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记载的韩信之死的全过程。一句话,按司马迁的说法,韩信是死于谋反,似乎罪有应得。然而笔者认为,这其中有很多疑点。笔者认为,韩信之死并非是因为他谋反,而是刘邦早巳就布好的一个局。说韩信谋反,笔者始终不相信。
第一,如果韩信谋反,那么他最好的时机是在他攻占齐国而楚汉相争又进入白热化时,那时,不仅蒯通劝他拥兵自立,而且项羽也派出了武涉劝他这样做。虽说有曹参、灌婴等刘邦的死党在军中,但如果韩信当时要独立,那么要解决这几个人也就是动用几个刀斧手的事,如果对他们客气一点,还可以像后来的冯玉祥在蒋汪反共后那样,对在他部队中的那些共产党人“礼送出境”。退一步说,如果韩信真要谋反,那么他还有一次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刘邦用陈平之计,诈称南巡云梦、与诸侯大会陈县之时,陈县在楚国的边境上,刘邦等一帮文武大臣前往时除了仪仗队和部分护卫队,并没有带军队,而韩信的楚国部队是除汉王朝中央政府以外最强大的,如果韩信将计就计,发兵包围陈县,可以将刘邦等文武大臣一网打尽,要知道楚汉相争长达四年之久,楚国人有多少战死在沙场,这个时候的楚国人对刘邦是非常痛恨的,如果韩信要对刘邦动手,毋须动员。但韩信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对刘邦心存幻想,逼杀钟离昧去讨好刘邦,最终将自己送进了刘邦为他准备好的囚笼。韩信这两次在手握重兵,天时、地利、人和都对他有利的情况下,都没有动过要背叛刘邦的念头,为什么要在被贬为淮阴侯,长年生活在刘邦的监控之下,处境孤立,朝中上下几乎没有人同情他,并且手里已经没有一兵一卒的时候选择造反呢?这个说法显然不成立。
第二,更值得玩味的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那段关于韩信谋反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这段描绘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陈豨赴任前去拜访韩信,当时韩信屏退了左右所有的人,然后与陈豨漫步中庭,当时四下无人,他们说的话并无第三人听到。如果他们真是谈的谋反的事,像这样事关身家性命、株连九族的事,他们也绝不会和第三人提起。韩信被捕后,朝廷根本没有对他进行任何正规程序的审判,吕后就将他杀了,也就是说韩信临死前没有提及这事;而陈豨战败后逃往了塞外,再也没有回来过。那么,司马迁所记载的那段韩陈二人的谈话内容从何而来?是凭空想象,还是后来吕后、萧何或者是刘邦为了堵世人悠悠之口而杜撰的呢?至于说韩信手下的家臣被韩信囚禁起来,韩信要杀他,那位家臣的弟弟为了救自己的哥哥去向吕后告密,说韩信即将谋反。很明显,这是诬告,诬告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救他的哥哥。谁都知道,韩信的处境在当时是非常尴尬的。刘邦最忌惮的就是韩信,只要有人告韩信谋反,不管有没有这回事,刘邦准会相信,至于吕后,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那位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密时,吕后就相信了,马上找来萧何商议对策。可是笔者不禁要问,皇家禁苑森严,不是谁都能进去的,那位家臣的弟弟没有任何官职,他凭什么去见吕后,要知道吕后是一国之母,即使是朝中大员要见她,恐怕也得预约。这位家臣的弟弟是哪路神仙,可以一下子跑进皇宫里向吕后告密。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个人本来就是刘邦或吕后安插在韩信身边的眼线,如今自己的哥哥犯了事,被韩信抓起来,要治他的死罪,为了救自己的哥哥,便想出了这阴毒的一招。
第三,如果说韩信要谋反,那么他手上必须有兵。韩信的兵在哪里呢?司马迁说“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也就是说,韩信手里没有兵,于是便与自己的家臣商议假传刘邦的圣旨,赦免那些犯官子女和那些服刑的人,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去攻打皇宫,活捉吕后和太子。试想,既然是假传刘邦的圣旨,赦免这些人的罪,那么这些人感激的应该是刘邦,凭什么还要听韩信的话去攻打皇宫,去杀刘邦的妻子儿女呢?这可是株连九族的罪呀。谁都知道此时淮阴侯的处境,他是最不受刘邦欢迎的人,他们会听他的话去打皇宫吗?再说,汉王朝京城强大的守卫部队和皇宫精锐的禁卫部队就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吗?韩信会这么不知轻重,要率一群既没有经过训练,又没有武器,并且不一定会听命于自己的乌合之众去对付这些精锐之师吗?这显然是难以让人相信的,因为韩信是军事家,他不可能这样不知轻重。
第四,韩信是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像这样一位人物,犯了事,要杀他,也得给天下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按照秦汉时期的惯例,一旦某位重臣犯事被捉拿归案,就应该交由廷吏审理,弄清他的犯罪事实后,再按律治罪,最后上报皇上,由皇上最后定夺。然而,萧何将韩信骗至长乐宫,刀斧手将韩信抓获后,吕后并未按正规程序将其交由廷吏审理,而是直接把他押到钟室杀了。谁都知道吕后是国母,她的职责是统领后宫,无权定夺朝中大员的生死,更何况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为天下瞩目,就算汉王朝和别的王朝有所不同,是夫妻店,她至少也要走正规程序,等刘邦回来以后再定夺。至于相国萧何,他更没有权力决定韩信的生死。然而,吕后之所以敢于不走正规程序,直接杀了韩信,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得到了刘邦的授权,也就是说,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而韩信又称病不随同他一道前往,这犯了刘邦的忌讳:一则刘邦忌惮韩信,怕自己不在京中,没有人驾驭得了他;二则陈豨和韩信相交甚厚,自己率军在前方和陈豨对决,万一韩信在后院放火怎么办?于是,就让吕后相机处死韩信,免得节外生枝。这一点,可以从刘邦得胜归来对韩信之死的第一反应看出来。司马迁在描写刘邦对韩信之死的反应时,用了四个字“且喜且怜”。也就是说刘邦在听说韩信被杀以后非常高兴,只是在高兴之余,说了一句,这个人这样有才能,走到这一步实在太可惜了,而不是问你们为什么要杀韩信,为什么不等我回来把事情弄清楚了再杀。显然这一声叹息不过是猫哭老鼠而已。
当然,为这次事件背黑锅的是萧何,恰恰是因为这件事,很多人认为萧何是小人,是他出卖了韩信,其实,事情不能这么看。刘邦御驾亲征,让萧何留守后方。各位要注意,刘邦是让萧何负责留守京城,而不是让太子刘盈负责,这其中是有玄机的。一般而言,在任何朝代,只要立了太子,皇帝出征,留守京城的重任就应该落在太子的肩上,但是,刘邦这次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这件大事交给了相国萧何。这既说明了刘邦对萧何的信任,但也说明了萧何的责任重大,对于他来说,留守京城是一把双刃剑。守好了,功莫大焉,出了岔子,得承担重大责任,弄不好会灭门九族。刘邦对韩信不放心,但韩信的功劳摆在那里,况且刘邦自己也很清楚,是自己对不起韩信在先,要杀韩信,难以对天下人交待,他不便对韩信开刀;但是,陈豨和韩信的交情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又怕自己在前方和陈豨打得难解难分时韩信在后方作梗,虽然韩信没有兵,但是韩信的能力他始终是忌惮的,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于是他便把这个棘手的事情交给了吕后,偏偏吕后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这从刘邦死后的“人彘”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女人不但心狠手辣,而且也很有手腕和能力,再加上有相国萧何坐镇长安,对付没有一兵一卒、已长久被困在笼中的韩信,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于是,在所谓的“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以后,吕后便找来萧何,商议对策。
萧何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身为京城留守,如果韩信真的叛乱造成不良后果,那么将来追究责任,所有的矛头必然会指向他这位京城留守,除非他投降协助韩信对付刘邦,但依他和刘邦的关系而言,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他必须与韩信对立,但打仗他是外行,跟韩信掰手腕,不用说他只有死路一条。即使他能侥幸逃脱,也难免会遭到御史的弹劾,背上失职、纵容叛乱等罪名,这同样会让他官职不保,获罪致死。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他都必须全力协助吕后处理韩信这件事,所以,才有他亲自前往淮阴侯府,利用韩信对自己的信任骗韩信到长乐宫一幕。
刘邦这一招棋下得很高明,可惜的是一向忠厚的萧何从此背上了不忠厚的骂名,毕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谁都听得出这话里的弦外之音,他充当了刘邦借刀杀人的“刀”。除掉了韩信这一心头之患,刘邦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虽然死了,不过刘邦还要把文章做足。他虽然不问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但饶有兴趣地问了一句韩信临死前说了些什么,吕后说:“韩信临死前叹息说他悔恨没有听蒯通的话。”
这刘邦早就听说蒯通曾劝过韩信谋反,心里十分恨蒯通,只是没有真凭实据而已,如今韩信临死前居然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这说明他劝韩信谋反确有其事,于是,他对吕后说:“这个蒯通我知道,他是齐国有名的辩士,我要把他抓起来。”
诏令一下,蒯通很快就在齐国捉到了,并被送往长安,刘邦当着群臣的面亲自审问他说:“我有什么对不住你的地方,你为什么要怂恿韩信造反呢?”
这蒯通不愧是天下有名的辩士,他并没有回避刘邦的问题,很干脆地回答说:“不错,的确有这回事,我劝过韩信,可惜这小子不听我的意见,结果被陛下夷灭九族。但是,如果他当时听从了我的建议,陛下您还能诛他的九族吗?”蒯通这一席话等于当着刘邦的文武大臣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韩信并没有谋反,如果他要谋反,那么恐怕坐在这个大殿上的人就不是他刘邦了。这就等于说以前刘邦以谋反罪名抓韩信,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如今又以谋反罪名杀了他,是站不住脚的,是刘邦成心要杀韩信。刘邦一听这话,哪里受得了,立即下令把他活活煮死。
蒯通一见这个架势并不慌张,只是一个劲儿地喊:“烹杀我太冤枉了!”
刘邦怒责说:“你怂恿韩信谋反,你自己都承认了,杀你有什么冤枉的?”
蒯通辩解道:“秦朝纲纪败坏,朝政失统,天下苦秦,崤山以东一片混乱,兵戈迭起,异姓诸侯纷纷崛起,英雄豪杰之士更是云涌雾集。秦王失去了君位,天下人彼此角逐,都想得到这个君位,因此,那些才高足捷的人都想捷足先登得到这个君位。盗跖的狗对着帝尧怒吼,这并不是因为帝尧不仁,而是因为帝尧不是这只狗的主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我寄身于韩信之下,只知道有韩信,而不知道有陛下。更何况在当时天下豪杰中,手持利器像陛下一样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有很多,他们最后之所以没有成功,不过是能力不行罢了,对于这些人,陛下能够将他们全部烹杀了吗?”
刘邦一听,这蒯通说得也有道理,于是,怒气渐消,挥了挥手,示意手下放了他。
刘邦赦免了蒯通,也算是成全了自己,这让天下人看到自己并不是心胸狭窄之人。重要的是韩信已经死了,而且不是自己杀死了他,是吕后杀死了他,甚至还可以推说这是萧何的主意,天下人要说,就让他们去说萧何和吕后吧!至于蒯通,一个辩士也只能挑唆韩信这种手握重兵的人造反,如今像韩信这样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凭他蒯通,别说二十年,给他两百年他也造不起反。况且他还活得了两百年吗?估计二十年都够呛。
一句话,韩信就这样死了,同时也留下了汉王朝第一大冤案。对此,我们不妨以蜀中才子魏明伦咏叹韩信的那首诗作结。
亮晃晃几页史书,
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纠纠一代名将,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战场埋伏,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宫廷埋伏。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留与后人评述
功过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