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宝宝的童年
培养宝宝自我保护的能力
父母必学的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
让宝宝远离社会伤害与校园意外伤害
提高警惕,给孩子一个安全童年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安全问题需要父母引起重视,第一个就是心理安全,第二个就是人身安全,两个安全都需要父母花不少的心思。
第一个问题:心理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处在一个个问题中,会遇到一个个的困难,经常会被愤怒、沮丧、紧张等负面情绪袭击或控制;面对生活上各种各样的压力,人们内心隐隐涌动着不安。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完全不能明白成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只能感受着变幻不定的家庭心理气候。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吵架,或者因为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一点点的小问题就迁怒于孩子,因孩子的一点点小错误而大发雷霆,让孩子整天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状态中,就使孩子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是不稳定的、不踏实的、不安全的。于是,一颗缺乏安全感的种子,就这样埋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伴随孩子一生。
4岁的明明除了妈妈以外不让任何人轻易地接近,一旦有生人靠近,他就闪躲。他拒绝任何人触摸他,一旦有人要接近他,他的情绪就会不稳定、紧张,甚至会大哭。明明的妈妈很焦虑,觉得孩子胆子太小,有时明明哭闹,妈妈甚至会忍不住对明明发脾气:“你这孩子是怎么了啊?烦死了。”妈妈搞不清孩子怎么了:“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人家父母也没怎么花心思,孩子不长得挺好的?”“是不是他天生就胆小呀?”“长大可怎么办呀?怎么跟人交往?”
通过明明的情况,我们分析出结论,这是孩子的安全感出了问题。内在的不安全,导致孩子恐惧和排斥外在的环境和他人,这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去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相处。家庭的一些不安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尤其是父母的情绪。可能有的父母还不太清楚,觉得夫妻双方之间吵两句,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不关孩子的事,而且他们也没有因为大人的事情迁怒到孩子身上,就对孩子没有影响。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孩子总是在父母争吵的这种环境下生活,那么他们体验到的就是不安全的感觉。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是因为什么原因吵架,有时候还会以为是因为自己而引起了父母的争吵,这样而导致不安,甚至会让他以后做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
父母争吵,频繁搬家,父母情绪不稳定,父母缺乏安全感,生活不稳定……这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导致孩子内在心理上的不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即使夫妻之间有什么小问题也应该理智地解决,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不要对孩子发火。白天上班时候的情绪不要带回家里,回到家就应该开开心心,再难解决的问题也会有解决的办法,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第二个问题:人身安全
2004年,苏州市吴中区小剑桥幼儿园,28名小朋友被失去理性的歹徒持刀砍伤。
定安一名9岁的男孩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满载水泥的拖拉机拦腰轧过,结果把男孩的屁股轧没了,并造成男孩大腿骨折和尿道损伤。
2013年3月4日,一条新闻撼动了所有人的神经,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长春市一对夫妇把自己两个月大的婴儿留在车内,车和婴儿竟然一起失踪了!几天后,传来了窃贼将婴儿掐死埋在路边的噩耗。我们在为这凶手的残忍感到愤怒和为家人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同时,也要反省一下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太粗心了。而在网络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有粗心的父母放下孩子去追吹走的伞,在大商场里和孩子玩捉迷藏,或者让孩子自己去触碰危险物品等事件。
摔伤、烫伤、触电、车祸、溺水、中毒……转瞬间,一朵朵美丽的花蕾就这样枯萎,年幼的生命就这样被扼杀,一个个天真可爱的笑容从此永远消失!还有防不胜防的拐卖,不容回避的性侵犯,烟、酒、毒品对孩子的引诱和毒害,以及突发的暴力事件,也在威胁着孩子的安全。还有那一桩桩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意外伤亡事故更是给予社会深刻惨痛的教训。这些事件无不震惊全国,令所有的父母不寒而栗,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避免受到这些伤害?如何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成长的环境和生活空间,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童年?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他们也采取了很多的保护措施。但孩子那强烈的好奇心始终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对外界进行探索,所以,想要有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也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为了孩子的安全,仅仅采取限制孩子的各项活动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从而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教给孩子避免伤害的知识,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孩子2岁以前,家长应该提高警惕,主要以防范为主。当孩子慢慢长大时,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一些事态的危害性告诉孩子,让孩子对危险的事情有个深刻的认识。比如说要让孩子明白很烫的东西不要用手去碰,可以用杯子接一杯开水,让孩子用手背快速地碰一下杯身,让他亲身感受烫到手会多么疼痛;可以让孩子把他的一辆旧玩具车停在楼梯口,然后推一下让车滚下去,当他亲眼看到车子被摔得七零八落时,他就会明白在楼梯口打闹会有多么危险。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会对一些危险的情况有了感性认识。但是记住不能凭空吓唬孩子,可以用事实来证明。父母要逐渐地告诉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比如还有不能乱摸插线板、电器,不要随便拿着棍子玩,在河边玩耍要有大人相随等。
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示范。孩子每天受到父母的熏陶,自然会谨记这些安全常识,从而注意安全。但有的父母自己都不怎么遵守交通规则,反而天天叮嘱孩子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试问自己都做不到的父母还怎么来教育孩子?!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记住从自身做起。
为孩子营造安全的活动空间和成长环境
金牌村里快3岁的小宇和奶奶一起去别人家做客,奶奶看别人打麻将去了,3岁的小宇在旁边玩,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开水壶,一壶开水就顺着他的脖子流了下来,造成了大面积的烫伤。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灾难就已经发生。
每个宝宝都“身娇肉贵”,日常生活中总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和成长环境呢?
家是婴儿出生后的天然生活场所,也是婴儿最初活动最具吸引力的空间。在婴儿的眼中,一切都是新奇的,只要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他们都要放在嘴里尝尝,用手摸摸,好好看看……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最起码的安全意识,因而极易造成意外伤害。然而,普通家庭往往没有能力为婴儿准备一个专门的婴儿房。
鉴于此,我们建议有婴幼儿的家庭最好不使用玻璃制品的家具,如茶具、书架、碗橱等,或是在家具尖锐的边缘上安装塑料套或用纸带将边缘粘好,以免割伤婴儿。现在的家居用品商店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专门为有婴幼儿的家庭设计了圆角家具,父母们选择此类家具,就为婴儿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父母最好能多次、反复地告诉能听懂话的婴幼儿玩耍时远离家具,在婴儿游戏时父母能陪在他身旁则是最理想的。
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需要从细小处着手,比如:
第一,远离电源。
警告婴儿不要拉拽和插拔电源线。对于空着的插座,应用胶布将其粘住,以防婴幼儿将手指或其他东西插进去而造成危险。有些父母在这些地方用红色指甲油划上叉,然后告诉婴儿:“这个红叉不能碰,否则会出意外。”养成婴儿见红叉就主动避开的习惯性反射行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二,注意易倒、易夹绞物品的家庭用品。
电风扇、落地灯、摇椅及自行车等物品容易被推倒或容易夹、绞婴儿的手指,一定要远离婴儿的活动范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教婴儿不要碰这些东西。比如用疼痛的夸张的表情告诉婴儿这样做的后果。特别是像暖水瓶、电饭煲、电热杯、电水壶等极易造成婴儿伤害而日常生活又难以远离的物品,可以通过大人的保护不让婴儿走近这些正在使用中的东西,还可以让婴儿轻微感觉到接触这些东西会“烫”、“热”、“不舒服”,提醒婴儿远离这些可能的伤害源。
第三,远离陌生人。
采用“刺激法”使婴儿远离陌生人。即婴儿一旦食用或接受非熟人给的食品或其他物品就立即给婴儿一个表达“不可以”的表情刺激,使婴儿养成不接受和使用他人物品或食品的习惯。
第四,注意宠物。
养宠物的家庭,不要让婴儿喂食动物,更不要让婴儿和动物一起睡觉或将婴儿与动物单独留在一起。教婴儿不怕动物,但要用温和的态度与动物相处,不要抓、打动物,以免刺激动物使之伤害到婴儿。
另外,对于家中的药品、洗涤剂及其他极易放入口中的玩具等,一定要放在儿童难以接触到的地方,以防婴幼儿因吞咽这些物品而导致伤害或死亡。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东西不能玩。对于某些事情他们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如:地上有一个小水坑,他不绕道走,偏往水坑里走,把鞋子、袜子弄湿了,还觉得特别开心。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有的家长就给孩子订下了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并不给孩子做进一步的解释。孩子不知道不许做的理由,只觉得父母很强势,于是便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反而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会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所以,家长若要真正说服孩子,就应该常向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通过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见到一些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同时在不允许孩子做某些事的时候要讲清原因,如: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放学回家时不跟着陌生人走;不带小刀等危险物品上幼儿园……告诉孩子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些教育使孩子明白危险的事情不能做,要理解父母对他的限制是对他们的爱护,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虽然灾难的发生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生,但孩子们也不可能永远都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他们要一步步成长,慢慢独立,所以,要培养好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父母,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安全保护措施,对他们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曾经为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就包括了“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父母也应该在家里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比如说在家里的一些桌椅的直角处包上软布,或是贴上安全标志,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还要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尊重孩子的想法,体谅和容忍孩子的一些无意过失。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对家庭持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促进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父母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因为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比如说教孩子正确有序地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饭的时候不到处乱跑就不会被饭粒呛到……平时要多加注意训练孩子这些生活细节的正确做法,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这样使孩子在自己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三、通过亲子互动和游戏,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
为了能让孩子记住感觉不舒服或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要主动跟幼儿园的老师讲,便可以设计一个“生病以后”的情景模拟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当他哪里不舒服时一定要及时地告诉大人,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这样才不会贻误治疗。孩子也能通过游戏,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并牢牢地记住。
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父母必尽的职责,但是一定要记住,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应对意外伤害的基本原则和常识
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会的本领越来越多,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再依靠父母,这让他们觉得很兴奋,成天这里跑那里蹦的,父母整天跟在后面却还是顾此失彼。一不小心,宝宝就把桌上的水杯打翻了;妈妈刚转个身,就看到孩子不知道把什么东西放到嘴巴里嚼,让妈妈们手忙脚乱、惊惶失措。一些意外伤害的发生往往很突然,孩子的反应是强烈的、过度的,那号啕的哭声让心疼孩子的父母跟着一起紧张、伤心,而手足无措没了主意。
有一次,小咪不知道去厨房忙什么去了,小小咪一个人客厅里玩,小咪买来打豆浆的黄豆还没收起来就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后来,小咪突然听见小小咪哇哇大哭起来,跑进厨房来找妈妈。她边哭边说:“我鼻子好疼!黄豆……”
小咪给吓坏了,问:“你把黄豆塞进去了啊?”看着小小咪不停地哭,小咪也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给大咪打了电话,大咪叫她赶紧送孩子到医院去。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本来孩子就很害怕,如果看到父母也一样的惊慌失措,那么孩子会更加害怕。父母只有在冷静的情况下,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孩子受伤的程度,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这也需要父母们熟悉一定的应对意外伤害的基本原则和常识,否则只会伤上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