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征用了70万刑徒。刑徒们没日没夜地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生活条件差,生了病也没有人给他们看,所以,天天都有不少人死去。为了确保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的人始终有70万人,秦始皇下诏天下,将各地犯罪被判刑的青壮年人源源不断地押送往咸阳,而负责押送任务的就是各县的亭长。身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当然也摊上了这样的任务。
一次,刘邦奉沛县县令的命令将沛县的刑徒押往咸阳,由于刑徒太多,他一个亭长再加上另外两个押送人员哪里看管得过来,一路上不断有人逃走。刘邦估计,照这样的情形看,等到了咸阳,恐怕差不多全都逃光了,如此一来怎么向官府交差呢?于是,他打定主意不押送他们去咸阳了。自上次在咸阳城中看到秦始皇出行的赫赫威仪后,刘邦心里早已不能平静,他认为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大丈夫在世,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横扫六合,威振天下,哪能一辈子做个亭长呢?到了丰邑西边的大泽边,刘邦停了下来,他招呼其他人喝酒,说今晚就在这里过夜。同行的其他几人酒足饭饱,醉呼呼地睡了。到了半夜时分,刘邦将所押送的刑徒全部放了,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这份差事我不想干了,我也要逃了。”于是众刑徒纷纷逃命而去。但是有十几个人却不愿离开,他们认为刘邦是因为他们才放弃这份差事的,表示愿意跟着刘邦一起逃难,到哪里都听他的吩咐。就这样,刘邦带着他们逃到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泽岩洞中躲了起来。
刘邦这一逃不要紧,沛县县令要拿他问不说,他的父母妻子也急坏了,尤其是妻子吕雉更是急得不得了。当初她父亲之所以要把她许配给刘邦,就是因为他们父女一致认为刘邦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如今这位还没有大富大贵的人突然不见了,她怎么会不急呢?说来也怪,那吕雉拖儿带女居然在芒山、砀山一带找到了刘邦,而且不是一次,此后不管刘邦为了躲避追捕如何东躲西藏,只要吕雉要去找他,准能找到他。
有了刘邦的下落,可乐坏了沛县那帮难兄难弟,他们听说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躲藏,都纷纷跑去跟随他,于是,在刘邦的周围很快又有了一大帮人。刘邦知道自己已经是官府通缉的对象,总不能老是这样被动地东躲西藏吧,于是他索性把这些人组成一支队伍,占山为王。由于他们人多势众,再加上沛县县衙里也有不少人是他的熟人,所以,沛县县令不敢派兵去进剿他们,也懒得去进剿他们。其实这个时候,像刘邦这样拉起一支队伍脱离官府的管辖,过自己的小日子的人并不止他一个,在此之前,彭越已经在山东巨野县的山泽河湖中拉起了一支约千余人的队伍,立起了一个山头;而刑徒出身的英布也拉起一帮刑徒逃到长江下游一带打家劫舍,当起了江湖好汉。他们这些人都比陈胜、吴广的反秦活动要早,之所以没有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首义”之举,是因为他们没有主动率军攻打官府、攻州略郡。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这时候干的是土匪的勾当,而不是从事推翻暴秦的大业,算不上起义军。不过,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天下的确“苦秦久矣”,一场大的社会风暴即将来临。
果然,到了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发难,吹响了推翻秦朝暴政的号角。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州略郡,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就发展到几十万人。他们在陈县建立了政权,国号“张楚”,并派出两支西征队伍向咸阳进军,其中的一支队伍很快就打到离咸阳只有几十里的戏(今陕西临潼县东南)。这一形势让天下人感到非常振奋,不仅老百姓踊跃参加起义队伍,原东方六国的贵族后裔也纷纷加入到反秦阵营,他们似乎看到了复国的曙光。当时,各地杀死郡县长官,或者郡县长官自树反秦大旗响应陈胜、吴广,动辄拉起上千人的队伍的不可胜数。当然,像英布、彭越等也自然加入了反秦的阵营。秦王朝陷入了天下反秦的汪洋大海之中。
随着反秦形势的发展,各地官员风声鹤唳,大为紧张。沛县的县令也不例外,他坐不住了,大家都在反秦,他还怎么能继续做秦朝委派的沛县县令呢?那不是跟反秦势力作对吗?于是,他也想树起反秦大旗,拉起一支人马以图自保。于是,县令立刻召集萧何、曹参等重要官吏商议,决定背叛朝廷,率军响应陈胜,以图自保。
萧何认为,由县令本人率军响应陈胜不合适,因为这些年来他在沛县大力推行秦王朝的“繁刑峻法”、“赋敛无度”,做了很多对不起沛县父老乡亲的事,老百姓深受其苦,敢怒不敢言。如今天下大乱,各地纷纷击杀郡县长官,起兵响应陈胜,谁还会拿他当父母官看待,沛县的子弟兵当然不会听从他的指挥,倒不如让逃亡在外的刘邦回来负责这件事一则当初刘邦纵刑徒逃亡,这明显是和秦朝官府作对,由他来负责领导起事,名正言顺,并无投机之嫌,二则因为刘邦在沛县有着相当深厚的人脉基础,不但沛县父老认为他是个神秘人物,长相不同凡响,是干大事的人,而且刘邦这个人豁达大度,有领导气质和才能,黑白两道的人都很服他,如果让他回来领导沛县子弟起兵抗秦,一定能不负众望,达到自保的目的。
于是,在会上萧何主张把刘邦请回来,由他出面主持大局,借口是县令是秦朝任命的官员,起兵反秦有些不便,倒不如让刘邦出面、县令在幕后指挥比较好,将来即使失败了,上面追查下来可以让刘邦去抵罪,不会危及县令的前程。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曹参等人心知其意,自然纷纷表示赞成。县令虽然有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他知道,此时他不能以县令的身份来压人,他这个身份是秦王朝朝廷任命的,现在的主题就是反秦,他怎么好以这个身份来压服大家呢?所以,孤掌难鸣的他只好同意了萧何的建议。
于是,萧何立刻找来樊哙,让他迅速前往山中寻找刘邦。刘邦听到县令相召共商反秦大计,自然十分高兴,现在终于不用东躲西藏了。他立刻整理行装,率领众徒,浩浩荡荡奔向县城。
不过,刘邦压根儿也不相信沛县县令会放弃自己的职位,而由他来领导起义,于是派樊哙先回,联系沛县父老以为内应,必要时强行夺权。
果然,县令看到萧何、曹参等人态度暧昧,行动又过分积极,恐对自己不利,不久就反悔了,并下令闭门坚守,捕杀萧何、曹参等人。夏侯婴得知这个消息,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将萧何、曹参等人在城门尚未关闭之前就送出城外,投奔返回途中的刘邦等人。
萧何见到刘邦,立刻告之县令反悔之事,并且已经关闭城门。刘邦只是微笑说,此事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两人商量了一阵,于是继续向沛县进发。
此时,奉刘邦之令早巳潜回县城的樊哙正四处联络留居城中的“刘季党”,煽动沛城父老,策动兵变,迎接刘邦。
刘邦来到沛县城下,见城门紧闭,戒备森严,想强行攻城。但被萧何阻止了,萧何说,沛县是自己的家乡,守城的士兵也是沛县的子弟兵,在家乡父老面前让子弟兵打子弟兵恐怕不妥,况且沛县父老都是深明大义的人,您在沛县父老中有很高的声望,不如亲致书信,对他们晓之以理,让他们放弃守城,跟随你反抗暴秦的统治。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并亲自书写帛书数十封,系在箭梢上射入城内,号召沛城父老放弃守城,杀死县令。
在沛县父老收到刘邦帛书的同时,沛县县令也收到了一封帛书,他感到非常吃惊,他知道刘邦在沛县父老中的号召力,于是,他立刻下令在城内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沛县的父老们看到县令的态度如此强硬,深怕反为他所害,便一不做二不休,当晚发动民变,在县府守卫的子弟兵也响应民变,县令孤身逃离府邸,终为乱民所杀。
随后,樊哙和城里的父老乡亲们打开城门,欢迎刘邦部众入城,大家前呼后拥将刘邦拥入县衙,纷纷恳请他出任沛县县令。当然,出于礼节,刘邦要装出一副“坚辞不受”的样子,甚至还说了一些诸如“我刘季何德何能,安敢担此重任?”
淳朴的沛县父老见刘邦如此谦让,还真以为他不想当,于是就抬出了这样的理由:“从您出生的时候开始,您就显得与众不同,长相非常奇特,是大富大贵之相,将来注定要成为大富大贵之人。我们前日卜筮,卜筮的结果显示由您来领导大家是大吉大利的事情,依我们看沛县的安危,从今天开始就全仰仗您了!”于是,众人又是一番劝请。
这时,站在一旁的萧何见火候差不多了,便站出来对刘邦说:“这可是沛县父老的一番诚意呀,您就勉为其难吧!”于是,刘邦装出一副不得已的样子,接受了大家的建议。
接着萧何又说,当县令不好,那样做好像是在为秦王朝守土一样,我们现在是起兵反秦自保,所以,我建议称“沛公”。从此,刘邦便成了“沛公”,直到项羽分封诸侯时,大家都这样称呼他。
此后,刘邦在沛县整编人马,以原先的“刘季党”为基础,收编和招纳沛县的子弟兵,拉起一支二三千人的队伍,以萧何、曹参为主要参谋,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以慓悍勇敢的樊哙为先锋,随后攻取胡陵和方与两座县城,将大本营暂时设在故乡丰邑。
从此,刘邦成了秦末起义群雄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农民杂牌军领袖。而他之所以能在沛县起兵,得归功于萧何的精心策划。没有萧何的一番策划,刘邦很有可能还在芒山、砀山一带东躲西藏,就算他有十个胆子,估计也不敢主动对沛县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