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兄弟俩到了加拿大,一个开设了地产公司,另一个则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俩有什么困难,如果有的话,他可以帮助解决。但是,兄弟俩总是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自己解决,感谢爸爸的关心。”其实,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非常清楚,他只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即使他们真的要父亲帮助解决困难,父亲也不肯帮助的。这样的父亲似乎“冷酷”得不近人情,但两个孩子却很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他们兄弟俩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正是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孩子做强者,那么就需要让孩子自立。但是,在全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某市大学城,竟有数百名“陪读父母”,他们或者因为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或者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玩游戏而耽误学业——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陪读父母”的存在至少说明了目前部分大学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不下。另外一点,在这个时候,父母还不给孩子自立的机会而甘愿做“陪读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何等的“沉重”!类似这样的报道很多,令人深思。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家长也知道孩子不可能孩子一直留在自己身边。可是现在,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尝试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是非常习惯了。
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建议一:帮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阻碍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在人生路上丧失很多机会。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这名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特别无助、恐惧,最后,他竟然放弃了出国机会。
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跟不了他们一辈子,他自己一定要学会自立,学会独立生活。平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逐渐地学习整理书包等。孩子在独立地料理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会发现依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另外,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尝到独立解决难题的甜头,他的依赖行为势必逐渐地减少。在引导孩子独立地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否则,孩子的难题总也解决不了的话,孩子就会有一种挫折感,这样可能会削弱他们的独立行为。
建议二:培养孩子自强的性格。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改革进取。
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凡是天性刚强的人,必定有自强不息的力量。” 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
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孩子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
洪占辉,一个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他用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抚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妹妹。从读高中起,洪占辉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十几年。在被评选为“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他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洪占辉很有骨气,是新时代自强不息的典范。
另外,家长要清楚一点,自强是让孩子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气馁,不失望,而不是让孩子变得事事要强,时时要强。
建议三:尽量不给孩子留钱财。
要教育孩子自立,不给孩子留钱财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古今中外名家名人教子各有其术,而不留钱财给后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点,因为他们知道,不给孩子留钱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把全部财产捐给自己在国内办的集美学校,先生对子女回国安家作了如下规定:每人每月发给25元生活费。
革命先辈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刘英全部交给党组织,他在病床上还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罗荣桓元帅临终前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身后留给子女的只有87元钱。
国内的商界精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位亿万富翁曾在媒体上公开声明:“我要办世界一流的企业,最后把企业交给国家和社会,决不留给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做秀,是发自肺腑。”某知名企业“当家人”与妻子商量后认为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否则会“坏了他们”,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这位“当家人”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还有一位富商妈妈与自己的5个孩子签订了《不继承财产协议》。
瑞典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但是当今有不少家长,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发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
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纵有钱财万贯也不要让孩子活在我们的羽翼下。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是人世间最好最完美的财富。一旦孩子拥有了这一份珍贵财富,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事业就后继有人,而且将来可以放心地把庞大的财产托付给孩子,家族的荣耀和企业的辉煌也可以继续下去。因此,奉劝天下的家长,给孩子留才不留财,要教育自己的后代从小就要自立自强,回报社会。
二 教孩子学会坚毅和自我激励
孩子一生难免会遇到逆境,遇到困难,但是,逆境和困难并不是人生的诅咒。早些经历逆境反而是孩子人生中值得庆幸的事情,关键是能够在逆境中学会坚毅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这不仅会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提供经验教训,而且也会振奋孩子的斗志。
1、培养孩子的毅力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不缺少高智商的人,而是缺少的是有毅力的人。”其实,获得巨大成就的往往不是什么用有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有毅力的人。毅力,可以让人走向成功;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是成才和成事的内在动力。
南方某省17岁的高考状元李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成功的秘笈就是智力和毅力。他说:“其实我觉得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智力和毅力,我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学生,但只靠聪明,学习成绩肯定是好不了的。聪明可能只能让我考800多分,但毅力带领我达到900分。”智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毅力的话,同样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梁启超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意思是说,古今中外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那么,决定他们成败的是什么?是毅力,有毅力的人成功,没有毅力的人失败。由此可见,毅力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
张海迪,5岁就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毅力生命之旅。在她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话语: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先后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还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张海迪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后来,《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 “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1988年4月,她跋涉于日本的5座城市,以海伦·凯勒的作品《我生活的故事》为题,用日语把自己生活的经历讲给朋友们听。每一次演讲结束,她都被鲜花和人群包围,欢呼的浪潮一阵又一阵。
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手术过程是痛苦的,但张海迪却未流过一滴眼泪。她说:“我这个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掉过眼泪。”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后,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了生命的力量,正像她自己所说:“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毅力人生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下去的话,张海迪终究是不能成功的,这是成败的规律。正如孟子所说:“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但是,张海迪成功了,她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是信念,是理想,是不懈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是毫不动摇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一个人是可以做到他想做到的一切的,需要的只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久不懈的努力。
通往成功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可能路上更隐伏各种险阻,孩子用什么去对付它们呢?怎样走向已定的目标呢?知识、勇敢、果断、自信固不可少,但其中同样闪光的是坚持,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相反,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导致了多少次的失败?半途而废造就了多少个遗憾?但愿这样的失败和遗憾在孩子身上少发生。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呢?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坚持。
培养孩子的毅力,应该让孩子学会坚持,不言轻易放弃。坚持是指人在确信行动的正确性后而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有人说:“坚持是卓越和平凡的分水岭。”所以,让孩子学会坚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不如意,一定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发现,他访问过的成功人士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在他们成功之前,都遭遇过非常大的险阻。表面上看来,事情是应该罢手了,放弃算了,但他们都知道,他们正在突破成功的边缘,只差一步。于是,他们懂得坚持,他们就成功了。
让孩子学会坚持,因为坚持是一种耐力,是以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只有坚持精神才不会让孩子与成功失之交臂。让孩子懂得在困难的时候,能懂得坚持一下,也许成功的曙光就会离孩子就更近了。
建议二:培养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
中国有句古话:“庭院里驯不出千里马。”为了让孩子成为千里马,父母一定不要把“小马驹”“圈”在“庭院”保守地“饲养”,而要让他们冲出“庭院”,到艰苦的环境去修好另外一门“必修课”——吃苦受难。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不怕累的品格,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才能有毅力坚持下去。
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曾说:“要从小把自己锻炼得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不要娇滴滴的,到大自然里去远走高攀吧。”雷锋也曾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在教育孩子上,注意从发达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汲取经验,要敢于让孩子去吃苦,要学着做一回“狠心”的父母。家长学会“狠心”,孩子学会吃苦,家长放心一生,孩子受益一生。因为,孩子在吃苦的同时锤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的毅力。要知道,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吃苦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一位哲人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先吃得起苦。”
孩子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普遍现象。所有的人都将站在竞争的第一线,每个人都要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社会上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是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精神和生存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但愿我们的家长都能让孩子真正修吃苦这门课程,因为这会培养孩子的毅力,为孩子幸福美满的生活和一生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