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父母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要给他制定更合理的目标,让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如果目标太大,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最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的精神,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
误区12:不要盲目地为孩子择校
如今的父母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在选择学校这个问题上也毫不含糊,不惜高昂的学费,努力让孩子上名校。无论孩子考多少分,只要一毕业,父母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名牌高校。事实上,父母千万不要盲目为孩子选择学校。
某位同学的爸爸愁眉苦脸地说道:“我孩子这次考试又考得不好,这次可有的愁了。小学毕业考的时候成绩不理想,我托关系、花钱好不容易让他上了这里的一中。其实,花再多钱也没事,只要我孩子能进好的学校,可是这次中考考得太差,现在花钱都进不去……”
父母不惜花“重金”让孩子进名牌高校,可当孩子进了名牌高校以后,效果真有那么好吗?
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择校看成是一种投资,总认为给孩子在选择学校上的钱得越多,以后的收益也越大,也即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大,连一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也给孩子花费高昂的学费,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够在一个好的学校学习。
很显然,这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孩子上名牌高校的父母,很少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孩子的成绩、性格特点和学校的管理模式,以及孩子是否适合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等,而盲目为孩子选择重点高校。
当然,父母让孩子进重点高校,是为了孩子在一个更好的条件下学习,这样孩子会进步更快。但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客观情况,盲目跟风,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起点较低,与特别优秀的孩子一起学习会让他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用高昂学费买来的学习机会,也一直让孩子背着沉重的包袱,不利于孩子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实,按照孩子能力考进的学校,也许没有名牌高校那么强的师资力量,但是却可以让孩子的成绩排名靠前,备受老师关注,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父母不需要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而“孟母三迁”或者“重金买学校”,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学习的宗旨,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才是根本。只有孩子快乐了,他才有学习的心情,也才会学得更好。
因此,父母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给孩子认真择校,还要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选择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让他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
误区13:跟风上课外班会孩子不堪重负
独生子女身上承载着太多父母的期望,本来是无忧无虑、可以痛快玩的年纪,却被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辅导班填满,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父母盲目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难道不是对孩子人性的一种摧残?
小荣今年才8岁,在假期每天都忙忙碌碌。每天上午他要去学校附近的美术班学习2个小时,接着去学象棋,中午自己在外面买点吃的。下午坐1个小时的车去一个很有名的老师家学英语,然后是乒乓球,晚上还要去练跆拳道。
很多父母不想浪费孩子一分钟时间,孩子的日程安排表上总是密密麻麻的辅导课。难道孩子上完各种辅导班以后,就变成了样样精通的天才?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校有实力的老师就那么几个,工作任务繁重,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做好辅导机构的兼职,大多是规定时间上完课就走人,很少有真正负责、关心孩子的成长。再者,现在的课外辅导班,大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很少能做到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问题,然后再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所以课外辅导的效果并不显著。
其实,真正提高成绩的时间不在课上而是在课外。如果总上辅导班,会让孩子产生“反正还有辅导班,上课不听也没关系”的依赖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没时间去理解,对所学的知识总是一知半解。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参加了很多的辅导班,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的原因。盲目报班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还会让孩子有厌学的倾向。
试想,如果父母不停地喂孩子东西,却不给他消化的时间,后果会是怎样?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学习呢?
首先,如果孩子学习有薄弱的地方,可以事先跟孩子商量,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去去课外辅导班试听,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以及老师是否有责任心,最重要的看孩子是否喜欢,只有他喜欢,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也才会坚持去上课。
再者,什么东西多了都会泛滥,父母不需要给孩子选择很多的兴趣班,只要选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就足够了,一定要留给孩子玩得时间,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让他可以在全面均衡地发展。
最后,如果父母想孩子成人成才,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孩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多抽一些时间给孩子,而不是把孩子交给各种辅导班就万事大吉。
误区14:对孩子非打即骂,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由于第一次为人父母,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怕太宠着孩子会成了溺爱,于是,就继承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秉承着“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孩子畸形发展。
有些父母动不动就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长期压抑孩子的个性。于是,孩子也学父母的“以暴制暴”,在家里被父母打,出去他就打别的孩子,就这样习惯用武力解决与别人的矛盾,长期下去,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优良的品质,如上进、善良、诚实等,但是优秀的孩子不是父母打出来、骂出来的,而是教子有方的结果。父母习惯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顺从,只能让孩子怯于父母的威严,那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表面上的乖巧,内心却可能充满对父母的怨恨,冲淡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父母的打骂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还会使孩子产生抵抗情绪,越打越叛逆,脾气也越来越暴躁,造成孩子的畸形人格。
其实,孩子也渴望真正能与父母实现地位上的平等,遇到事情可以与父母以友好地方式协商。因此,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有些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实现自己理想的机器人,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就要受到惩罚。其实,打骂只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对孩子现状的改变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还不如给孩子设立比较低、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让孩子一步步稳步前进。
其次,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当孩子学习或者行为上有问题的时候,父母要保持冷静,亲切地与孩子沟通,帮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父母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工作中的压力转嫁给孩子,真正从内心上尊重孩子,平静地完成和孩子的每一次交谈。
最后,改变长期以来棍棒教育的观念,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而不是打骂。父母要多花时间了解孩子,借鉴一些父母的成功的教育经验,让孩子远离打骂,为他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误区15: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
“我儿子是不是比别人笨,考试总是不及格?”“老师说他上课总是不能专心听讲。”“他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上课老坐不住。”……这是一群父母去咨询心理咨询师时对孩子的评价,而孩子站在旁边一直低着头,心理咨询师不经意间瞥到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一位父亲愤怒地指着儿子不及格的成绩单说:“这么简单的试卷,别人考满分,你居然考这么少,怎么这么笨呢?”“我就是比别人笨,所以才考这么少……”儿子小声说着。
其实,孩子考得比别人少,不一定就是孩子比别人笨,有可能是粗心或者方法不对,还有可能是孩子不够努力,如果父母故意说孩子笨,想通过嘲讽来激励孩子,却很容易导致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父母这样会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承认自己比别人笨,从而有可能真成为一个很笨的人。
其实,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是很正常的,但要正确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应该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即使当孩子怀疑自己比别人笨的时候,父母也要及时纠正:“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这次你考得比别人差,不是因为你比别人笨,而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需要借助父母的评价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如果父母一再批评、苛责孩子,会让孩子强烈感觉到自己很失败,长期笼罩在这种阴影之下,最终将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更不要轻易说孩子笨,而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积极引导,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当然,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就应该教育孩子,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他错在哪里,而不是一句粗暴的责骂“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笨得跟猪一样”,否则,只会伤孩子的心。因此,面对失败的孩子,父母要不断地鼓励他,树立他的自信心,帮他走出低谷。
另外,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做横向比较,更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而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及时地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真诚地鼓励孩子、赞赏孩子,让他信心百倍地迎接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