一个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道的著名经营管理者豪气不再,纷纷黯然退出江湖。这些企业的失败,从表面上看原因备不相同,但是仔细一分析,发现其失败背后潜藏着惊人的相似原因——经营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