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3日,离我20岁生日还差一个月,那时,我就有给李敖写本传记的冲动,当晚,躺在大学的铁床上,就为这一单纯的想法,我兴奋得整整一夜没睡。
没想到半年后,我才发现,在这一“单纯想法”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多实质性的思考。
因为,当我在付出行动的过程中,我才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那是源于“中国的传记文学太不发达了,所以中国的历史人物往往只靠一些干燥枯窘的碑版文字或史家例传流传下来很少的传记材料是可信的,可读的已很少了,至于可歌可泣的传记,可说是绝对没有”。(《胡适论学近著》卷四《领袖人才的来源》)又因为“二千年来,几乎没有一篇可读的传记,因为没有一篇真能写生传神的传记,所以二千年中竟没有一个可以教人受尊敬崇拜感发兴起的大人物!”(《<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于是,我决定由我来结束这一干燥而又可怕的局面。
尽管胡适先生曾经投石(他一直努力提倡传记文学,曾在北京大学研究院开过传记研究的课,在北平、上海、台北等地多次演讲传记文学的重要,提出“新体传记”的口号,自己也写了许多传记,如《许怡荪传》、《吴敬梓传》、《丁文江的传记》等),李敖先生曾经起浪(他写的《胡适评传》引起巨大的反响),但由于资料的难寻及时代的动荡,让他们的才思无法得到纵情的发挥。
80多年前,23岁的胡适先生认为中国传记“大抵静而不动……但写其人为谁而不写其人之何以得成谁某”,(1)而西方传记却能写出“其人格进退之次第及其进退之动力”。(2)其次,中国传记又失之“太略”,且“作法太易,作者大抵率尔操觚,不深知所传之人”。(3)不过,他也承认有两个长处:“(一)只此已足见其人格之一斑。(二)节省读者目力。”(4)而这两个长处恰恰又是西方传记很少有的。西方传记虽然“琐事多而详,读之者如见其人,亲聆其谈论”。(5)但是短处也即在此:“(一)太繁,只可供专家之研究而不可为恒入之观览。……(二)于生平琐事取裁无节,或失之滥。”(6)
而今天,能将中国传记之优点与西方传记之长处和谐、优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传记——唯有这本《李敖全传》,我想,适之先生可以含笑矣。
这些年来,我遍寻一切与李敖有关的资料,哪怕是只字片语,哪怕是图片半张;在多少个不眠之夜,我挑灯苦战;在多少个子夜时分,我奋笔疾书;为的是让这一伟大的作品尽快诞生,为的是让苍生愈早受益,为的是让伟人不再暴殄。
西方传记大师莫洛亚在《雪莱传》的导语中称:“书中所举事例,都凿凿有据,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想法,不能在雪莱本人的书信诗文里,或其友人的回忆著述中找到出处。作者只是把这些真实的材料条贯整理,读来给人一种逐渐有所发现,顺理成章发展下来的印象,小说的精义就该如此。”我所做的努力,亦是如此。从不小说般的演绎,也不生造什么对话,更不杜撰什么场景;我所凭藉的,就是史学,见诸资料、信件、日记和回忆录,和哈佛大学教授的治学一样严谨。
在作传时,我还力在打破那些死板的“记时”手法,以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李敖全传》从正文来看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是历史的;从时问上来看又是整体的(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它是文史的结合,作为历史,“务求其真”,立足于真实,真实得像磐石一般稳固;作为文学,“力求其美”,美中亦求生动有趣。
选择写李敖,除了自身的喜爱外,还缘于同胞们对先知的漠视,使我不得不来做一次伟大的尝试,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讲都是意义非凡的。
我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去塑造一座供人瞻仰的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将主人公表现得高高在上,不可接近。
恰恰相反,我所要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可亲可近的、有力量的、也有弱点的、活生生的人,让世人了解他是怎样从常人变成名人的,从付出艰苦的代价中换来一次次的进步与蜕变的。
除此之外,这幅作品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鼓励更多的人热爱生活、积极地面对人生。在写伟人伟大之处的同时,也告诉大家,即使是伟人,也同样有其缺点;但他们并不因为有缺点就悲观、就丧气、就厌世,而是用自身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去克服缺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力量击碎了他的弱点,使他做出比本人还要伟大的业绩。
适之先生和我一样深信传记文学可以帮助人格教育,而中国最缺少的就是人格教育和人格榜样,他在《领袖人才的来源》一文中举例说:
我们对于古代大人物的认识,往往只全靠一些很零碎的轶事琐闻。然而我至今还记得我做小孩子时代,读的朱子《小学》里面记载的几个可爱的人物,如汲黯、陶渊明之流。朱子记陶渊明,只记他做县令时送一个长工给他儿子,附去一封家信,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寥寥九个字的家书,印在脑子里,也颇有很深的效力,使我三十年来不敢轻用一句暴戾的辞气对待那帮我做事的人。这一个小小例子可以使我承认模范人物的传记,无论如何不详细,只须剪裁得得当、描写得生动,也未尝不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也未尝不可介绍一点做人的风范。
今天,我所做的,难道不正是如此吗?但是,有一点与适之先生不同,那就是这部作品不光只给少年人,而是给所有的——只要是人,立一个榜样,好让自己的做人不再偏向、不再虚伪、不再不入流。
从此,我们做人的风范,不再为缺少生动、有趣、有魅力、有力量、有智慧……的榜样而发愁。
2004.11.6晚19:15
写于清华六教c区315第一小组最后一个座位
(1)(2)(3)(4)(5)(6),《胡适留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