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警察走到门口,又有一个穿便衣的来了,那警察眨眨眼说知道了,那人还拿出一名片,说他认得爸爸,又说:“那姓李的是老油条,叫他弟弟把车停在外头,他再把车开走。”我们已经回来了,也不用着急了,我洗了澡,就睡觉。我实在好累好累,以后要玩,一定要坐火车去。(20)
他的报复,绝不止于“捉迷藏”,还有更狠的。1970年9月3日雷震坐牢十年期满出狱,他得知国民党“新闻局”调虎离山,届时请外国记者们去中部旅游,暗中放出雷震,乃约来《纽约时报》兼《时代·生活杂志》的特派员夏皮罗(DonaldH.shapiro)和美联社的特派员普拉特(LeonardPratt),一大早跑到新店安坑监狱,在他个人被国特“护驾”中,接雷震出狱,使国民党伪政府无法封锁这一消息。(21)
又如,他被跟监快一年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奥克森伯格(MichelOksenberg)教授请他在中泰宾馆吃饭,看到他被国特“护驾”。而来,极起反感。跟他密谈甚久后,后来与卡特搭上线。
卡特当总统时中国政策全部信任奥克森伯格(MichelOksenberg)教授,遂有提早承认中共之举。(22)一一老K使他受明害,他使老K受暗伤,山人自有道理,山人自有山人的反老K方式,”你在台湾困扰我,我在海外困扰你。大家走着瞧吧!”一些不明白他的方式的人,以为他是“思想巨人,行动侏儒”,殊不知他其实是个黑天鹅,优游在水面上,表面悠闲,下面却划个不停呢!(23)
“划个不停”的更在后面呢,有一次,“国际特赦协会”的秘书长马丁·埃纳到了台湾。(24)有两个朋友跑到李敖家,约他一起去看马丁。
李敖说:“我李敖架子很大,对洋鬼子尤其大,马丁如果真来帮助我们,就请他到我家来看我吧,我不会去看他的。”
听了他的话,两位朋友都认为有理,就转告马丁。(25)
马丁倒有服善之勇,同意去李敖家,登门拜访,“行客拜坐客”。(26)
于是约定一天晚上来。(27)
就在这次“行客拜坐客”里,李敖把一些“跟监”的照片和泰源监狱名单,交给了马丁。他没有交代马丁怎么处理。马丁也没说怎么处理。一切都好像心照不宣似的。(28)
国民党做梦也没想到:在他们全天候“跟监”李敖的大作业下,李敖居然还能不动声地“害”他们,他们真不知道李某人的厉害了。(29)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是说祸是双至的。他对双至有一个怪解释:当祸本身一至的时候,凡夫俗子本身就配上另一至,另一至就是苦恼自己。凡夫俗子,遇到祸事,立刻做直接的苦恼自己的反应,于是祸上加祸,自然就双至了。
他的办法是:“我遇到祸事,第一就告诉我自己:我决心不被它打倒,相反的我要笑着面对它。这样一来,我就先比别人少了至少一祸。绝不配合祸,这还不够,我要把祸本身给‘值回票价’?”(30)
什么是“值回票价”?《史记·管晏列传》,司马迁说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这是他最欣赏的一种本领,化祸为福、转失败为成功,“对人生说来多么重要!”“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低手对不如意的事,是唉声叹气;高手对不如意的事,却能化成对自己的利。(31)
那他又是怎样将祸害“化成对自己有利”、“值回票价”的呢?看他在10月29日给朋友的去信:
魏胖:
以下成绩,得以具体化,皆拜国民党软禁之“赐”也!
一、苦其心志地锻炼,更成熟。锻炼自己可应大难、任大事,并充分做这一准备。
二、专注于世界性大目标地研究,瞩目于新世界、大世界,而不斤斤于一个江河日下的政权、一个老人政治、一个小岛。
三、对于人情冷暖,有更清楚的测验。
四、对曾经磨难的榜样,有更大的兴味去体认。
五、能过孤独生活,且在孤独中忙个不停,自得其乐,得到不怕孤立的本领。
六、全天候做工,没有假日。增加了做工的时间,自然效果也相对地看好。……(32)
在家全天做工,也不免让国民党也高高血压,这就是李敖的本领。
看,又来了,12月份,他发现书架上被偷装窃听器,立马不动声色地把它转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71年1月2日写信给朋友打趣道:
绍唐兄:我被“软禁”眼看就快一年了。上月我家发现被偷装的侦听器,我不动声色,把它转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警总“抓”我去,逼我缴出销案,我说这个要不回来了,等我找到第二个,一定给你们,弄得他们也没办法。(33)
到了3月19日晚上,跟踪他的林组长上楼来敲门,低声对他说:“处(保安处)里要请李先生现在去一趟,派黑轿车来,就在楼下。“林组长因为跟踪久了,对李敖也不无交情,补了一句:“情况很麻烦,你要有心理准备。”
他点了头,请他们外等,他走进卧室,把早有准备的一包十万现金给了小情人小蕾,还给她一包照片——她二十岁时李敖用“拍立得”相机为她照的裸照。嘱咐她现金备用、照片不能给第三者看到,所以改由她保管。嘱咐过后,就相拥而别。(34)
他被捕后,《纽约时报》登出他的照片报道如下:
台湾特务机构上个月逮捕了一位著名的年轻作家。他的日记日前已送达其美国友人的手中。
这位作家——李敖——知道自己迟早要被抓,在去年就把一些手稿,包括他的日记送出国外。这位现年37岁的作家,以讽刺文章闻名于世。他修理个人、团体以及种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他的日记写得轻松幽默,描述那些监视他的特务形状。他们在他被捕之前,全天候盯了他整整一年。日记里也谈到有关的情治单位,以及他一些朋友被约谈之后逮捕的事。目前这本日记只在私下流传,但也经过编译,随时可以出版。
李敖朋友不愿意马上公开他的日记,因为怕害了他。但是如果李敖短期内不能获释,他们就会出版。
截至目前,官方还没有公布李敖的“罪名”。
官方的特务不但到处盯着他,还在他家装了窃听器。去年12月,李敖向一位来访的美国人表示,他在家里搜出过一具窃听器,并且寄给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了。
这位美国人和李敖一道吃午饭,他说有两个人跟着,一直站在餐厅外面。
另一些李敖的朋友表示,他之所以受到监视,是因为政府怕他逃出“国”去。他们指出,在彭明敏教授偷渡之后,对李敖的监视立即全面加强起来。
彭明敏教授,目前在密歇根大学担任讲座。1964年,他和两个学生魏廷朝、谢聪敏,因为企图散发“台湾人民自救宣言”,被军事法庭以叛乱罪名判刑。
这三位“台湾人”数年后才被蒋介石的“大陆政权”释放。
去年2月,魏廷朝和谢聪敏——两人都是李敖的朋友——再度被捕。当时就传说李敖和孟祥柯两位外省作家,恐怕也难逃一劫了。
但是,加州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表示,虽然李敖有很多朋友涉及“台独运动”,但是他本人却不可能。“外省人不可能进入这个(台独)组织,”他说,“就像白人不可能加入黑豹党一样。”
此间学术界和中国学生之间盛传,李敖和其他知识分子都是目前政治高气压下的牺牲者,这是因为美国和中共之间紧张关系逐渐和缓,使得国民党感到前途无亮,而大起恐慌的缘故。
由于支持国民党在联合国席位的力量日渐衰微,导致国民党对任何它视为“动摇国本”的言论,都十分敏感。
李敖被捕已引起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中国留学生相当的关切。有些人已打算写信给国务院和国民党官员。
其中,已表达其关切的,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奥克森伯格教授、(MichelC.Oksenbera)和史丹佛大学的曼考尔教授(MarkMancall)。奥克森伯格教授说,他希望国民党政府不要过度反应,以镇压合法反对者而导致可能的内部不安。(35)
这一报道,又给了国民党一记狠狠的耳光。
(1)《软禁残记》P5
“1970年1月里,彭明敏在被国民党全天候软禁下,神秘偷渡到瑞典,并取得政治庇护。消息传来,国民党立刻把我软禁,不分日夜,由专车一辆、专人若干,对我紧迫盯人起来。”
“至于我的报复方法,是比较‘阴险’的。我原则上是同跟踪我的人嘻嘻哈哈,不轻易报复.大家互相方便,我在方便中套取情报,并从中取利。”
(19)《李敖快意恩仇录》P309
“1970年1月软禁一开始,是由警察以假计程车跟踪的,到了7月18日,有了新状况——多了一部车。我决定展开报复,我跟他们来一次‘捉迷藏’。”
“到了3月19日(彦按:1971年)晚上,跟踪我的林组长(林业振)上楼来敲门,低声对我说:‘处(保安处)里面请李先生现在去一趟,派黑轿车来,就在楼下。’他因为跟踪久了,对我不无交情,补了一句:‘情况很麻烦,你要有心理准备。’我点了头,请他门外等我,我走进卧室,把早有准备的一包10万现金给了小蕾,并还给她一包照片——她20岁时我用‘拍立得’相机为她照的裸照。嘱咐她现金备用、照片不能给第三者看到,所以改由她保管。嘱咐过后,就相拥而别。从此,我结束了软禁的岁月,走上漫长坐牢的日子。”
(2)《软禁残记》(1970.1.28)P6
(3)《软禁残记》(1970.1.29)P7
(4)《软禁残记》(1970.1.30)P7—8
(5)《软禁残记》(1970.1.31)P6—16
(6)《软禁残记》(1970.2.1)P6—16
(7)《软禁残记》(1970.2.3)P6—16
(8)《软禁残记》(1970.2.4)P6—16
(9)《软禁残记》(1970.2.5)P6—16
(10)《软禁残记》(1970.210)P6—16
(11)《李敖回忆录》P206
(12)《李敖回忆录》P206-207
(13)《李敖回忆录》P207
(14)《李敖回忆录》P208
(15)《李敖回忆录》P208—209
(16)《李敖回忆录》P209
(17)《李敖回忆录》P210
(18)《李敖回忆录》P205
(20)《李敖快意恩仇录》P310—319
(21)《李敖快意恩仇录》P321
(22)《李敖快意恩仇录》P321
(23)《李敖快意恩仇录》P321
(24)《李敖回忆录》P211
(25)《李敖回忆录》P211
(26)《李敖回忆录》P211
(27)《李敖回忆录》P211
(28)《李敖回忆录》P211
(29)《李敖回忆录》P212
(30)《李敖回忆录》P205
(31)《李敖回忆录》P205
(32)《李敖回忆录》P219
(33)《李敖回忆录》P219—220
(34)《李敖回忆录》P222
(35)《李敖快意恩仇录》P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