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我从不跟自己的同班同学竞争,如果我的同学又高又大,跑得很快,而我又小又矮,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比呢?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停止,这非常重要。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千百次,为什么别人可以学习得轻松?为什么我永远回答不了问题?为什么我总要不及格?当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后,我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关爱和解释,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非常重要。”
一些聪明的人,如果没有遇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可能不会成功;一些笨拙的人,如果遇到自己合适的工作,也可能会成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没有高尚与低贱之分,关键看是否适合自己。比如数学家陈景润,可以攻破世界难题——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但是据说由于性格原因,他做不好一个数学教师,这不代表能力问题,而是这种工作不适合他自己。只有适合自己,才能做出成就。
如果我们以相当长的经历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但仍然看不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功的希望,那么就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来说,自己究竟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就及时回头,去寻找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工作或行业。
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计划,设定理想的时候,都需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一味地过高追求,和别人盲目攀比,不顾及自己的兴趣、优势,那么以后的努力也将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辕北辙。
一条乡村的小路上,有一眼清澈的山泉。村里的人上街或者串亲戚,路过山泉便停下来,蹲在泉眼边喝水解渴。这里放着一个残破的半边碗,是用来让过路人在泉眼里舀水喝的。
以前,泉边连半边碗也没有,人们就用手捧水喝,或用树叶折叠成碗状舀水喝。山泉边有些树木和花草,风景宜人,过路人如果时间不紧,还在泉边喝水、歇息,等到养足了精神,才往前赶路。所以,这眼路边山泉是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至于那个半边碗,当时人们感觉不出它的美和丑,脑海里也留不下什么印象。
只是到了有一天,一只非常漂亮的瓷碗的出现和丢失,才让人们对半边碗产生了许多的联想和感慨。不知是什么时候,一只漂亮的瓷碗不声不响地在山泉边留下了,代替了那个曾经使用多年的半边碗。但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泉水太甘甜,泉边的风景太美丽,便有人认为那个半边碗与泉水和泉水边的风景不相匹配,认为只有换上好瓷碗后,泉水边才会更加有情趣。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时间,那只漂亮的瓷碗不翼而飞。好碗丢失了,半边碗又被扔掉了,人们又只好用树叶或用手捧水喝,相当不习惯。所以,又有人买来一只好瓷碗,放到了泉水边。这只瓷碗的命运,与前一只瓷碗的命运没有两样,时间不长,好瓷碗再次丢失。
这时候,人们才想起来,半边碗除了在山泉边上有用,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用处的,而漂亮的瓷碗,它放在哪里都能产生价值和作用。人们对瓷碗的丢失也不再大惊小怪。只不过,瓷碗丢失了,扔在了一边的半边碗,只有再去捡回来,让它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人们都清楚了,再买好碗放在泉眼,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它的美好最后只会给路人带来更大的不便。而那重新捡回来的半边碗,却可以一直沿用下去,让路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实用的价值。
很多时候,好东西不一定适合,而适合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东西。不仅仅是理想、事业、工作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其实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对于服饰外貌,我们也不可一味地追求豪华高档、名牌时尚,只要穿出我们自己的个性就可以了。追求时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模仿,它同样会让人失去个性。婚姻也是如此,它就像一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很多在别人眼里是“男才女貌”的组合,最终却劳燕分飞,而许多别人不看好的一对,却可以白头偕老。所以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
正如但丁的那句豪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爱默生在一篇评论自信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要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不能随波逐流。”成为自己想成的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每一个人在攀登人生顶峰的旅途中,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果过多在意别人的意见,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必将陷入随波逐流的深渊,自己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更不必说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一定要记住,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放弃人云亦云,不做别人言语的傀儡;否则,我们不但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惫,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错过很多的缘分,甚至还会失去自我。
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追求,放弃不必在意的言论,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一切,选择适合自己的,喜欢适合自己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快乐,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
对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来说,得到不是目的,乐趣才是目标。发明家爱迪生就曾说道:“我这辈子没工作过一天,每天都游戏玩耍,快乐无比!”如果你懂得“知足”,那你就是生活中真正的“赢家”。很多人生困境是源于我们的不满足,我们极力索取,愈是要得多,反而愈觉得不够,本来拥有更多的,因为贪心反而变得少了。
聪明的人,如果没有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取得成功;笨拙的人,如果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并能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也会取得成功。其实,对任何人来说,只要是适合的,就可以说是最好的。
生活点滴中的舍与得
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就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让团队高效工作,对于提高企业效益也是有很大裨益的。
当你开始带领团队的时候,你的成员有时会自动地判断你是谁。他们也许会认为你是一个控制型的领导,这意味着,或者说你“没有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没有真正认识你。如果你在刚刚成为团队领导的时候讲一个“我是谁”的故事,你就可以让成员们对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可以帮助你消除你和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使他们认识到你也和他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
“我是谁”这个故事的目的应该是向你的成员们透露一些你的缺点,或者是你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因为通过透露你的缺点,你在向你的团队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你很信任他们。透露你的缺点(需要确定的是这是一个小缺点)还可以使你表现得更加平易近人,因为它表示你是普通人而已。
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吗?这个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除非他们真正需要帮忙,否则不要乱求救。虽然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就像多数寓言一样,它却被广为流传了几个世纪。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为什么他们需要优先做一些事情。
一位企业家在与一家全国性连锁养老机构合作时,看到这些养老院工作人员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都具有最善良的愿望,但是他们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声调,在他看来更加适合小孩子而不是老人。于是他向这些年轻人讲述了自己祖母的故事:我祖母中风以后就再也不能说话了。几个月以后,她开始绝食了,在她看来与其没有尊严地活着,不如死了算了,因为照顾她的人俨然以恩人的方式和她说话。这个故事由此改变了那些年轻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很多事情我们看着很小,不愿意去做。例如扶起倒下的椅子,整理好自己的东西……这些事情太过琐碎,我们很容易忽略它们的意义。就像一个家庭,丈夫为经济主体,而妻子收入较低,照顾老人和小孩,一日三餐、家务劳动就分担得多一些,长此以往,在外奔波的丈夫可能就越来越不平衡,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主体,整日劳作的妻子已经和自己很少有共同语言了,他认为这些琐碎的家务无法和他为家所作的奉献相比。有一对夫妻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而找到北京电视台的心理咨询节目,希望得到解决。只不过这一次“主外”的是妻子。心理专家就让他们做了一个游戏,小时候经常玩的跷跷板游戏,当夫妻两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时,跷跷板很稳固,当专家要求丈夫离开座位时,妻子一个人让跷跷板平衡变得十分困难,而当妻子离开座位时,丈夫同样无法让跷跷板保持长时间平衡。一个家,分工是明确的,琐碎的事同样是需要人做的。而长久坚持做琐碎事的人不比创造出更多经济价值的人地位低。
我们知道很多将琐碎的事进行到底从而成为传奇的故事。像一个人因为捡垃圾而最终功成名就,进了福布斯财富排行榜。说这些故事是为了唤起希望,尤其是当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需要那样做以及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如果一些细枝末节因为忽视没有做到位的话,所产生的后果恐怕是让人始料不及的。一家连锁眼镜店打广告说,如果顾客回到家里以后发觉不喜欢的话,店里可以提供一副新款眼镜。这么做自然引起了店铺成本的上升。然而,这家店铺的经理经常定期地告诉店员说,有一位顾客利用了商店的这些优惠,对此他满怀歉意,但是从那以后,多年来他不仅一直保持对这家连锁店的忠诚,还把这家连锁店推荐给他的家人和朋友。结果是生意上面一点小小的损失给这家连锁店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事实上,那些举手之劳的事是会带来很多意外的收获的,我们大可不必计较那一点点短暂的时间和得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许多的沟沟坎坎。你的奋斗和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和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愤愤不平,如果抱着一腔委屈怨天尤人,就难免会使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被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会被别人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潇洒地甩甩头发,悠然地轻轻一笑,你会发现,天仍然很蓝,生活依然很美好。
舍“得”,不舍“德”
七十二行,行行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隐私,这几乎是一部血泪史了。而当整个行业被锁入一个系统地欺骗消费者、欺骗社会的扭曲秩序中,市场的报应就为期不远了。
三聚氰胺摧垮了中国乳品行业。其实,在“三鹿奶粉事件”东窗事发之前,在乳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早已是行内公开的秘密。多数业内人士恐怕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妥,并模糊地预期到这种做法终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没有人起而行动。最终市场的报应如期而至。当雪崩式的灾难降临时,没有人能够躲开。
面对复杂的世界,人人都处于一种“绝对的无知”状态。你根本不可能为每一个行动收集充分的信息,因而也就无从理性地进行完备的计算。规则、制度解决了人生的这个困扰,它们是这个茫茫世界中标示方向的公共指路牌。有了规则、制度,人们就不必事事经过理性计算了。一个人,只要他遵守规则,就可以采取正确的、能够被他人理解、认可的行动。当然,人性总有不可克服的软弱,所以社会要维护正常的交易、合作秩序,也需要建立某种强制或自愿的执行机制。约束人们遵循这些规则。约束商人的规范、规则及其执行机制,至少可以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私德,即个人在生活中遵守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通过长期的家庭、学校、社会教化,嵌入个人的心智结构。它们已经成为人的文化本能,从而表现为一种人们面对不同事情,本能地进行判断的道德感。借助这种道德感,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他人的活动可以轻易地做出对与错的判断。第二个层次的规则是职业伦理,它存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严重依赖“技艺”的行业。商业世界的职业伦理就是商人伦理,对医务人员来说就是医学伦理,对律师来说就是法律人伦理。职业伦理是形成职业共同体的粘合剂,反过来说,职业伦理的有效性也依赖于职业共同体的自治。第三个层次的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正式规则,包括法律、政策。没有一个政府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事实上,商业活动也需要借助公正的法律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执行机制,才能在较大范围内的陌生人之间进行。因此,现代复杂的商业秩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政府颁布的正式规则,尤其是依赖司法体系执行这些规则。这样,法律的恰当性、正义性对于健全的商业秩序的形成,就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的上述三个层次的规则都比较健全,它的商业秩序就会比较正常。商人可以较好地协调自己与同行、自己与消费者、自己与社会、自己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就会在商业领域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从而大幅度减少福利的损耗。
各个行业缺乏秩序的原因就在于各个层次的规则普遍匮乏,即便存在规则,也不那么合理,人们的行为甚至经常由潜规则支配。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对传统道德观念与政治运动的冲击,直到今天,自称在追求自由的“范跑跑”还在大战道德的风车。
随着传统的毁灭,人们的道德感趋向微弱。因为道德总是镶嵌于传统之中的,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道德就是传统道德。20世纪90年代,主流经济学把“经济人”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学理假设,当成伦理准则向全社会宣传。经济学家告诉人们说,你应当自私。因为唯有当每个人都自私的时候,社会才能形成正常合作与交易的秩序。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就是在这样的精神、道德气氛中起步的。本来借助文化遗传与私生活的教化过程,人们还具有某种程度的道德感。但是,种种误导让人们以为这种道德根本就是虚幻的,道德感本身甚至就是一种罪。违反道德是先进的、合乎时代精神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则普遍形成这样一种舆论: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金钱是一种美德,金钱之外的一切价值都没有意义,为了金钱,可以牺牲一切价值,包括践踏一切规则。这样的反道德意识多多少少地渗透在人们心灵中,尤其是时时刻刻与金钱打交道的商人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