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2日傍晚,李敖躺在难民船中兴轮的甲板上,到了台湾。他爸爸的老学弟张松涵到基隆码头来接,当晚搭夜车赴台中,半夜抵达,大雨中分坐人力车直赴西区模范西巷张家。(11)
花了3台两黄金,他们顶下模范西巷云龙里七十二号的日式房子。(2)
他爸爸在日记里写道:
5月25日
1.日过田间风味的生活,每日锄菜、购菜,如无经济压迫,亦乱世之桃源也。
5月29日
6.为琳争各购草帽一枚(顶),小八见异思得,啼要不得,亦为购得一顶,小六欲要而不敢言,屋隅饮泣,节(端节)后有余款,当再为购一顶,人多食少,担当不起也。
6月1日
1.实行八小时读书计划。
2.实行八万元(旧台币)日用计划。
6月2日
2.去成功路卖金0.83两,共得款132.8万元。
3.买草帽一顶(原注:小六的)。
6月3日
3.购木柴140斤,价10万,台湾物价亦在涨中。
6月4日
1.冒雨买菜,本日起未超出预算。
2.购配米,因雨受阻,明日领。
6月5日
1.领配米十斤,购炭百斤。
6月15日
1.卖出金少许,借维持数日,日来物益贵而金钱益贱,情况日非矣!
2.翁镇有信来。
6月17日
1.函墨林、翁镇,求一中学教员糊口。
6月26日
3.函墨林,送履历一份。(3)
墨林是谁呢?原来是他爸爸北大国文系的同班同学,“送履历一份”,看是否能帮忙找找工作。
在墨林的帮忙下,终于找到了一个职业——台中一中国文教员。(4)正巧李敖是上海缉规中学初一上的身份,可以跳考,就考取了台中一中,也考取了台中二中。台中一中好,他就上了一中。(5)
摇身一变,进了初二上,初二上有甲、乙、丙、丁、戍、己六班,他编在初二上甲。(6)
在一中念书时,他们每天一同出发,由台中西区走到北区,中午就在学校吃便当,由于李敖没见过便当盒,所以买的是一组上下多层的圆饭盒。(7)
第一天上课时,他背着书包,提着上下多层的怪物进教室,惹得全班大笑,说这个“阿山”(指外省人,有奚落之意)原来是饭桶,不然怎么吃这么多,当时他看到同学的便当原来只是长方形的一小盒,饭菜皆在其中,反观自己的上下多层怪物,却像吃酒席、吃大餐一般,为之大窘,第二天连忙换了。(8)
进一中以后,班上春假要远足,他因早在大陆就耳闻日月潭之名,乃提议去日月潭,全班一致通过。
回家向他爸爸伸手,他爸爸说:“我们家早起刷牙,买不起牙粉,更买不起牙膏,只能用盐水刷牙,哪有余钱去日月潭呢?”(9)
于是,全班在日月潭,他却只能在家里日月潭。
到了初二,老师选拔优异学生参加菲律宾的童军大会,找到李敖,要他交头戴童军帽的照片应征,他穷得没钱照相,乃找出在大陆的一张旧照,用毛笔画上一顶帽子交差。
不料画好了,横看竖看都像戴着帽子照x光,帽里的脑袋发生排斥作用,老朝外透,跟帽子打架,愈看愈不敢亲自送,乃央求班长代递。害得班长和他的现代画,一律被老师斥回。老师说:“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种照片。”(10)
于是,别人在菲律宾,他在家里菲律宾。
来到台湾,虽然他爸爸找到了职业,但还是入不敷出,生活仍旧穷困。穷困的原因之一是他爸爸要治长年气喘病、妈妈又开刀等等,从大陆带来的一点黄金已变卖殆尽,唯一的模范西巷房子也不得不卖掉。
台中一中终于分配了他们半栋宿舍,那是新北里存德巷十三号的日本木屋的一半,只有八个榻榻米大,外加前后二个小玄关,他们一家九口住进,其拥挤可想。
后来因为长久付不出薪水,从大陆一起过来的无家可归的老用人转去别家帮佣了,也就又有幸转到木屋的另一半,稍觉宽松。(11)另一半有十多个榻榻米大,并且厕所不在院子里而在屋里,比较像样一点。(12)
在这充满了穷困与灰暗的生活中,李敖却比全家人都幸运,因为他分到两个榻榻米的空间,隔了起来,算是他自己的独立天地,在这小天地里,他一桌一椅四壁书,快速地成长、辛勤地写作。(13)
尽管家里如此的穷,但他爸爸从来没有拒绝过李敖向他要钱买书,也从来不干涉李敖想要看的书,并且从来允许李敖自由意志的发挥,最鲜明的例子是坐视李敖不过旧历年的举动。(14)
上初中二年级的李敖,要移风易俗,不过旧历年,并认为过旧历是一种不进步,并且违反现代化,而他爸爸是最通达的人,也最能知道自己儿子的卓见,说:“好小子,你不过就不过吧!你不过,我们过!”于是他爸爸、妈妈以及姐姐妹妹弟弟们,便开始兴高采烈,大过其年。(15)他们吃大鱼大肉,李敖偏要吃炒饭:他们熬夜,李敖偏要早睡;他们送的糖果压岁钱,他一概退回。(16)
台中一中不像台中二中,它是一个本省人比较多的学校,正在读初二的李敖,班上只有四个外省人,一有事,台湾同学就找他去干。(17)
一次全校烹饪比赛,同学推派他和三位台湾同学参加,他事先就声明根本不会炒菜,可是同学不由分说,硬“拉鸭子上架”,由他主厨烧一盘鸭子,不料烧出来,整盘菜都像锅巴一样乌漆妈黑的,如果另烧,时间已不允许,于是只好硬着头皮送到台前给评判老师。(18)
看着那样一盘黑菜,不论大陆人、台湾人,谁都没有勇气端上去,于是协商之下,四个人,每人捏住盘子一角,一齐送上,害得评判老师们哄堂大笑。(19)
当然,评判老师们是不敢下箸的,这也许是有史以来,唯一一次评判连尝都没尝就决定了的烹饪比赛哟。(20)
尽管在烹饪比赛中令评判们大笑,但在别的比赛中却会令评判们乍耳。那就是他的演说能力,他在第四届台中全市语文演说竞赛中,获得初中组第二名。(21)
升至初三上甲后,班上中文老师是一位最能启迪学生的中文教员,毕业于台湾海疆学校,学历虽不怎么样,但书教得极好,还兼事务主任,可以“上下其手”,为自己班上供应蜡纸、白报纸、油墨等等,鼓励他们办“初三上甲组报”,由班长任发行人,李敖做总编,另一人写钢板,就办起来了。(22)
有一次还因为批评到了高班生,被他们兴师问罪,只差干架。(23)
1951年暑假后,16岁的李敖进了高一上甲。高一参加本校论文赛,获了个第一名,又参加台中市论文赛中,又获了个第一名。(24)
除了参加各种比赛外,他还用功地看课外书,除了他自己的藏书之外,台中一中图书馆也成了他遍读群书的大书仓。但以他的好学,这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又向省立台中图书馆发展。(25)
在1952年8月9日到27日18天中,他还根据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写成《四部备要暨四部丛刊书目对照表例》。(26)
在这18天中,他几乎每天都跑到这个图书馆,坐在长板凳上,埋头他的“学术研究”。(27)
这时候,他刚念完高中一年级,17岁,已写了《李敖札记》四卷,(28)不光已写了《李敖札记》四卷,他还在《学生》杂志第四十六期发表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在《新生报》发表《(英伦归来)的启示》、《生也有涯知无涯》;另还写了《学习英语的目的》、《诸葛亮的军政》、《虚字的对联》、《字形的对联》、《毋忘在莒的出处》、《行李考》等稿子,在台中火车站还递了一封两千字的信给他所仰慕的胡适。(29)
在这一年中,他有了自己佩服与欣赏的老师。那就是教他数学的老师,叫严侨。严侨是严复的长孙。身材瘦高,头发浓密,两眼又大又有神。还有一股魔力般的迷人气质,洒脱、多才、口才好、喜欢喝酒,有一点点疯狂气概,令人一见就有好奇与佩服的印象。(30)
这时,李敖在知识成长上已经极为快速,在班上喜放厥词,好争好辩,颇为张狂。当时班上同学很吃他不消,还有人甚至写匿名信丢在他书包里痛骂;由于他张狂好辩,在严侨课堂上,也就常常在数学以外,扯到别处去。(31)
严侨上课,才华四溢,大而化之,许多机械的题目,自己干脆不做,反倒坐到学生座位上,叫数学极好的学生“站板”(站到黑板前去做)。并常在课堂上聊天,有一天居然说:“我要把你们思想搅动起来!”
还有一次为了证明自己说得对,近乎打赌地说:“我若说错了,我就把我的名字倒写!”说着就用极熟练的笔画,把倒写的严侨两字写在黑板上,俨然是“镜子书法”专家。学生鼓掌呼啸,师生之情,融成一片。(32)
数学作业有专门印好的“数学练习簿”,李敖在练习簿中做习题不在行。但扯别的倒有一套。他来了一段“簿首引言”,引Oscarw.Anthony的一段话,说“数学是人类智力的灵魂。……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领域,告诉我们宇宙是这样的悠远,光线曾经历百万年的行程,方才照射到大地上……”
后来,“数学练习簿”发回来了,在“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行下,被严侨打了一条红杠子,下有朱笔批曰:“我想超越不了空时!”——这就是严侨的可爱处,他是数学老师,在精改习题以外,他还会跟学生的引文打笔仗!(33)
严侨真是迷人的老师,李敖愈来愈欣赏他。李敖花了几天的时间,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细述自己成长的历程,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民党的讨厌等等,交给了他。严侨看了,对李敖有所安慰。自此以后,他跟李敖的交情,自然也就不同一般师生了。(34)
1952年李敖升高中二年级后,编到高二戊,数学也就不再是严侨教。
他爸爸担心他数学不好,便特别请数学老师黄钟照顾他。黄老师对他印象很好,在“数学练习簿”上批写:人诚实可爱。(35)这真是给了李敖不少鼓励。当然从没说过李敖数学好——他的数学实在不好,他像许多恨数学的大人物(如丘吉尔、如萧伯纳)一样,对数学恨得要命。
除去数学远离他之外,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却在逼近他,那就是钱穆。
结识的原因是一位好朋友跟他很谈得来,一天,对李敖说:“你李敖程度这么好,我要带你去见一个人。”
李敖问是谁,好友说是钱穆,他听了很高兴,不久,那位好友就跟钱穆约好见面。
1952年6月15日,好友带他走进存德巷一号,见到了钱穆。
“钱穆身穿府绸小褂,个子很小,满口无锡土音,乍看起来,长相与声名不大相符”,简直使李敖有点怀疑眼前这位——是不是就真是钱穆。但钱穆为人极为亲切,对两个高二学生,全无架子,聊起天来,李敖向他请教治国学方法。
钱穆说并没有具体方法,要多读书、多求解,当以古书原文为底子为主,免受他人成见的约束。书要看第一流的,一遍又一遍读。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不要怕读大部头的书,养成读大部头的书的习惯,则普通书就不怕了。读书时要庄重,静心凝神,能静心凝神,任何喧闹的场合都可读书,否则走马看花,等于白读。选书最好选已经有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书,这种书经两三百年犹未被淘汰,必有价值。新书则不然,新书是否有价值,犹待考验也。(36)
去看钱穆的时候,他手中拿着《李敖札记》第二卷,钱穆接过去,翻了一下,看到第一篇写的《梁任公上南皮张尚书》,很惊讶,问梁启超这封信的出处,李敖告之。
这件事,使李敖有两点感想:第一,钱穆不耻下问,真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风度,令人敬佩;第二,钱穆竟不知道这封信的出处,他的学问广度令人起疑。(37)
钱穆翻完了他的札记,直夸他。
临告辞前,钱穆约他再来。(38)
读高二的李敖拿到了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这是因为他为庆祝第三十届国际合作节征文而作的《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发表在《合作经济》上,得了全台湾第一,他就用这笔奖金买了中华书局版四十册的《饮冰室合集》。(39)
在18岁念高三时,只念了十几天,他就不愿再去念书了。而他那北京大学毕业的老子也随他的便,轻松地说:“好!小子要休学,就休吧!”
他爸正是台中一中中文科主任,跑到学校,向教务主任说:“我那宝贝儿子不要念书啦!你们给他办休学手续吧!”(40)
于是,他蹲在家里,在那四面是书的两个榻榻米大的书房兼卧室里,痛痛快快地养起浩然之气来。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从读(胡适文存)说起》及《李敖诗集》等。有这么好的写作能力,应和他从小就养成重视课外书的习惯,养成买书藏书的癖好有关。(41)
到台湾时,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五百多本藏书,进台中一中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中学的图书馆里。这个图书馆的藏书相当丰富,他以义务服务生的资格在书库中泡了四年之久,使他对一般书籍有了不少的常识。最使管理员们惊讶的是,他甚至可以闭起眼睛,单用鼻子就可以鉴定一本书是上海哪个大书店印的,这可是他最得意的一门绝技了。(42)
在制式教育中,他慢慢长大,也慢慢对中学教育不能容忍。就客观环境来说,总觉得自己所受的中学教育赶不上在北京时的残余记忆。在残余记忆里,他认为北京的中学生不像台湾这样呆板、肤浅、缺乏常识与性灵;就主观感受来说,读的课外书愈多,他愈觉得中学教育不适合一般少年的个性发展,更不要提IQ较高的学生了。中学的教育制度、教授法、师资、课程分配等等都有着极严重的缺陷与流弊,在高一时候他写了那篇四千字的文章——《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对杜威那种“进步教育”有着极强烈的憧憬,这种憧憬使他在有着强烈对比的中学里面非常痛苦。
休学后,他最欣赏的老师也出了问题,严侨被捕了。(43)
原来严侨是共产党,严侨被捕时李敖还不知情,第二天中午,李敖的爸爸从一中回来,说到一中传出严侨被捕的事,李敖听了,十分感伤。
他的感伤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照顾严师母和三个小孩,大女儿严方才3岁,儿子严正尚小,小女儿严谅还在怀里吃奶”。
李敖跟严师母商议多次,一筹莫展。李敖又休学在家,只是高三上的学生身份,家里又穷,没有任何收入,实在无以帮助严师母。
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饿早饭不吃,存一些钱,送给师母。
后来他爸爸知道了,严肃责备他不可以这样做:“严侨既然被捕了,谁还敢帮他呢?”这是他爸爸的理由。(44)
这种理由是缺乏同情心的,但是在国民党的苛政下,同情毕竟是一种跳到黄河洗不清的“危险品”,在阴影幢幢的株连下,残存的一些道德品质,也就备受考验了。
虽然如此,严师母和李敖,总希望血缘关系的帮忙,或能免掉国民党的嫉妒。因为这种关系毕竟是血亲问题,总不是政治问题。
在一阵日子拖过后,严侨毫无音讯,严师母就和李敖商议,决定北上投亲,希望辜振甫等能施以援手。就这样,严师母带着三个小孩,含泪北上了。严师母北上后,没有任何消息了。李敖个人也忙于考试和读书,也就没有再能做什么。(45)
在读书方面,李敖可谓无书不读,但在思想定型的范围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左右问题、中西问题、新旧问题……这些多方面的问题,是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困惑,由于水平不好、政治干扰,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失败了,他们困惑终身,无法在思想定型上有又早又正确的判断。
在这方面,李敖是非常鲜明的一个例外,但在这些问题上,他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困学求变的过程。这段时间最明显的是在初中,到高中后期,他就逐渐定了型。(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