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取舍有舍有得
“舍得”一词,精辟的诠释了人生的智慧,在生命的旅途上,会遇到很多关于取舍的问题,如何取舍、怎样取舍?正确的做到取舍,获得自身的宁静,进入人生的高境界。人生取舍的智慧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人世间,人们往往面临着多种选择,取舍往往乱人心扉,令人难以抉择。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说过这样的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正是从取舍的角度,阐释了“有舍才能有得”的道理。
从古至今,无数留名青史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得到了天下的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英台舍弃了世间的一切繁华,化作一只蝴蝶,却得到了海枯石烂和天长地久的爱情;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苟活,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反思、十年的历练,他又重新夺回了天下;东晋的陶渊明,毅然舍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过上了“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才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在牢中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写成了《史记》,完成了一部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恢宏史诗;钱学森舍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挡,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得到了国人的高度赞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捷克和波兰两国时,面对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他放弃了总理的身份,双膝跪下,虔诚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聪明人懂得如何舍弃,能够正确做到舍弃的人会受益颇深。
有一个人外出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竟然往深谷里掉去。眼看生命危在旦夕,这个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敢不听您的话呢?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这时佛陀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里去,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字,这也是人生最大的障碍。谁要是敢舍得“我”,就像这个人松开抓住树枝的手,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大舍才能大得,越是不怕死,就越是能够活得精彩。当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的“大舍”之举后,你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本质,看透幻象与真相,从而获得心灵的大自由,精神的大解放,得到生活的大乐趣。
舍得的逻辑关系
在“舍”与“得”之间有着严谨的逻辑关系,那就是:“舍”是因,“得”是果。舍不得付出,就不可能有所收获;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得事先播种。不付出、不奉献、不愿意“舍”,却去乞求“得”,那是投机取巧,是不劳而获。而任何方式的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最终都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惩罚的。
在奥运赛场,人们常惊羡那些为国争光的健儿们,感慨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让《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地响彻异国他乡的万丈豪情。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奥运健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同时,国家为培养出一个冠军运动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的付出也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一个奥运冠军的产生,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艰苦的训练等大量的付出之上。如果舍不得这些,而让运动员依靠投机取巧的方法来提高运动成绩,那么,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得,并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得”建立在“舍”的基础之上,但“得”的获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有“舍”并不一定有“得”,而不“舍”则一定不会有“得”。如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都曾进行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所在国家或地区亦曾为他们花费过不少钱,都有所“舍”,但赛场上奖牌只有三枚,冠军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与奥运冠军甚至与奖牌无缘。但是,如果没有“舍”出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则肯定拿不到奖牌,更不可能拿到金牌。
过去,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差点儿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还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就会挨饿受冻;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要想过上不挨饿受冻的日子,就必须舍鸡养猫,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回报。这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取之,不想予之;只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
“得”有鱼和熊掌之分,有利与义之别。追求“鱼”还是“熊掌”,选择“利”还是“义”,决定了“舍”的性质是舍得其所、舍得崇高,还是舍得不值或舍得让人不齿。
比如,某些人为了牟取不正当的利益,不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有的甚至用金钱女色百般拉拢腐蚀党员干部;一些贪官污吏为搜刮民脂民膏,不惜以个人前途、人身自由甚至身家性命为筹码。这样的“舍”,哪怕舍得的再少、再惨,“得”到的再多、再赚,也只能让人觉得不值。而一些仁人志士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舍得的是个人利益,得到的却是人民的拥戴与怀念,这种“舍”与“得”自然是崇高与伟大的。
选择造就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选择,在众多的选择中,我们应做到正确的取舍。在追求人生的目标时,要做好正确的选择。
人一生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多数人都不考虑这个,只要看到新的东西、新的目标就要追求,盲目地将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才要讲“生命的效率”,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最适当的目标,然后痛快地沿着这条路全力以赴,直到成功。这样的生命便等于是得到了延长。
达到目标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一旦你决定了人生的目标后,就要设定计划。正如建造房子一样,先由建筑设计师绘制出一幅蓝图,再交由建筑队建造。在蓝图上,家中的各个摆设都要清楚地画出,一切都要设计得井然有序。
事实上,随波逐流、缺乏目标的人,永远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目标明确的人,生活才有意义。然而不幸的是,多数人对自己的愿望仅有一点儿模糊的概念,而只有少数人会贯彻这种模糊的概念。许多人在公司五年,却没有五年的经验,只能说有五年一次的经验。
有这样一个来自美国某著名企业的大人物的故事。
有人问他:“你是在哪里出生的?”
回答是意想不到的:
“我也不清楚,大概是亚特兰大市吧。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我是个孤儿,由养父母带大,然后带着几美元踏入了这个社会。”
他换了好几份工作,最后在印第安纳州一家餐厅当实习服务生。他既聪明又勤快,把工作做得很好。餐厅的主人看在眼里,就把俄亥俄州哥伦布快要倒闭的小店交给他经营,以考验他的能力。
一开始,他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使那家小店兴旺起来,后来他找出业务不顺的原因是由于菜式过多,采购时容易浪费,因此没有利润。于是他减少菜式,果然使生意日渐兴隆起来。后来他用自己赚的钱开了一个汉堡餐厅,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吃汉堡。他以女儿的名字温迪作为店名。这家小店声誉远播,店面也逐渐扩大。
1969年,从小就喜欢吃汉堡的迪布·汤姆斯在美国俄亥俄州成立了一家汉堡餐厅,并用女儿的名字为店起了名——温迪快餐店。在当时,美国的连锁快餐公司已比比皆是,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大店已是大名鼎鼎。与它们比起来,温迪快餐店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弟弟而已。
迪布·汤姆斯毫不因为自己的生意而气馁。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高目标,那就是赶上快餐业老大麦当劳。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快餐业竞争日趋激烈。麦当劳为保住自己老大的地位,花费了不少心机,这让迪布·汤姆斯很难有机可趁。一开始,迪布·汤姆斯走的是缝隙路线,麦当劳把自己的顾客定位于青少年,温迪就把顾客定位在20岁以上的青壮年群体。为了吸引顾客,迪布·汤姆斯在汉堡肉馅的重量上做足了文章。在每个汉堡上,他都将其牛肉增加了零点几盎司。这一不起眼的举动为温迪赢得了不小的成功,并成为日后与麦当劳叫板的有力武器。温迪一直以麦当劳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激励中快速发展着自己。
终于,一个与麦当劳抗衡的机会来了。1983年,美国农业部组织了一项调查,发现麦当劳号称有4盎司汉堡包的肉馅,重量从来就没超过3盎司。这时,温迪快餐店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了19亿美元。迪布·汤姆斯认为牛肉事件是一个争得快餐业霸主地位的机会,于是,对麦当劳大加打击。他请来了著名影星克拉拉·佩乐为自己拍摄了一则后来享誉全球的广告。
广告说的是一个认真好斗、喜欢挑剔的老太太,正在对着桌上放着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汉堡包笑逐颜开。当她打开汉堡包时,她惊奇地发现牛肉只有指甲片那么大!她先是疑惑、惊奇,继而开始大喊:“牛肉在哪里?”不用说,这则广告是针对麦当劳的。美国民众对麦当劳本来就有了许多不满,这则广告适时而出,马上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共鸣。一时间,“牛肉在哪里”这句话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在广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迪布·汤姆斯的温迪快餐店的支持率也得到了飙升,营业额一下子上升了18%。
凭借针对麦当劳的不懈努力,温迪的营业额年年上升,1990年达到了37亿美元,发展了3200多家连锁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上升到了15%、直逼麦当劳坐上了美国快餐业的第三把交椅。
迪布·汤姆斯经常注意使用最好的牛肉,不断想出新点子,所以,受欢迎的连锁店陆续开张起来。在他的干劲和信念的推动下,温迪连锁店现在已多达3200家。在快餐界排名前列。
要是有人问他是否已经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时,迪布一定会坚决否认。
在人生目标的取舍上,要像迪布一样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的生命在历史中留下了轨迹,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不懂得取舍,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白来了人世一趟。
正确看待得与失
威尔·罗吉士是非常著名的幽默大师,他整天都是快乐的——即使在他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与失。
1898年冬天,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照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有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而至,他们走到一半路程,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一样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理论,但他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全都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
在寒流中走了这么一趟,罗吉士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儿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的。”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但我们却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对这个世界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用以分辨事物,这是自然的造化。每个人还有一双眼睛,它不是长在脸上,而是长在心中,这就是心智的眼睛。这一双眼睛比另一双更重要,它告诉我们是如何看待身外的世界,如何看待自己。
故事中的罗吉士失去了一头牛,却换得了农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这一段经历更让他懂得了生命中哪些才是无价的。
你是不是也和罗吉士一样呢?可能常常遇到丢“牛”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也学一学罗吉士,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失去的东西。因为,在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也许我们在其他方面已经得到了更加宝贵的东西。犹豫不决只会全部失去。
法国哲学家布利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都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饲喂它。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地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毛驴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干草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饿瘪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