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听了小平对深圳的赞扬后,李灏说:“深圳特区是在您的倡导、关心、支持下才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是按您的指示去闯、去探索的。”小平谦逊地说:“工作主要是你们做的。我是帮助你们、支持你们的,在确定方向上出了一点力。”
李灏还记得,深圳特区自从建立开始到小平南巡,其间对特区的非议不断,反对的声音也从未消停过。特区进行的各项改革,是顶住各种压力,冒着很大风险进行的。而作为深圳的“一把手”,他一直期待着小平来检查指导。也因此,有人曾经认为,小平的南巡是他请来的。“其实不是。我之前曾几次请老人家来深圳看看,他都没来。那次我还未来得及邀请,他就主动要来了。”李灏说。
1992年,一个名叫蒋开儒的词作家来到深圳,深圳的变化之大令他吃惊。他了解了深圳的发展历程,也知道了那个88岁老人此前对深圳的视察。心潮翻滚,激情在笔下流泄出一首后来传遍神州大地的《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1992十四大
1992年之后,国际资本如潮涌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角力,各行业的本土公司都面临空前的冲击。到1995年9月底,外商实际投入资金1100亿美元,使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首次拍卖破产合资企业。
9月4日,第一辆雪铁龙ZX轿车以中国名字“富康”投放中国市场。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年10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中国政府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1978年以来算起,到1992年止,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持续了14年。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同时是此前对改革开放“姓资姓社”诘难思想的解放。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从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987年2月6日,十三大之前,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提出,“不要再讲计划经济为主了”。所以党的十三大就没有再讲谁为主,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还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把国家、市场、企业三者关系的重点,放在市场方面;同时提出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
所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就从十二大时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转为计划与市场平起平坐,并且逐渐把重点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方面倾斜。
1989年春夏之后,情况有所变化。鉴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小平同志在6月9日讲话中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提法,调回到“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即十二大时的提法。这个提法,从1989年后一直用到1992年十四大。一段时期,我们的经济工作也转到更多地用中央行政权力来管理经济,市场调节方面稍微差了一些。
由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在理论上还是没有讲清楚到底计划与市场谁为主谁为辅,所以在1990年和1991年理论界还在继续争论,并对改革的目标模式有不同意见。
有的主张市场取向;有的反对市场取向,说联合国统计上分类,都把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透露小平说不要把计划与市场的问题跟社会制度联系起来;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重新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这样的微妙气氛下,理论界的争论也发生了变化,大家逐渐地倾向于不再把计划与市场跟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更多地看成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特别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清楚地指出计划与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的手段。从此,大多数人的认识都逐渐统一到这一理解上来了。
由多年的争论可以看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经济理论界两种思想情结都是很深的。一种是计划经济情结,一种是市场经济情结。双方都不否认对立面的存在,但非常执着地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有“为主为辅”的长期争论。其实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与市场各有其正面优点与负面缺陷。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两者的结合,其目的就是要把两者的优点长处都发挥出来,避免两者的缺陷和不足。
总之,我们要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要坚持宏观计划调控,但不能迷信计划。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扩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其表现主要有: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抓得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
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
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了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十四大对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决定将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至9%。十四大还对加快经济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
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并将这一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除了货币金融,财政税收,还包括国家计划。
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离不开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宏观调控本身就是广义的国家计划调控。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有很丰富的内容,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的内容,也包含“有计划”的内容。所以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是完全正确的。
中共十四大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