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也和走路一样,如果前面是堵墙,你就要绕过去,强撞上去的结果只有你自己吃亏。这也是说话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非常善于采用迂术。因为他很明白:迂术,有时比直言要好用得多,假如你使用过的话,你才会知道它的妙处。
1、间接指出对方的过失
当你指出别人的错误时,特别是对你的上级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话语上更是要避免直来直去。否则,你会因此惹祸上身。
让我们看看诸葛亮是怎样指责刘备的。
诸葛妙语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交待,把周瑜应付回去了。然后刘备问诸葛亮:“刚才先生教我这么说话。虽然刚才说了,但又一想,这样做也不一定是对的。我现在是孤单一人,无处安身,打算先得到南郡作为安身之所;如果先让周瑜攻打,一旦被他拿下,这座城池就是东吴的了,又怎么能够让我们在这里居住呢?”诸葛亮:“当初我劝你去攻打荆州(包括南郡),你不听我的,现在又后悔了!”刘备:“以前是刘表的地盘,都是姓刘的,我不忍心翻脸攻打他;现在已经变成曹操的地盘了,按理说就可以去攻打了。”诸葛亮说:“你不必担心。尽管让周瑜去攻打好了(以他的能力是打不下来的),早晚让你在南郡城中安安稳稳地居住。”刘备:“你的计策是怎么样的呢?”诸葛亮秘密地对他说:“只需要如此如此……”刘备听了大喜。就在江口驻扎,不再焦虑不安了。
先前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心狠一点,借机攻下荆州,也就不会苦于无安身之处而东奔西跑。刘备的死守仁义使他自己在对贤能之士们有号召力的同时也吃尽了苦头,诸葛亮很委婉地指出了刘备的这一弱点(刘备是其直接领导,必须讲究方式),然后又指点刘备一条巧取荆州的计策,刘备自然是大喜过望,很顺利地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 。在以后的攻打西川的过程中,他就明显地改变了策略,不再一味地讲究仁义,从而使自己最终成就大业(建国称帝)。
古为今用:
座无虚席的公交车上上来一位老先生,一个年轻人前后张望了一下,然后起身让座。
老先生不动声色地坐了下来。年轻人看着那位老先生说了一句:“您说什么呢?”老先生抬起眼皮疑惑地回答:“我没说什么呀?”
“我还以为您说‘谢谢’呢!”
车上有人发出浅笑。然而当老先生说出下面的话之后,浅笑立刻变成了哄笑。
“年轻人,我误会你了。我还以为你是一位‘尊敬老人、不讲条件’的模范青年呢!看来,我太主观了,我检讨。”
我们先不去评判他们谁是谁非,单就他们互相批评的方式来看,双方的表现的确称得上机智。
这种机智的批评,在被批评对象听来,虽然有一种被讥讽的小小的不舒服,但比起承受那种不留情面的批评,还是多少能感受到一些善意的。
间接指出对方过失,不会当即遭受抵触,而且也容易让对方接受,使你的批评发生作用。
弗兰克是纽约一家大百货公司的老板,他平时就喜欢采用间接批评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每天他都去百货公司“巡视”一次。有一回,他看到一位女顾客站在商品前四处张望,然而没有一个营业员主动上前提供服务。她们在做什么呢?原来她们凑在一起在“嘻嘻哈哈”地说笑。
弗兰克并没有批评她们,而是快步走到那位女顾客面前,微笑着为她介绍起她所看中的商品的特性,然后把她挑选好的商品交给营业员包装,接着就一言不发地走开了。
可以说弗兰克这种“光练不说”的批评员工方式,比任何谆谆教导都更具有震慑力。
要想使你的批评收到预期效果,首先就得能让对方听进去话。很显然,那种不顾对方感受,任由自己真理在握、义正词严的批评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的。所以,间接批评不仅是出于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更主要的是,它能实现你想得到的预期效果。
毛泽东平易近人,每个跟他见过面的普通战士都深有同感。在长征时的一次行军途中,毛泽东跟队伍中的战士们说说笑笑。那时候,大多数战士还都没有见过毛泽东,因此对这个说话风趣、衣衫不整的大个子都没有距离感,以为他是部队的后勤人员。所以有个战士就对毛泽东说,你看我们都背着枪,就你没背,帮我背一会儿吧,我太累了。毛泽东微笑着答应了,继续跟战士们一边笑谈,一边赶路。没想到别的战士见毛泽东这么好说话,都跑过来把枪交给这名“勤务人员”。这下,毛泽东肩上立刻挎上了三四条枪。他依然谈笑自如。一天的行军结束了。
第二天,行军一开始,有五六名战士就跑到毛泽东面前,要求帮忙扛枪!
假如你是毛泽东,你会怎么办?是亮出身份把那几名战士臭骂一顿?还是暗压怒火找到他们连长责令严加管教?
都不是,他只是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就让那几名战士收回了他们的过分要求。毛泽东是这么说的:
“昨天背着枪走了一整天,我也很累啊。况且你们连长已经给我放了一天假,你们的枪是不是应该自己背啊?”
在我们看来,那几个战士没完没了地让他背枪,毛泽东本可以大发雷霆,对他们严加斥责,而且这样做也合乎情理。可是,这样做扫尾很难让对方心服口服,他们会觉得是因为毛泽东的身份,自己才不得不认错。也就是说,义正词严的批评并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错误。
反观毛泽东的批评,他完全没有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只是以普通人的口吻间接指出对方的“得寸进尺”。这么做不仅使对方主动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而且更使他们对毛泽东的雅量心生敬意。
大作家巴尔扎克成名后一度轻信武断,他的老师为了教育他,有一天拄着拐杖去拜访他。
巴尔扎克的老师拿着一本小学生的作业本递给他,说:“亲爱的的巴尔扎克先生,您是一位大作家,所以我想请您仔细看看这本作业本,告诉我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今后前途怎样?”
巴尔扎克看完后,望着老师,非常叹气地说:“恕我直言奉告您,这个孩子今后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从字迹来看,这孩子显得很迟钝。”
“你成了声名远扬的大作家,怎么连你自己的笔迹也认不出来了?这还是你当小学学生时的许多本子中的一本啊!”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巴尔扎克不禁愧色满面,从而改掉了轻信武断的毛病。
这位老师采用迂回说理的口才技巧,比直接批评巴尔扎克的效果要好得多。
2、“兜圈子”的技巧
如果有些自己不好明说,那么就可以试试“兜圈子”的方式。这个圈子也不一定是由你来兜,你可以找别人替你说你想说的话,也可以是你自己说话,但要把圈子兜好。
诸葛妙语:
周瑜和孙权见过面之后,商定了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大计。周瑜回到住的地方,就请诸葛亮一起来商量军事。周瑜说道:“今天已经在朝中决定了起兵的事情,我愿意向你请教打败曹操的妙计。”诸葛亮:“孙将军的决心尚未定下,现在还不是作决策的时候。”周瑜问:“什么是决心未定呢?”诸葛亮:“他的内心里还是比较害怕曹兵(数目众多)的,怀着寡不敌众的心意。将军你如果能够把两军的真实数目(对他)分析透彻,使他不再怀疑曹兵的数目是曹操虚夸的,接下来就可以做成(抗击曹操的)大事了!”周瑜:“先生你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
诸葛亮来到东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劝说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但是由于先前在孙权那里一味相激,孙权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何况,诸葛亮已经说过曹操大军的数量众多的话,再去孙权那里收回自己所说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于是诸葛亮兜了个圈子,通过周瑜去说。一方面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还等于给周瑜献计,使双方都满意。诸葛亮的圈子兜得可谓高明之极。
古为今用:
在日常交往中,一般而言,直言快语是人的真诚所在,是受欢迎的,但有时候效果并不佳,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而有时有意绕开中心话题和基本意图,采用外围战术,从相关的事物、道理谈起,即所谓“兜圈子”,却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一:一位年轻媳妇,见小姑穿上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买的,故意高声对小姑说:“嗬,从哪里买来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在一旁答话:“从对门商场买的,刚到的货。我先买一件,让你们穿上试试,要看中了,下午再买一件,你们俩人一人一件。”
例二:一天,某青年教师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高兴地问:“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姨妈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姨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妈把我抚养大的嘛!”妻子说:“她老人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姨妈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话说完,妻子就说出了丈夫想说还未说出的话。
例三:晚饭后,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谈到夜深,教授接着青年人的话题说:“你提的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可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几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辞:“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老休息了。”
从例一中可见,年轻媳妇见小姑穿上了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买的,也想要一件,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转向小姑夸羊毛衫,“顾左右而言它”,达到目的。
从例二中不难看出,青年教师想接姨妈来城里治病,但不直说,而是通过吃枣饭、忆旧情,造成一种适宜的氛围,然后再说姨妈生病,而让妻子说出接姨妈的话。自然比直说高明多了。
例三则是,教授明天出差,要早点休息,但碍于情面,不好直言辞客,而接过对方话题一兜,即达到了辞客的目的。话语委婉得体而不失礼仪。由此看来,说话兜圈子,有时候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直言快语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兜圈子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要正确运用这种艺术,首先要善于分辨言语交际的具体情况,做到当兜则兜,不当兜还是直说为好。兜圈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顾及情面,有些话不便直说,可以兜。比如婆媳之间、恋人之间、两亲家之间等,均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情感,基础欠牢固,交往中言语稍有差错,都会带来不快或者产生误解。那位年轻媳妇,如面对亲生母亲,大可不必兜圈子。但面对婆婆,就不好直说要东西了。而她的兜圈子,既达到了目的,又不失情面。
(2)出于礼仪,有些话不便直说,可以兜。对一般关系的人,或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对待外宾,为了不失礼仪,有时就需要兜圈子。那位教授的话,就与以上特定的交际场合、对象、自身的身份相称,实现了和谐的沟通。试想,如果直言明天出差,改日再谈,虽然也可以达到辞客的目的,但却会置对方于较为尴尬的处境,也有失教授的身份。
(3)某个意思直接挑明,估计对方一时难以接受,一旦对方明确表示不同意,再要改变就困难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强调事理,征服对方,就可以把基本观点、结论性的话先藏在一边,而从有关的事物、道理、情感兜起。待到事理通畅、明白,再稍加点拨,自然能够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例二那位教师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有意兜圈子的。
(4)有时候,由于对方的情绪、思想所致,难以与之进行沟通,而要说服对方,就要想方设法与之接触,开辟并发挥言语交际的信息渠道的作用。如人们所熟悉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言语成功就在于他运用了兜圈子这种艺术手段。
准确运用兜圈子这种说话艺术,除了要善于区别交际活动的具体情况,做到当兜则兜外,还要了解兜圈子的一些常用方法,灵活地组织话语。从兜圈子所利用的事物、事理与中心话题、交际目的关系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
(1)因果法。即从促使对方接受观点、产生行为的诸种原因兜起。这种原因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理论。例二那位教师兜圈子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姨妈把青年教师扶养成人、姨妈年年捎枣、姨妈生病是因;接姨妈治病是果。这是用事实兜。再如陈毅任上海市长时,干部实行配给制,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想劝岳父回老家。顾虑直接提出,老人产生误解,陈毅同志就绕了个弯先问老人家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当老人家说出国民党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时,陈毅同志说:“说得好,所以国民党要倒台……那您喜欢不喜欢您的女婿也这样?”老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决定回老家去。这是用道理兜,先以事明理,再以理论事。
(2)推论法。即从与交际目的相关的事物兜起,让对方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推出新的意思。例一那位年轻媳妇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媳妇称赞小姑的新羊毛衫,在婆婆心里必然产生这样的思考:儿媳夸小姑的羊毛衫,当然是自己也想要一件;儿媳也是自己家里人了,应该同女儿一样看待,既给女儿买了,也该给儿媳买,这是事理常情。
(3)比照法。即寻找与交际话题具有类比意义的事物兜圈子。两想比照,语义明晰,或者兜而不发,令对方自悟,或者稍加点化。传说郑板桥早年家贫,一年除夕赊了一只猪头,刚下锅,又被屠户要了去转手卖了高价。为此他一直铭记心底。后来到山东范县做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夫人闻之,感到实在不妥。一天,她捉了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住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有睡好觉。他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坏了。郑板桥听后笑了:“兴化的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说:“你不也恨范县杀猪的吗?”郑板桥恍然大悟,随即吟诗一首:贤内忠言实难求,板桥做事理不周。屠夫势利虽可恶,为官不应记私仇。郑板桥夫人的话,通过两种事的比照兜圈子,而后画龙点睛,说服了郑板桥。
(4)双关法。即寻找与中心话题相关的具有双重内涵的事物兜圈子。言在此而意在彼,获得一种含蓄委婉的语言效果。比如,一位农村小伙和一位姑娘暗暗相爱,但都羞于直接表白。一天,两人在田间相遇,姑娘灵机一动,指着花间飞动的蝴蝶问小伙:“你说为什么只见蝴蝶恋花,不见花追蝴蝶呢?”小伙一时发懵:“花怎么能追蝴蝶呢?”转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坦率地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这位姑娘的无疑而问,自然令对方思考到其双关含义,话语委婉、巧妙,既实现了完美的表情达意,又不丢脸面,不留口实。
(5)情感投资法。即某一交际话题一时难以为对方接受时,根据对方的思想、兴趣、职业等特点,先从本题之外的副话题兜起,等到言路畅通,再自然引入本题。《触龙说赵太后》,,触龙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