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状况最终会得以改变。如果大家都在等待,又能指望谁来帮忙呢?
很多人都会抱怨这种“山寨”环境,然后将之归结到体制、文化、人性等因素。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要等待时间来解决问题。我是很反对这种思路的,你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解释现状,但对于改善这种状况并不会有任何帮助,这有什么意义呢?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曾写到:“……如果一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会自己看出问题的最后症结,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也确信那个不公的体制得以存在,是因为个人允许它存在,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
虽然她是在论述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但这段话一样可以用在关于创新环境的讨论上。我们不能停止在抱怨和叹气上,更不能与这种现实妥协,乃至同流合污,而要有所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状况最终会得以改变。如果大家都在等待,又能指望谁来帮忙呢?比如天使投资,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支持一些有才能、有理想的创业者,在产品、技术、团队搭建等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帮助。我希望这种帮助是正向的,而不是那种“山寨”模式的。
我遇到过一些曾经创业的朋友,他们往往会说:“咦,你看,这种模式我很早就想过了,但没坚持下去、放弃了、没人支持,大家觉得不靠谱,等等。”原因很多。但至少说明一点,想得多而且开始动手的人很多,鼓励、支持他们的人不多。
确实如此,我感觉中国缺少的就是让那些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得到他们应有的支持。
政府应该多点鼓励、引导,请一些真正懂行的相关专家,多给予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否则即便政府愿意花钱,由于不懂这个领域,往往花了没什么效果。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园区,很多是尽可能吸引比较大的高科技公司去办个分公司;对于创业型的公司,除了一部分启动资助,提供的帮助很单调。没有专门的行业导师团,作决定的领导没有行业背景而是官场出身。对于创业公司,资金帮助非常必要,但是专业帮助更不可缺少。
投资人应该多看看这种产品技术创新的公司,而不是一味地看现在的赢利能力,当然,好的创新背后必须要有一个可以想象的、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样才可持续。一些投资人,聊了几分钟之后就问,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你怎么赚钱?你怎么持续性地赚钱?我强烈建议这样的投资人,不要把关注点放在赢利能力上。将来的赢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时间和空间去证明摆在他面前的机会是一个大的机会,把初期的精力放在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上。我认为,从第一天开始就赚钱的公司绝大多数不会成为大公司。
家人也应该对顶着压力的创业者多点理解;漂亮姑娘们请多看创业青年几眼;女朋友请多关心关心艰苦创业的男友,别动不动甩手而去;老婆多做做丈母娘的工作,不要一结婚就一定要求买房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