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曾对一百个自杀及非自杀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自杀性儿童除了对将来没有期望外,他们的外控个性亦是显著高于非自杀儿童。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师长、运气)所控制,所以他们便不会设法去克服面对的困难。
(7)低幻想力
运用罗夏(Rorschach)墨迹测验,学者发现住院的自杀及非自杀儿童在幻想力方面有显著不同。曾自杀的儿童对将会发生的事情较少想象,他们的倾向是行动多于想象。对一般儿童,幻想除了能产生一些激动的行为外,亦可让他们将预想情境在脑中加以学习;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则多缺乏此种适应机制。
(8)解决困难能力较弱
很多研究显示自杀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弱,甚至较其他精神病人更差。这现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发现。相对于正常组别,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对他人的建议,却诸多挑剔及不满。
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处理问题时一成不变,缺弹性,较倾向孤立自己,或以药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9)冲动个性
绝大部分青少年自杀均属于一时鲁莽的行为。学者认为青少年企图自杀者的个性多属十分冲动,他们自制力甚低,其自杀多未经慎密考虑而决定。这种个性可能受家庭内处理冲突的方法所影响。
(10)学业欠佳
自杀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绪等问题而无心学习,就业情况也甚差,而且有颇多滥用药物或毒品者。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学业成绩欠佳或失业与自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学童的学业成绩或就业情况,只是反映学童的个人性格、成长状况及家庭成员的亲密和互相支持程度。若家庭内关系欠佳及个人性格成长受阻,学童的学习或以后的就业也自然出现问题,最后亦可能因某一次较严重危机的出现而导致自杀。
(11)过往自杀记录
各国的研究指出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的机会相当高,香港亦有类似的发现,1981年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自杀者曾经有过自杀的记录,其中更有35%是用同一方法自尽的。
三、自杀者的心理状态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如下特征。
(1)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必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知。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彷徨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5)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四、自杀原因的深层分析
从更深的层次去看,自杀原因也可以如下分类:
1. 没有安全感:陷入极度的恐惧。这种恐惧比对死的恐惧还要强烈。有时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恐惧一般来说都是短暂现象。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时抑制。这类自杀的预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如心理专家是否及时赶到、恐惧事物能否及时消除等;②行为限制,不让他有自杀的可能,在他冷静下来以后就可以消除自杀念头,这是最有效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2.失去社会归属感:这常常是因为: ①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遗弃、被伴侣抛弃(包括丧偶)、被亲人抛弃(包括丧父母、丧子)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②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等;③要求遭到拒绝;④行为、心情、想法等等得不到理解;⑤社会定位模糊或不定,如失业,发展需求异化等。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这类自杀的预防主要是: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这是最简单实施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②强化他们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归属和社会关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③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④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⑤将外部现象合理化,比如被抛弃是特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实结果,再如抛弃感觉仅仅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后三种方法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3.痛苦的煎熬: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心理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但是对于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目前无其他对付良方。特别是再受到治疗费用或绝症诊断的困扰,问题会变得相当复杂。社会上目前安乐死呼声增大也是针对这些患者。
4.生活单调、无挑战性: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他们有的是的的确确生活单调,但是各方面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心灵)的限制,让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他们有的生活其实已经很丰富,但是由于不善于体验而无法获得丰富生活的感受。这类自杀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
5.环境和药物因素: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中的。一些不利于生理健康的环境,以及药物、营养问题造成的体液环境往往会造成生理心理的失常,比如神经异常亢奋、幻觉、消沉等等。这些也是某些自杀的直接原因。这类自杀的预防是环境优化,营养均衡以及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避免服用药物。
6.特定动机:特定动机是意志的产物。这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这些特定动机主要有:①利益的交换,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神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②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③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④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⑤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合理的动机。
7.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8.假性自杀:行为本质上属于事故。许多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致死概率很高)成为事实自杀。这些行为主要有:①追求濒死经验;②以自杀相威胁达到特定目的;③窒息性性快感;④速度冲动、高处兴奋体验、冒险刺激等往往吸引人们进行极限运动,如疯狂赛车、极限攀岩等。对这些危险行为应该用认知疗法充分揭示风险,得失分析后再让他们重新选择。GOPLA不认可这些行为。
四、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1.回归自然也是爱的奉献。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决定了它必然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总是不愿意被大多数人提起,因为谁也不愿意谈论这个死亡。但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死亡不应该成为人类的痛楚,死亡应该体现人类的终极目标,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死亡。
既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化都应该渐进式地让人们接触到死亡观,越是文明的社会,越应该让人们受到死亡观念的教育和熏陶。关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如何理解死亡,如何树立自己的死亡观念,如何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和临终生活。我们如何看待出生,我们就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我曾经和死神擦肩而过。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想起来终身难忘。那是我放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坐飞机去北京旅游,可是那个飞机在降落的时候“不争气”,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烧起来了,机舱里全是烟,呛死了。然后看到那些机组人员紧张地走来走去,空姐的表情很难看。机舱里乱做一团,还有人在哭。还好通过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安全降落了。当时我还很小,没有太多的心理活动。但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次真的有事,也没什么后悔的,毕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人其实是大自然的,但人在社会中又变成了社会的。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人是从自然到社会再回归到自然。死亡就是人和自然的对话,死亡让人觉得人做了回真正的人。我想死亡的意义就在于回报这个文明的社会,回报抚育你的大自然。
现代物质高度文明的社会,人不能拒绝金钱。我也喜欢金钱,因为金钱可以让我们过得更好些,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激励人的奋斗,金钱能让人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文明的社会又不能“一切向钱看”。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灯红酒绿的原因。我在深圳生活几年了,从不去酒吧和夜总会,说来很多朋友都不相信,可确实是如此。有很多朋友请我去那玩,都被我回绝了。我可以吃最好的海鲜,可以住最好的酒店,可以穿名牌,但是我不会去酒吧和夜总会,我只去咖啡厅和你聊天。
我想世界上比金钱重要的还有很多,有很多东西金钱是永远买不来的。父母的爱是金钱买不来的,朋友的真诚是金钱买不来的,爱情是金钱买不来的,亲情是金钱买不来的,思想是金钱买不来的,情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智慧是金钱买不来的,永不放弃的信念是金钱买不来的,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都是金钱买不来的。
所以我总是在想我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过现在我还年轻,但总有个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去支配我的晚年生活。我想应该把自己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这个抚育我的大自然。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首优美的MTV,歌名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祖英演唱的。我看到了那执著的乡村老师,我看到一片乡村的田野,我看到了山区那天真纯洁的孩子们。当我听完这首歌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
自从那以后,我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在我的晚年,假如我赚了很多的钱,我将把它全部捐给山区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们,我要让那些失学的孩子们重新返入课堂。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假如我没有赚很多的钱,那我就把眼角膜捐献给那些需要光明的人,现在政府的立法草案通过了,我的愿望也可以实现了,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看待死亡。每一个人都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都应该回报这个社会,回报这个大自然。人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好事,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更应该多做好事,让爱的种子洒满人间。
回归自然也是爱的奉献。
二、好好地活下去心理健康十要
1.要注意朋友间的友情。哲学家培根说:“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与朋友在一起,使人欢乐快活,无拘无束无戒备,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要记住: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比任何金银珠宝都要贵重,更美好。
2.要善恶分明。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能做的要积极参与,不能做的要尽力支持;而面对邪恶,则要挺起胸膛,敢于正视和斗争。
3.要相信人的善良本质。不要总是从坏处去推测别人,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人。
4.要说真话、办实事。说真话、办实事会使人心理踏实而感到轻松愉快,而弄虚作假、相信迷信则易使人惴惴不安,成为心理健康的大敌。
5.要慎“独”。单独一人时做错事,往往要比在公开场合做错事所承受的压力大得多,所以,独自一人时行为要慎重,不要行为不端。
6.莫要嫉妒别人。嫉妒很容易使你疏远别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
7.要少发脾气。常发脾气不仅会使矛盾激化,影响人际关系,也会因情绪不稳而对自己的健康贻害无穷。
8.莫要论人是非。闲论人是非,轻者朋友、同事翻脸,重则会闹出人命,对人对己都会增添无谓的痛苦。
9.要敞开心扉。与人开诚布公、以诚相见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轻松愉快地生活。
10.十要远近兼顾。想问题办事情,切不可顾了眼前误了长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人,收拾残局时心理压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